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西云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簡稱“語文新課標”)明確提出“思維發展與提升”列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之一。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間接的概況的反映,人是通過思維而達到理性認識,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建立在思維活動基礎上的。思維素養不僅是語文素養中不可或缺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且在整個語文核心素養中處于核心地位。但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與提升,是高中語文教師必須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語文學科中的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
新課標在“課程目標”中提出,增強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林崇德指出,思維品質又可以叫做思維的智力品質,是智力活動中智力特點在個體身上的表現,其實質是人的思維的個性特征,主要包括深刻性、靈活性、獨創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個方面。思維品質的這五個方面是相互聯系、密不可分的。其中,思維的深刻性是基礎,靈活性和創造性是在深刻性基礎上引申出來的;而靈活性和創造性則互為條件的,靈活性是基礎,創造性是發展;而批判性則是在深刻性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只有深刻的認識和周密的思考,我們才能全面而準確地作出判斷,只有不斷自我批判,調節思維才能更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和規律。而敏捷性是以其他四種品質為必要前提的,又是四個品質的具體表現。就語文學科而言,思維品質應該體現學生在語文聽、說、讀、寫等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思維的創造性、批判性、深刻性、靈活性和敏捷性。這五種品質可以看成是對思維的兩個維度的描述,創造性和批判性是思維的本質特征,而靈活性、敏捷性和深刻性則是思維的表現程度特征。
二、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途徑
語文新課標提出,增強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在詩歌教學中尤其應注重強化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將言簡意賅的詩歌語言,借助生活體驗與學習經驗,依據文字的描述豐富閱讀感受與理解,通過補白、還原等方法,將靜態的文字變成動態的畫面,再造出有聲有色的意境。詩歌創作是一個觀察、感受、醞釀、表達的過程。詩人將自己的某種感懷寄托給某個(某些)選定的意象,并制造出一個特定的藝術天地(意境)。閱讀詩歌,就是要帶領學生一步步“進入”到這個藝術天地(意境),一步步“進入”到詩人的精神天地,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生發滲透融入自己的某些情感(共鳴)。
語文新課標要求,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可以在教學活動設計中,一方面幫助掌握基本的邏輯規則,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建立分析的框架,引導學生在進行論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比較與分類、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歸納與演繹等邏輯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學生思維的邏輯性。褚樹榮提出,在“情景寫作”環節中,引發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但小組討論中往往各執一詞,這時可以運用三個“邏輯支架”:(1)通過概念解釋(下定義),明確作者觀點;(2)通過外延分類,列舉原因,形成邏輯層次;(3)通過相鄰概念的比較,保證論述的辯證性。這三個“邏輯支架”可以幫助學生運用邏輯知識發揮論證的力量,讓學生的討論和發言更具邏輯性,更有論述力。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教師可以通過精心設計能夠激發學生思維的問題或任務,讓學生通過分析、推理、論證等,發現文本內容的關聯性、邏輯性。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再請學生對文本內容、觀點、論述手段等展開評價,形成自己的觀點。
三、語文教學中思維品質的培養路徑
(一)開展新聞點評,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例如,針對某大學大學生虐貓事件,我班某學生對此進行了簡要的評論:是什么使得大學生殘忍虐貓?環節一,簡要概括該新聞事件。環節二,分析事件中當事人的心理:虐貓心理有可能:一是嗜好暴力,喜歡血腥虐殺的不正常心理;二是壓力大,無處排解;三是缺乏尊重、保護動物意識。環節三,提出自己的觀點“出臺相關的法律,對虐待動物給予法律處罰”。環節四,請聽眾中的學生再點評,教師加以總結。教師的作用則在于深化、指導,教師的深化在于幫助學生“往青草更青處漫溯”,引導學生透過新聞時事的表層涵義,領會隱含在語言文字的邏輯結構、感情傾向和思想主旨,而非直接地灌輸給學生結論;教師的指導在于,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進行一系列的追問:新聞時事的背后是什么問題?涉及各方的利益訴求是什么?反映了哪些矛盾?基本矛盾是什么?體現了哪些價值觀的沖突?經過不舍的追問,師生往往能逼近事實的真相,深入發現問題的根源,探討出具有針對性和實際意義的解決辦法。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深刻性得以提升,獨立的思考能力和個性化的見解逐步培養起來。
(二)引導質疑反思,培養思維的批判性
例如,在學習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時,提出“不思量”與“自難忘”是否矛盾?這里其實寫生者對死者的思念。“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細領會,卻是詩人的更深一層的情懷。說不思量,即是思量。因為這種思念,既是一種有意識的每時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種難以中斷的無意識的思念,可謂“此情無計可消除”。“不思量,自難忘”是說,思念已經深入詞人的心中,不必刻意想起,卻每時每刻縈繞心中,自然是忘不了的,表達詞人對妻子的深切感情和思念。
(三)創設情境任務,培養思維的創造性
例如,在教學高中語文必修下冊的《鴻門宴》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將文言文改寫為劇本,并組織演員排演。《鴻門宴》一文選自司馬遷創作的《史記·項羽本紀》。生動傳神地敘述了項羽和劉邦在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舉行的一場宴會。故事情節跌宕起伏,場景刻畫驚心動魄,人物形象生動鮮明,語言優美精煉曉暢,很適合于劇本的改寫和舞臺劇的表演。由此,創設情境為:學校組織課本劇表演,我們班將上演《鴻門宴》,請各位學生化身為編劇、導演,把課文改寫成劇本并組織上演。要完成這一任務情境,學生應該深入理解課文,并聯系必修下的《雷雨》《哈姆雷特》等戲劇單元課文相關知識,這就達到了一石二鳥的教學效果。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改編中,既要忠實于原著,但又根據表演的需要加以創作,這就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而課文的改寫,則是教師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在語言文字的運用實踐中,在情境任務的完成中深化理解、應用語言文字,同時發展與提升思維的過程。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