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為貫徹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發揮學科德育優勢,本文以滬教版牛津英語七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為例,探討如何將德育教育與學科教育有機結合,在初中英語教學中自然滲透德育教育,豐富教育的內涵,為教育注入靈魂。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德育滲透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立德樹人要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諧發展、持續發展、終身發展和健康成長。夫人倫之道,以德為本。教育的初心是教書和育人。并非單純的道德教育,而是涵蓋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多維度的教育目標。
而德育教育不應只局限在專門的德育課堂,各個學科都有德育的機會和責任。學科德育是一種“滲透式”德育。學科德育把價值觀的教育滲透在各個學科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通過知識教學來幫助學生去發現真理,從而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它擔負著傳承文化、傳播價值觀的重要職責。語言教學從本質上來說,也是一個文化導入、價值觀塑造的過程。由此看來,英語學科教學為德育教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施展的空間。筆者將以滬教版牛津英語七年級上冊第八單元“Growing healthy, growing strong”的第二課時教學設計為例,探討如何將學科教育與德育教育有機融合。
一、吃透教材——挖掘德育資源
(一)鉆研教材,分析教材特點
目前我校所使用的英語教材為滬教版牛津英語,全套教材由若干模塊主題構成,結合了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和生活閱歷,主題設置豐富且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從日常打招呼到介紹身邊的親朋好友,從描述所生活的社區到介紹所生活的城市、國家,從了解不同職業的特點到暢想未來職業,從學習不同的食物類別深入到飲食與健康話題的探討,如此種種,所學即反映生活。
本次教學設計案例的主題為:健康成長、茁壯成長。第一課時語境設置為孩子們參加健康夏令營期間討論參加什么活動,引入健康活動話題,進而組織學生思考和分享常見的健康生活方式,例如:早睡早起、合理飲食等,為第二課時的健康建議鋪墊語料素材。第二課時通過分析名為Joe的青少年過去一周的飲食及作息活動,總結出導致他目前身體抱恙的壞習慣,并對如何改掉這些壞習慣提出合理建議。第三課時老師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生活中的壞習慣,以及分享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的成功經驗。最后撰寫好習慣養成報告。
隨著國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飲食健康已然成為全民關心的熱點話題。食材的充裕,選擇的多樣性為新一代青少年的茁壯成長提供了物質基礎,但不合理的飲食結構在不規律的作息催化下,又為孩子們的成長之路帶來了健康隱患。例如,沉重的學業壓力,健康意識的缺乏,導致青少年近視人數的日益攀升。這種背景下的語言教學,不僅能幫助孩子們認識不健康生活習慣的危害,培養健康生活意識,也是英語學科教學與德育教育自然融合的典型案例。
(二)尋找契機,滲透德育教育
除主題本身所蘊含的德育因素,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合適的教學手段,設置形式豐富、評價多元的教學任務也能幫助我們挖掘出學科教學過程中潛在的德育契機,使得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貫穿始終。例如,本次授課主題為飲食與健康,本身就有豐富的德育特點。在教學設計中采用任務教學法,不僅能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圖表,分類歸納圖表信息的能力,也通過小組討論等方式,培養其協同合作的能力和團隊精神。最后將話題的討論從課本延伸至實際生活,將所學馬上運用于實踐,讓學生從實踐中體驗成功的喜悅,感受學習的樂趣,擁有積極的心態,從實踐中培養大膽創新的意識。
二、巧妙設計——寓德育于教學
本課時主要采用任務教學法,將所有教學活動分為兩個大任務。首先,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課本中人物Joe的健康報告。接下來,跳出課本,聯系實際,學生小組合作,經過分析討論、分組匯報目前影響青少年健康的三大元兇:肥胖、齲齒、近視其背后的原因,以及怎么預防和緩解。
(一)任務①的設計
Teaching Procedure教學步驟 Teaching Purpose教學目的
1. Review——health tips
healthy diet, regular exercise, enough sleep 學科教學目的:引入話題,適當語料鋪墊
德育教學目的:喚醒健康意識
2. Describe the picture of Joe
age, appearance, emotion 學科教學目的:外貌描述、情緒描述,恰當情景鋪設
德育教學目的:關注健康話題
3. Listen and say
What health problem does Joe have? 學科教學目的:常見疾病描述
德育教學目的:加深健康意識
4. Group work
analyzing Joe's daily routine for the last week
summarize Joe's bad habits
make suggestions on how to keep healthy
學科教學目的:量詞的正確運用,給建議句型的熟練使用
德育教學目的:培養團隊協作精神,樹立健康生活理念
任務①的實施,從復習上一課時所探討的“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充足睡眠、規律鍛煉)”入手,喚醒同學們的健康意識。在引入環節,通過圖片以及關鍵詞信息展示一位和現場學生年齡相仿,名為Joe的小男孩形象。明顯偏胖的體型和低落的表情,讓學生直觀感受到Joe的健康問題亮起了紅燈。由于課本中的人物和學生年齡相仿,他的困惑和煩惱也能引起學生的共鳴,一下子拉近了和學生間的距離,并引發學生對健康話題的關注。接下來一段Joe和老師之間的對話音頻,讓學生得知Joe所面臨著諸多健康問題。問題出現后,探究背后的原因和解決的辦法是任務教學法的核心。教師組織學生小組合作,結合第一課時所學習的各種健康生活方式,對課本中的一周作息時刻表中的信息進行分類整理(見表1)。
很明顯,Joe的飲食結構不合理,鍛煉也嚴重缺乏。為了給他直觀有效的健康忠告,結合本課時語言學習重點,學生繼續將以上信息進一步分類(見表2)。根據食物名稱的可數或不可數性,用too many, too much篩選出食用過量的“垃圾食品”,用too few, too little表示出攝入不足的健康食物。此處,德育教育也巧妙支撐著學科教育,兩者相輔相成。
充分了解Joe過去一周的飲食作息情況后,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診斷導致Joe的各項疾病癥狀背后對應的不良習慣。在分析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步加深對“壞習慣危害身體健康”這一基本觀點的認識。在意識到壞習慣的危害后,話題自然過渡到如何改掉壞習慣,養成好習慣。基于上一環節的分類整理,在健康忠告中,對應形容詞比較級fewer, less, more就能完美地體現其語用功能(見表3)。可見德育教育也能反作用于學科教育,兩種教育過程互相融合,相得益彰。
(二)任務②的設計
Teaching Procedure教學步驟 Teaching Purpose教學目的
1. Survey
myopia status among students
學科教學目的:語料鋪墊、情景鋪設
德育教學目的:反思自身不良生活習慣
2. Get information from the news report
common health problems among teenagers:
myopia, tooth decay, overweight
3. Group work
analyze the reasons of the health problem
make useful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 problem 學科教學目的:培養相關話題下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德育教學目的:培養團隊合作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分享健康生活方式
4. Presentation
explain the causes of the health problem
give useful suggestions on preventing myopia, tooth decay and overweight among teenagers
學科教學目的:培養相關話題下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德育教學目的:倡導健康生活方式,樹立健康生活理念
在完成了對課本人物的健康狀況分析后,引導學生反思自身的健康。課堂上做現場調查,統計班級近視的人數,在得知超過一半的班級學生患有近視后,學生大為震驚,對健康問題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接下來,通過一則新聞,介紹目前危害青少年健康的最常見的3種疾病:近視、肥胖、齲齒。將學生分為3人一組,結合實際生活經驗和相關知識,分析疾病背后產生的原因,同學們通過反思自己平時生活中的壞習慣,列舉產生健康隱患的因素,并通過討論合作,提出預防疾病的建議(見表4)。最后每個小組用關鍵詞將討論結果以海報形式張貼在黑板上,由一位小組代表匯報發言,與全班同學分享預防疾病的健康小貼士。而各式創意海報也讓這些實用的健康小貼士更加醒目、深入人心。
這一討論過程不僅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健康生活、良好習慣的重視,也給孩子們團隊合作、自主學習提供了契機。在一定程度上,還增加了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因此更全面地補充了第一課時所總結的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充足睡眠、規律鍛煉、合理膳食和積極心態。最后的創意海報,也給同學們發揮想象力,大膽創新提供了發展空間。
三、延伸課堂——增強德育實效
無論學科教育還是德育教育,其主戰場都在課堂。如何有效把德育教育從課堂延伸至課外,增強德育實效性,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在本課時課堂教學活動結束后,筆者將各小組完成的健康報告海報展示在班級文化角,供同學們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學生課后閱讀各小組討論結果的同時,還可以用星星貼紙給心目中最棒的海報投票。投票的過程中,學生會再次審視健康問題背后的原因分析是否充分詳實,健康建議是否符合我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是否具備實際操作性。同伴評價的視角能激勵學生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問題。而并列張貼的還有一張空白海報,鼓勵孩子們將課堂上沒有想到的好建議列舉出來,課下更充裕的時間和更寬松的氛圍,使得孩子們的思維更加開闊,不局限在對自身壞習慣的反思,還對我們教育教學的大環境提出了很多質疑。從這些反饋中,作為老師,我們也需要反思是否應該減少過多機械抄寫和效率不高的作業內容,取而代之更多有趣且真正鍛煉思維能力的作業形式;是否可以提供給孩子們更多戶外運動的空間和時間;是否需要改變傳統的說教式教育,用互動性更強、以學生為主體的健康宣傳活動來普及健康意識。教育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教的同時也給老師自己預留學習的空間,教與學站在一個平等的位置,相互交流,互助成長。
四、結語
德育教育在學科教育過程中的滲透并非刻意的。認真鉆研教材,就會發現學科里也有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合理地設計課堂活動,將學科教育與德育教育有機結合,不讓德育教育顯得突兀,只有這樣才能兩育并舉,相得益彰。
參考文獻:
[1]葉飛.學科德育的實踐意蘊及其實現途徑[J].課程·教材·教法,2009(8):48-51,56.
作者簡介:鄭筱筠(1985.12-),女,湖北潛江人,上海科技大學附屬學校,碩士 ,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