李紹斌
摘 要:高中思政課在新教材和新課程標準的助力與指導下,產生新的教學重點與教育目標。政治課程教學重視人民群眾的地位、強調道德規范、注重愛國修身,而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也有著同樣的教育教學價值,所以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政治課教學當中,不僅能夠有效促進學生政治學科的學習,還能讓學生更加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高中政治課;教學研究
文化是一個國家繁榮發展程度的重要指標,是人民幸福指數的重要參數,文化存在于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華文化在中華民族歷史的長河中,具有重要的精神象征,讓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生生不息。政治課程的學習融入優秀傳統文化,不僅能夠有效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還能讓高中生在自我意識上更加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一、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發展的意義
(一)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幾千年以來我們中華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寶貴財富,這種精神映射著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存與發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政治教師要挖掘民族精神的深層內涵,在課堂中與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結合,循循善誘,加以引導,使高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促進高中生理想信念的樹立。教師要明白民族精神所給予學生的不僅僅是表面上的學習,更是一個值得傳承的知識寶庫。
(二)政治文化教育
對于高中生來說,在日常生活中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機會較少,對時事政治不太熟悉,政治文化教育代入感不強,因此學起來可能十分枯燥,這時教師利用傳統文化中的一些思想作為導入,便會對學生的政治文化板塊學習起到一個輔助的作用。例如“以德治國”的思想,教師可以列舉孔子“為政以德”的思想,學生們在其他的學習階段了解過孔子的思想,因此將其應用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更方便學生理解。枯燥的政治知識與學生了解的傳統文化內容相結合,讓學生將知識巧妙地聯系在一起,從內心深處認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更加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
(三)傳統美德教育
傳統美德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忽視的。傳統美德可以簡單概括為“仁”“禮”“信”三方面。“仁”強調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的和睦關系;“禮”規范了人們的行為習慣;“信”則表明了人需要講誠信,因為誠信是做人的道德底線之一。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上,教師在講授金錢觀、誠信意識等課程內容時,可以將古今優秀榜樣人物、先進事跡進行舉例,讓學生形成正確的金錢消費觀,養成良好的信用行為,引導學生自覺維護人民和國家的利益。
二、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政治課教學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政治課教學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政治課教學融入傳統文化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深刻地認識到:在四大文明古國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文化是最璀璨耀眼的,不僅促進了中國幾千年來的社會變革與發展,也有利于推動世界的歷史進程。例如:高中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章節就著重突出了璀璨的中華文化,不僅展現出了五千年歷史文明大國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也展現出了中國人民在中華文化的渲染下所做出的偉大貢獻。高中政治教師在進行相關內容的教學時,就可以著重展現中華文化為人類文明所做的貢獻,來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
(二)有利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
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政治課教學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中華民族在歷史的發展中歷盡磨難,舉步維艱才走到了現在,尤其是在近代史中,中國不僅飽受戰爭的侵害和列強的侵略,中華民族也遭受到了最沉重的打擊,但正是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全體中華兒女團結一心,共同御敵,頑強奮斗,共創民族的未來。愛國主義精神應該是高中政治課最應該滲透的教育,那么優秀傳統文化就是這一精神教育最有效的載體。例如:在高中必修三《政治與法治》這一教材中的“歷史和人民的選擇”這一章節,就講到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從站起來、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而且還展示了在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不僅記載有林則徐硝煙,還有百團大戰和三元里人民抗擊英軍的偉大事跡,中國人民骨子里強烈的愛國精神決不允許中華民族任人欺負,任人宰割[1]。這種不屈不撓和頑強拼搏的愛國熱情從教材中展現,學生在教師的教學之中,與之發生情感共鳴,培養了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
(三)有利于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
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有利于堅定文化自信。現階段有較多的高中生沒有真正認識到中華文化的深層底蘊,在文化認知層面上缺乏對中華文化的自信,反而深受西方文化中“情人節”“圣誕節”等節日的影響,做出強烈的追捧行為,沒有對中國的“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多加關注[2]。從宏觀上講,只有充分地堅定文化自信,在學生內心和自身行為上充分肯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才會對自己的祖國、自己的民族產生強烈的歸屬感,也才會在新時代的發展潮流中不斷傳承、發展與創新中華文化。例如:在高中必修四《哲學與文化》中的“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章節,就“如何去正確認識與理解文化的內涵與功能”和“正確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開了正確知識導向,讓學生面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時,可以更加有效地去深層認識文化是怎樣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華文化是怎樣透過價值內涵來影響我們的人生,從而促使學生更加堅定文化自信。
(四)有利于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有利于學生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就國家、社會和個人的層面提出了思想和行為的價值觀念。雖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近代歷史飽受國內外的強烈沖擊,但是在新時代發展過程中,不可否認的是傳統文化具有現實教育價值。核心價值觀就是從傳統文化中不斷探索和分化出來的現實社會產物,所以在高中政治課堂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能夠讓新時代的高中生不斷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例如:在高中必修四《哲學與文化》中“實現人生的價值”這一章節中,就“價值和價值觀”這一內容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行了具體的闡述,指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體現出時代精神的價值觀。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問題
(一)培育目標設定不全面,未能全方位實現政治認同素養培育目標
政治課教師在制訂教育目標時,他們大多偏重于學科知識的傳授,不注重培育學生將政治知識轉化為政治認同素養的能力,也不注重培育學生該如何在傳統文化中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教師制訂的培育目標不全面,學生很難在學習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獲得政治認同感,未能全方位實現政治認同素養培育目標。目標的不全面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全面地學習,學習到的知識也只是不能夠有效建構的知識,學生在學習政治課內容的過程中,教師的教學培育目標是重要的,教師的培養目標是有效決定學生是否全面學習政治課內容的標志,也是學生政治認同素養全方位的導向[3]。教師的教學目標就是教學課堂的教學導向,是可以讓學生在教師的教學目標指引下,獲得正確的學習方向的,學生政治課學習的學習方向是需要得到全面的教學目標進行支持與鞏固的。
(二)教學內容講解不透徹,未能深層次滲透政治認同素養培育內容
在現階段的高中政治課學習中,教師沒有將政治課的教學內容深層次地講解,未能深層次滲透政治認同素養培育內容,在課堂教學時未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極少數進行教學的也只是簡單帶過,教學程度不深,僅僅講述了學科知識[4]。教師講解得不透徹,學生很難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層底蘊,便很難將政治認知轉化為政治行為。
(三)教學方法運用不靈活,未能多路徑探索政治認同素養培育方式
良好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有不同的學習體驗,從而得到不同的學習效果。大多數教師在授課時還在采用傳統的授課法,教師在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下面渾渾噩噩,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很難讓學生對課堂內容提起興趣,這會使學生感覺知識枯燥,注意力渙散,面對知識不會自主思考。部分教師在向學生講授一些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時,也沒有從多角度向學生展示。教師沒有靈活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上也只是刻板教學,沒有真正意識到靈活的教學能夠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與拓寬,也沒有從多條路徑去探索學生該怎樣在傳統文化中提高自我的政治認同的能力。
四、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對策
(一)樹立文化自覺意識,發揮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主導作用
意識形態是政治學習的重要內容,在通過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政治課教學時,就要注重樹立文化自覺意識。意識是在知識體系中更深層次的價值認識,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通過自我的行為和思想進行展現。高中政治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時,只有率先建立起自己的文化意識體系,才可以在教學之中影響學生,發揮教師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主導作用。而教師要發揮出作用,就要加強教學理念的更新,不能僅僅停留在教材內容層面上,還要從高考題中掌握題目出題的文化價值引導,從各種資源中不斷探索與挖掘[5]。例如:在2021年的云南省高考題中,就有著中俄文化交流的相關題目:悠久的中華文化在莫斯科上演,中華文化以其獨特的舞臺展現方式,向俄國人民展現出了一幅美輪美奐的視覺畫面,讓俄國人民深深地被中華文化所吸引。那么教師就此題目根據必修四《哲學與文化》中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這一內容,利用題目中的有關文化價值導向,精準地向學生講解怎樣親身去弘揚和傳播中華文化。加強學生的文化意識,在政治課程的學習中,將政治與文化傳播精而細地有機結合。
(二)開發和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培育學生政治認同素養的資源
教學資源能夠幫助教師提高教學效率,教師要明白教學資源的合理利用是可以讓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得到充分展現與提高的,要注重挖掘高中生現有認知結構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例如:教師在講解“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內容時,就可以與學生分享在中國古代各個朝代所展現出強烈情感的文化文學產物[6]。比如,有體現愛國主義精神的陸游《示兒》、文天祥《過零丁洋》;有體現勇往直前精神的李白《行路難》、鄭板橋《竹石》等,教師就可以借助這類資源對學生進行文化政治思維的引導。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在政治試題中尋找文化教育的資源,借助直觀的試題講解,有效地傳授政治學科知識,激發學生的文化政治認同素養。例如,在2020年文綜高考題中就有一道“中華民族歷來注重敦親睦鄰,講信修睦,協和萬邦是中國一以貫之的外交理念……提出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理念”題目,這道題目就有力地展示出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友好相處、團結協作的精神風貌,更加直觀地向學生展示了學習中華文化的現實意義。
(三)提高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覺性,提升政治認同素養
教師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就要幫助學生提高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通過學習來提高學生的政治認同素養。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只有學生提高了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才能在政治學科的學習中找到知識框架搭建的切入口。
一方面,教師在政治課教學中一定要激發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動機,提高學生在政治層面上的文化政治認同。例如:政治課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給學生播放《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等有關中華傳統文化的綜藝節目,向學生真實地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獨有的魅力。另一方面,教師需要在政治課堂中轉變學生學習的思維與態度,增強文化政治情感認同。轉變態度,就是要學生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主動參與到優秀傳統文化探究的政治課課堂活動中,要求學生摒棄中華文化學習無用的心理,在意識上做出根本性的改變。要充分給予學生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心,讓學生更加有效地參與到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的政治課教學中。
結束語
綜上所述,思政課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教育資源,借助教材中現有的優秀傳統文化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將文化與政治學習有機結合,再通過高考題目中的現實導向,有效了解新時代怎樣去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充分發揮出教師的教育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史瑞蓮.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J].新課程,2022(10):14-15.
[2]陳榮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課教學的探討[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1,37(11):1-2.
[3]周伶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政治課教學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1.
[4]陳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21.
[5]劉小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研究[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21.
[6]武熙媛.鄂爾多斯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融入高中政治課的教學探究[D].西寧:青海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