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勇志
【摘要】本文基于《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的“三教”改革任務,從教師配置、教育教學方法、實訓課程設置三個方面論述當前中職教育發展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和利用新技術激活專業教學活動、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深化“1+X”證書制度改革等策略。
【關鍵詞】“三教”改革 中職教育 人才培養方案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17-0049-04
教師、教材、教法是維系教學活動正常運轉的三個最基本要素,在教學中三者是不可或缺的,都具有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功能。教師是教學的實施者、秩序的維護者,以培養學生、發展學生為職責;教材即課本,是教學內容、教學標準的承載者,是教師實施教學的工具書;教法是教師有效開展教書育人、實現育人目標的手段。正是基于三者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國家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明確提出開展“三教”(教師、教材、教法)改革。其中,教師改革是根本,教材改革是基礎,教法改革是途徑,三者是一個閉環整體,實施“三教”改革目的在于有效解決教學系統中“誰來教、教什么、如何教”的問題。
一、“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職教育發展現存問題的分析
在《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中,將職業教育定義為一種類型教育,是以提高學生專業理論水平、發展學生專業技術為目標的一種教育類型,旨在為社會發展培養素質高、技術強的專業人才。目前,我國社會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需要大量理論知識扎實、技能過硬、文化自信、愛崗敬業、樂于奉獻的一線技術人才,而要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就需要打造一支專業水平高、技術能力強的教師隊伍,研發一批適合中職教育教學使用的教材,同時探索出適合中職學生學習特點和規律、符合職業教育現代化發展需求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真正培養出適應新時代經濟、科技、文化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但是,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職業教育發展仍存在如下突出問題:一是職業學校教師組成結構不合理,教師隊伍再教育(培養培訓)工作滯后;二是教材內容與崗位要求脫節,教學與就業要求脫離;三是教學停留在“教教材”上,授課只是照本宣科,教學方法單一且無效。上述問題的存在,嚴重制約了我國職業教育的深化發展,國家因此在全國范圍內實施了“三教”改革。
(一)中職學校教師隊伍配置無法滿足教學要求
1.數量不足,來源單一
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離不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而職業學校是培養技術技能人才的搖籃。近年來,報讀職業學校的學生逐年增多,這對中職學校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挑戰主要來自中職學校普遍存在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是,中職學校的教師編制相對較少,教師待遇相對較低,教師崗位的吸引力較低,優秀技能人才不愿加入職業教育教師隊伍,有技能專長的人員大多選擇進入企業工作或是考公務員。以桂東衛生學校為例,2021年的在校生有3 327人,按醫學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教師數量應達到167人,但實際上學校目前教師人數不足100人,教師缺口依舊很大。加之,學校大部分教師為年輕的普通高校畢業生,部分教師為從高校轉型而來,大多缺乏臨床實戰經驗,這非常不利于育人質量的提高。
2.缺乏“雙師型”教師
職業教育的教學應堅持理論教學、技能教學并重的原則,也即是說,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進行理論教學,還要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多樣的實踐操作,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專業技能。要想開展好理論和技能教學,就需要培養一批“雙師型”教師。但是,目前大多數中職學校的“雙師比”都比較低。如以廣西桂東機電工程學校為例,學校擁有自治區教育廳認定的“雙師型”教師只有42人,“雙師比”約為42.8%,離教育部提出的“‘雙師型教師比例達50%以上”的要求還有較大缺口。此外,學校部分專業教師是通過轉崗培訓而來的,這部分教師的專業能力、專業教學水平均較弱;有部分“雙師型”教師只是參加臨時培訓班,并沒有接受系統的職業技能培訓,仍然達不到“雙師型”教師的要求。
3.教師隊伍結構不平衡、科研能力薄弱
目前,中職學校大多存在教師年齡結構兩極分化的現象,且以年輕教師為主,中年教師則相對缺乏。年輕教師雖然充滿活力、干勁,但年輕教師大多高校畢業后便直接進入中職學校任教,既缺乏教育教學方面的經驗,更缺少生產實踐的經歷,無法滿足中職學校技能教育的需求。而且,由于年輕教師缺少實踐積累,其教科研能力也相對較弱。以桂東衛生學校為例,學校2021年僅申報立項市級課題3項、自治區級課題1項,足以說明學校教師科研能力的薄弱。
(二)教學方法落后且與中職人才培養目標相脫節
通過文獻分析法及實際觀察,筆者發現,目前仍有部分中職學校教師采用“填鴨式”這類落后的教育教學方法。具體表現為,課堂教學中,教師多以抽象的理論傳授為主,而很少給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或互動的時間,這些教師過于重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忽視學生專業技能和實操水平的提高。以桂東衛生學校的藥劑專業為例,有些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分數,應付教學部門的教學成績考核,往往只是給學生生硬地灌輸理論知識,學生到藥房、藥店見習的時間則嚴重不足。這樣的教學方法,雖然能讓學生死記硬背掌握部分理論知識,但卻無法提高學生的技術技能,這與中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相違背。
(三)實訓設備閑置,缺乏企業參與
近年來,為了改善中職學校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質量,國家、自治區向廣西的中職學校投入了大量資金,添置了一大批現代化實訓設施設備。實訓設備是中職學校鍛煉學生實際操作能力,提高學生適應工作崗位要求的關鍵教學工具,對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職業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實訓設備緊缺、設備閑置等現象在職業學校中仍然普遍存在,現有的實訓設備不能滿足學生實習實訓需求,而閑置的設備又不能供學生使用,這就導致中職學校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低下,未能達到人才培養素質要求。如桂東衛生學校的藥劑專業便存在這樣的問題。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學校購置了一批先進的教學設備,但是在實際使用中,有部分設備至今都沒有安裝使用,這不僅會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還不利于學生專業能力的發展。
通過上述問題的分析,可見實施“三教”改革的必要性。筆者認為,可以通過教師改革打通學校與企業之間的“任督二脈”,實現校企雙方師資互兼互聘,構建合理的師資團隊;通過教材改革將時代新知識、新理論、新技術融入中職教育,促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時代發展接軌;通過教法改革促使校企深度合作,將課堂教學延伸至生產車間、田間地頭、服務場所,讓學生在真實的教學情境中完成理論和技術的學習,實現“做中學、學中做、邊做邊學、邊學邊做”,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二、“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職學校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的建議
(一)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強化思想政治教育
2014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了“鞏固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完善職業教育人才多樣化成長渠道,激發職業教育辦學活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2019年6月,教育部發文要求職業院校積極對接國家教學標準,優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教學質量。2020年,國家進一步印發了《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實施“三教”改革。一系列文件的相繼出臺,表明新時代發展對優質技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突出。但是,通過對廣西部分中職學校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分析,筆者發現有些學校的方案存在脫離學生實際、崗位要求、重理論而輕技能等問題,這不利于學校培養新時代技術型人才。如有不少中職學校人才培養方案中,并沒有明確提出開設物理、化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職業素養等課程,課程設計不全面、不科學,不利于中職學校培養全面發展的技術人才。中職學校應結合國家相關政策、文件的要求,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不斷調整、修訂本校人才培養方案,使之與企業崗位用人要求有效對接。
以賀州市昭平縣職業教育中心為例,學校近年秉持“對接產業鏈,建設專業鏈”的指導思想,不斷修改、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如學校對接茶葉的生產、加工、營銷、旅游服務這一產業鏈的發展需求,將原有的茶葉生產與加工技術、旅游服務與管理、電子商務、計算機應用等專業進行整合優化,形成了服務于茶業產業鏈發展的特色專業鏈,該專業鏈覆蓋了全校70%的專業,為本地培養了一批茶葉生產、加工、流通及銷售、生態觀光旅游等產業環節所需的專門技能人才。學校通過茶葉特色專業鏈的建設,促使各專業課程對接產業發展需求,及時調整專業定位、課程設計,各專業實現了實訓基地、師資力量等資源的互補共享,打造了一批具有學校特色、服務于當地產業發展的專業集群。如今,學校建設了茶葉生產與加工技術、旅游服務與管理、電子商務、汽車運用與維修等4個自治區示范性特色專業,其中茶葉生產與加工技術為廣西品牌特色專業,茶葉專業實訓基地獲評廣西職業教育研究發展基地,該校也連續兩屆獲評廣西四星級中職學校。
在優化人才培養方案的同時,中職學校還要落實課程思政,強化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升育人品質。一是結合實習實訓開展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將勞動精神、勞模精神深植學生心間;二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程教學,充分發揮各門專業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強紅色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教育,提升學生道德品質;三是開設人文素養、科學素養等選修課程、拓展課程,舉辦德育專題講座,著力實施“五育并舉”,構建完善、科學的德育工作體系。以昭平縣職業教育中心為例,學校在分析、整合德育工作各要素和資源的基礎上,將學校文化與企業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進行有機融合,形成了“三一重工、五講四美”德育特色品牌。在此德育品牌的促進下,學校營造了良好的學風、教風、校風,促進了師生的健康成長,實現了學校的內涵式發展。
(二)利用新技術激活專業教學活力
長期以來,我國各中職學校的各專業教學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專業課程設置不夠科學合理,與學校辦學特色和應用型人才培養需求不相適應,而且教學方法簡單化、模式化。由于這些問題的存在,致使不少中職學校專業教學活力不足,不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專業技能的提高,無法有效培養符合時代、市場發展所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因此,激發專業教學活力是中職學校培養優質技術人才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而要想激活專業教學活力,中職學校就要積極將現代信息技術引入專業課程教學,采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不斷改革傳統落后的教育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關于藥劑專業的教學,由于實訓器材、實訓場地等條件的不足,桂東衛生學校過去主要采用“灌輸式”教學方式,即以教師講解為主開展理論知識教學,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且很少有實訓實習的機會,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近年來,桂東衛生學校積極探索教學信息化路徑,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引入藥劑專業教學,通過網絡學習平臺創設虛擬實訓環境、搭建網絡實訓平臺,讓學生在有效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隨時隨地開展虛擬實訓,既解決了學校實訓條件不足的問題,又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了專業教學活力。
除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中職學校還應該積極引進社會力量,如通過與相關企業合作、引進校外專業技術人才等途徑,推動教育教學改革逐步邁向“深水區”。如賀州市富川瑤族自治縣職業技術學校通過專業課程模塊化、技能教學任務化、校本教材規范化,重點推進課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教學資源配置等的改革,同時聘請當地瑤繡文化傳承人共同開發專業核心課程和教學標準,建成了集專業、課程、素材于一體的瑤繡服飾教學資源庫,構建了對接瑤繡技藝傳承、產業發展的專業課程體系,并通過現代學徒制教學模式實現了瑤繡文化的創新發展。
(三)深化中職學校各專業“1+X”證書制度改革
實施“1+X”證書制度改革,是國家近年來推進中職教育發展的重要舉措,中職學校要積極厘清公共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學歷證書與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的關系,著力探索“書證融通”“課證融通”“崗課賽證融通”的職業教育新模式,不斷深化“1+X”證書制度改革的內涵。一方面,中職學校要對課程設置進行系統梳理,減少重復的教學內容,并依據行業核心素養和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要求對課程進行系統性重構,在保證課程內容職業屬性的同時,優先選擇在行業中具有普遍意義、對學生職業發展具有長遠意義的內容并將其融入專業教學,同時把實踐教學中的單項、專項技能訓練內容與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試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推動專業教學與技能等級證書考試的對接,提高專業教學、人才培養的效益;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企業在推動學校教育發展方面的作用,吸引更多企業尤其是非教育型企業,包括行業協會、龍頭企業、骨干企業以及跨國公司等積極參與職業教育,根據企業用人需求和標準確定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試標準,充分發揮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在提高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方面的作用。結合“1+X”證書制度改革,中職學校還可探索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制度,對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按相應的積分進行登記和存儲,計入個人學習賬號,通過積分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做認定、積累與轉換。近年來,賀州市著力推進中職學校“1+X”證書制度改革工作,有效提升了各中職學校的辦學質量,如鐘山縣職業技術學校通過建設“1+X”車床銑床加工職業技能鑒定站,扎實開展“1+X”證書考核認證,提升了畢業生就業能力,畢業生就業穩定率由2018年的69.2%提高到2021年的78.8%;桂東衛生學校護理專業大力實施國家護士執業資格考試培訓和育嬰師、美容師考證培訓,大大提高了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試通過率,拓寬了畢業生的就業面。
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適應我國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和高素質的勞動者,“使無業者有業,有業者樂業”。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更需要一批掌握新理論、新技術,具備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高質量專業人才。在此背景下,中職學校應按照國家的相關部署,積極推進“三教”改革,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優化專業課程設計、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社會各行各業輸送合格的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趙東,宋德軍.高等職業院校落實“三教改革”的幾點思考[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12).
[2]肖成林.高職院校“三教改革”內涵發展的幾點思考[J].文學教育,2020(22).
[3]梁克東,王亞南.基于“三教改革”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與評價改革創新路徑[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28).
[4]汪忠明.深化“三教”改革 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7).
[5]郭鑫.“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機制[J].人才資源開發,2022(2).
[6]鄭子偉.“三教改革”的探索與思考[J].現代職業教育,2021(43).
注:本文系“江乙名師工作坊”成員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姚勇志(1974— ),廣西昭平人,碩士研究生學歷,高級講師,高級“雙師型”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教學。
(責編 蒙秀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