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海丹
《父親的菜園》是人教版語文第八冊的一篇略讀課文。文章主要寫了“父親”通過艱辛的努力,在荒涼貧瘠的山坡上為家人開辟了一處菜園,贊揚了父親執著、勤勞的品質。談話導入,整體感知,了解課文主要內容,研讀課文,深入地了解父親是怎樣開墾菜地的,一切教學活動都在順利、有序地進行著,正當我要總結全文時,我班素有“小博士”稱號的小煦突然把手舉了起來,接著又猛地縮了回去。“有什么事嗎?”我輕聲問道。這時,小煦滿臉疑惑地說:“文中的這塊菜園明明是我家共同擁有的,而且文中也多次出現‘我家的菜園這樣的字眼,作者卻將課文的題目定為‘父親的而不是‘我們的或‘我家的。這究竟是為什么呢?”我聽了先是一愣,備課時我確實沒想過這樣一個問題。但是,他提這個問題的確讓我“驚喜”。于是,我先是對該學生贊許了一番之后,笑著對大家說:“這個問題很有研究價值,不過如果馬上回答,可能不那么全面、深刻,請大家再認真讀書、思考,力求從書中找到答案。”……聽了學生們一番發言之后,我覺得是該“收場”的時候了,于是,我微笑著進一步激勵他們:他們在讀書的過程中不但能大膽質疑,而且能通過認真讀書去尋找各自回答問題的理由,不人云亦云,這種勇于探究和獨立思考的學習精神的確了不起。其實,課文的題目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題眼,具有概括文章內容,統領全文,或者突出文章重點,貫穿全文或者流露作者的情感,所以在平時的寫作過程中,對于題目的命名要加以推敲、斟酌,它對文章起到“畫龍點睛”的良好效果。課后我進行深刻的反思:
1.在現實的課堂中,當我們拿著課前精心設計的教案靜心與學生對話時,學生們常常會給我們以毫無疑問的“意外”,我想如果當時對于學生的質疑視而不見或充耳不聞,沿著原有的思路執教,那么收到的教學效果遠遠不如今次,學生們也不會學得這么興趣盎然,與文本的對話內容也不會這么深入、透徹。作為課堂教學主體的學生,他們呈現在課堂的喜怒哀樂、言行舉止,應該而且必將成為最珍貴的教學資源。尤其對于他們在學文時的即時質疑,咱們更應該高度珍視,善于抓住教學契機,并選擇最佳的引導方式,巧妙利用,使我們的課堂教學時時綻放照人的光彩。
2.《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閱讀是個優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想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陪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它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正真成為學習的主人。但是,鑒于學生自身的認識水平,生活閱歷和情感體驗、價值取向等問題的局限性,所以自然也需要教師的指導調控。切不可無目標的隨波逐流,任憑學生“牽著鼻子亂穿亂跑。”因為不是所有的“生成”都是值得肯定和褒獎的。說到這里,我不由得想起在一教學書所看到的一位老師在執教《狐貍和烏鴉》一課時,老師讓學生說說自己喜不喜歡狐貍和烏鴉,有的說:“喜歡狐貍,因為狐貍很聰明,有智慧。”那位老師聽了先是愣了愣,接著贊賞,說該學生能有獨特的見解,這就忽略了本文內容的價值取向和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正確引導。只有我們的積極引導,不失控,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實現有效性。
3.著名美學家王朝聞說:“在獨處寧靜的情況下,壁上的斑痕也能引起我的注意,一經一疑視斑痕以幻代為生動新奇的形象,它是平時構想不出來的。”同樣,課堂上我們也要給學生一份“寧靜”。讓他們“凝視”文本,才能讓語言文學“幻化為新奇的形象。”學生閱讀理解文學作品,需在理解文學的基礎上,才能深入閱讀,充分思考,逐步領悟。因此,我們在課堂上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讀書、思考、領悟,不要急于要求學生回答,只有讓學生讀得越多,想得越深,感悟才會更加豐富多彩,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會越發有活力。
行筆至此,我不僅想起了教學上一名言: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只有我們積極營造明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教學氣氛,真誠地尊重學生的發現,善于啟迪雪深的思維,真正把學生當作語文學習的主人,不但認真備好每一篇課文,還備所有學生,相信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一定會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一片燦爛天地。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