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華
近日發布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特別強調:“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中核心素養落地的主陣地。”從目前廣東省中考語文試題結構來看,閱讀與寫作部分的分值共約占了總分的百分之八十??梢姡瑥哪撤N程度上說,學生閱讀能力與寫作能力的高低,決定著語文教學的成敗。但當下,盡管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這兩方面付諸頗多努力,但學生的讀寫綜合能力仍然不盡人意。鑒于此,如果想要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寫作素養得以提升,那在語文教學中,則不能重讀輕寫,也不能重寫輕讀,而是要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讀寫互促,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一、以讀促寫,提高寫作水平
(一)在閱讀中激發寫作興趣。許多中學生一寫作文就覺得詞窮,無話可寫,究其原因是沒有找到寫作的切入點。我一貫要求學生“吾手寫吾心”,讀書必動筆,養成做讀書隨筆的習慣,在閱讀時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寫下來,就是一種進步,一種收獲。例如,學完毛主席的《沁園春·雪》,便布置學生閱讀《西行漫記》,希望學生了解外國人視野中的毛主席,并要求寫一篇隨筆,此時,學生的閱讀寫作熱情就高漲起來了。
(二)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素材。比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提到“舜”“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人的事跡。語文老師就要提醒學生把這幾個古人的事例積累起來,作為頑強意志、為實現自已理想忍辱負重、在困難前選擇不斷前行等主題的寫作素材。
(三)在閱讀中學習寫作技巧。例如,在賞析《氓》一詩時,通過分析男主人公三心二意與女主人公專一的橫向對比,突出了男主人公的冷酷無情、變化無常的形象,通過分析女主人公從沉溺于愛情的純情少女,變成為吃苦耐勞的妻子,再到覺醒后變成剛烈的棄婦的前后變化的對比,告誡全天下女子“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由此可見,《氓》一詩通過橫向和縱向對比巧妙地表現了人物形象和表達了詩歌的主旨。分析到這里,語文老師可以適時引導,對比手法的運用不僅可以服務文章主旨,還可以突出人物形象。那么,在理解和掌握對比的方法后,就可以讓學生學以致用了。比如,寫一篇以“我的母親”為題的文章,為了表現母親的形象,則可以將自已的母親與別人的母親進行對比,以及將自已對母親前后態度變化進行對比,從而表達出對母親的愛。
二、以寫促讀,提高閱讀水平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以寫促讀”,真正把學生放到了主體地位,在平常練筆中,開拓閱讀視野,而且還有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閱讀文本。
(一)在寫作中激發閱讀興趣。例如,在教學《周亞夫軍細柳》一課時,其中一個教學目標就是認識周亞夫進而客觀地評價周亞夫。周亞夫,這個名字對于學生來說一點都不陌生,但如果想讓學生全面客觀地評價周亞夫這一歷史人物,單靠講解這一篇文言文,學生是不可能全面地理解這個人物形象的。于是,我們可以適時引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先給學生時間,讓學生借助書籍或網絡等查閱相關資料,然后寫出自己所“讀”到的周亞夫。這樣可以讓學生帶著“寫”的任務去完成“讀”的工作,既避免了老師在課堂上干癟的講解,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全面透徹客觀地理解了“周亞夫”這個人物形象,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通過“以寫促讀”,學生寫得真實,讀得深入。
(二)在寫作中深入解讀文本。例如,在教學《詩經·關雎》時,讓學生將原文改寫成散文,或寫一篇讀書隨筆。設置這項練筆作業的目的是通過寫來檢驗學生對《詩經·關雎》的理解情況以及進一步加深對這首詩歌的理解。
因此,在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結合的過程中,語文老師應該經常采用寫讀書筆記的方法來促使學生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寫讀書筆記的方法最大的特點是讀—寫—讀。要寫出一篇感情真摯、理解到位的讀書筆記,單靠一遍的略讀是不可能完成的,學生在寫的過程中,必然會返回文本仔細研讀文本內容,同時,為了更好地對當前文本表明自己的觀點,還必須通過借助閱讀一些其他的資料才行,此時,以寫促讀的目標已經在不知不覺中達到了。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