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健萍
傳統美術教學主要以知識為中心,以教材為本位,但這種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教育需求。美術教師要能準確把握核心素養的核心價值,開展美術教育探究,讓學生既能獲取美術知識,又能提高美術技能、培養創新思維。
一、靈動的課堂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源泉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友好互動交流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基礎和關鍵,而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是教師需要努力解決的問題。其實,對教師而言,滿足學生的好奇心是激發他們美術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之一。
如筆者在教授《花卉與紋樣》這一課時,將學生帶出教室,帶到學校生物園,讓他們實地觀察、感受各類花卉、植物的特征,并引導他們選擇自己喜歡和擅長的線條等表現技法將其描繪出來。此外,在巡視指導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注重觀察的角度與表現的方法。毫無疑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讓學生在短短一節課的時間內感受大自然,激發他們的美術興趣,用畫筆描繪其所觀所感,并基于不同觀察視角和繪畫習慣描繪出豐富多樣的花卉圖案。課后,學生還需要在老師要求下對所創作的畫作進一步完善,并在下一節課以圖案設計的形式匯總寫生稿,進而創作一幅花卉紋樣。
二、在欣賞、評價經典作品中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經典名作欣賞和評價過程中,學生才能具備美的創造力和想象力,進一步學會創新作品。筆者在課堂教學引入南宋畫家馬遠的《寒江獨釣圖》這一作品供學生欣賞,首先引導學生分析畫面表現內容:“茫茫寒江,一葉獨舟,一老翁在舟上垂釣,四周大片空白,畫家采用了傳統中國畫以白當黑的表現手法。”這時有學生提出疑問:“為什么題目是寒江獨釣?空白之處是大海嗎?”老師回答:“寒江就是寒意蕭蕭,突出作品的主題,使人聯想到古詩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意境,這是畫家匠心獨到之處。”教師進一步提問:“同學們有沒有見過其他的中國畫留白?空白表現的是什么?”生答:“煙云、霧氣、天空、地面……”老師:“如果以‘深山藏古寺為題,讓同學們畫一幅畫,你會怎么畫?”先讓學生將草圖畫在畫紙上,而后將他們的構思展示在屏幕上,一一點評,并簡單介紹古人創作命題繪畫《踏花歸來馬蹄香》的小故事,以更好地啟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跨學科的知識聯系可以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
多學科交融有助于拓展學生知識面,開發大腦潛力,激發創作靈感,為藝術帶來新的活力。例如,筆者和本校音樂教師在2017年上了藝術課第四單元的《詩畫江南》一課,美術課瞄準蘇州園林的獨特建筑特點,用線條勾畫一幅校園寫生或畫一幅園林風景畫。音樂課是通過欣賞和演奏《中花六板》,讓學生在音樂聲中參與體驗活動,感受江南絲竹的藝術魅力,體會中國民樂的博大精深。繪畫里的江南民居與江南絲竹的組合體現了美術和音樂課的完美融合特性。
四、鼓勵并保護學生創作思維的火花
創作不僅需要勇氣,更需要良好的創作氣氛。在創作活動中,難免會有學生會因為個人、同學及老師而產生不同顧慮。因此,教師除了給學生必要的稱贊、認可及鼓勵等精神支持外,還需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創作氛圍,讓他們從怯生生地問“我能不能想象畫,不進行臨摹?”到自信地說“我是通過想象進行創作的!”良好的創作氛圍能夠激發學生創作興趣、熱情與自信。教師對學生作業的批改標準也不應再局限于干凈規矩這一項,還應當考察作業是否具有獨創性,以更好地評價學生的作業成績。
總之,教師只有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作為突破點,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引導學生開展創新實踐,積極探索和認識新世界。因此,在時代不斷改變的背景下,美術教師也應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不斷充實理論,提高教學水平,把培養創新思維作為發展素質教育的關鍵點,積極培養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的高素質人才。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