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 要:隨著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日益增強,國際社會對我國的關注度愈來愈高,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主流媒體新聞報道的話題中心。但與此嚴重不對等的是,我國的國際傳播能力一直處于劣勢,尚未建立起較強的國際話語權,為破解我國在國際輿論場中的困境,本文分析研究世界影響力較大的期刊《經濟學人》的對外傳播經驗,通過借鑒、學習該刊針對自己受眾的敘事方式,改進我們的敘事方式,探討我國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可行性路徑,更好地發(fā)出中國聲音。
關鍵詞:《經濟學人》 國際傳播 話語權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過去十年來,我國全面開啟的“媒體走出去”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工程已初具規(guī)模、初見成效,體制機制、人才隊伍、經費配套等方面都得到較大的支持和保障。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增強,我們的國際輿論議題設置能力、話題引導能力以及輿論斗爭博弈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強。[1]然而,不容回避的是,與英美等國相比,我國對國際話語權的掌握仍有相當大的距離,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相比較之下,人口僅有6700多萬人的英國創(chuàng)辦的《經濟學人》堪稱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之一。該刊創(chuàng)辦于1843年,作為一份老牌政經類刊物,其優(yōu)質的報道、對國際問題的深刻見解以及國際化視角分析影響了全世界大批讀者,對國際輿論也有較強的導向功能,這樣具備世界影響力的期刊無疑是一個國家國際傳播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之一。我們不得不承認該刊新聞經驗和報道技巧有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之處。因而,分析《經濟學人》對外傳播的成功經驗,加以借鑒、學習,探討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建設過程中如何開創(chuàng)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新局面,進一步構建與我國國際地位相稱的全球性國家形象,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報道角度多元化
《經濟學人》立足于國際視角,報道角度不是局限于英國或歐洲,而是更加偏重于英國以外地區(qū),聚焦國際大事,緊跟世界熱點,分析當下時政,洞察未來趨勢。據(jù)其第16任主編約翰·麥克列威特所說:“我們的成功就在于雜志是全球化的雜志,我們的報道是世界化的視角。”[2]自創(chuàng)刊以來,該刊共為三個國家開設專欄。第一個專欄國家是英國,當時英國為世界的經濟中心,又是創(chuàng)辦地所在,開設英國專欄理所應當。1942年,該刊為美國開辟了獨立的專欄。此后不久,美國取代英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中心。2012年1月,鑒于中國崛起對全世界的影響力,《經濟學人》開設了中國專欄。目前,該刊常規(guī)專欄包括中國、英國、美國、歐洲、美洲、亞洲、中東/非洲、國際等,并根據(jù)國際形勢適時調整,如2021年6月5-11日刊期臨時增加了巴西專欄。該刊國際視野的開闊性、報道角度的多元性、對世界經濟發(fā)展的洞察力和前瞻性可見一斑。
我國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近年來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現(xiàn)有的國際報道與對外傳播的原則依然是“以我為主”[3],報道角度依然是從中國出發(fā)。為了進一步提升國際傳播效能,我國的國際傳播原則是否應該有相應的調整?可否由“向世界說明中國”更多地轉向“向世界說明世界”?我們應多關注中國以外國家和地區(qū),用中國的理論和思維探討國際問題、處理國際爭端,向世界傳達中國理念、中國方案、中國智慧和中國主張。并且這種多元化的報道角度也是符合中國自身及世界輿論場的發(fā)展需求的。首先,中國的國際傳播在與世界融合的過程中,需要提高視野、擴寬角度;其次,世界正處于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面臨的不穩(wěn)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世界輿論也需要穩(wěn)定性的力量,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可適時進入世界輿論主場中,逐漸發(fā)揮我國輿論中流砥柱的作用。因而,轉變報道角度,從多元化、多層次、多主體、多價值的傳播視角出發(fā),有利于建設中國話語體系,使中國國際傳播影響力再上新臺階。
二、寫作手法巧妙化
《經濟學人》是全世界所有報刊中對作者寫作能力要求最高的媒體之一。該刊吸引廣大讀者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巧妙的寫作手法。一是駕馭文字方面比較嫻熟,遣詞造句獨特、修辭運用巧妙、行文結構優(yōu)美。雖然該刊堅持西方價值觀,由于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理念,在涉華報道時總是攜有“冷戰(zhàn)思維”,以其自有的意識形態(tài)習慣理解中國的特殊問題,卻往往能將立場掩蓋于具體的文學性語言之下,尤其是通過上下文邏輯關系、雙關語、文化梗來進行影射,看似客觀中立,雖然偶爾文學性變強、晦澀性加大,卻更能吸引讀者細心琢磨,跟隨作者的思路思考,不知不覺得出與作者一樣的結論。二是多數(shù)文章采用三層標題,乍一看比較復雜,但內容層層遞進、態(tài)度明確、一目了然又富含隱喻,往往妙語連珠,惟妙惟肖。如2022年3月12-18日的《全球經濟——燃料、食品和憤怒——全球大宗商品市場的混亂即將沖擊世界家庭和政界人士》一文,講述了在俄烏沖突的背景下,全球大宗商品貿易、經濟危機與政治動蕩的關系。這樣逐次加強、依次貼近的標題確實能夠很好地為內容服務,也是吸引眼球和潤色內容的高效武器。
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從不缺少生動精彩的故事,即便是今天的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宏偉成就也有數(shù)不清的生動案例和講不完的精彩亮點,這些都可為“講好中國故事”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但對外傳播能力弱的原因之一就是缺少觸動人心的寫法。誠然,中外語言文化存在較大差異,思維方式、表達習慣和價值觀念迥異,都給對外傳播工作增加了難度。因此,掌握宣傳技巧、實現(xiàn)中外溝通,也是此項工作的意義所在。在這個問題上,《經濟學人》表達意見的方法可以給我們帶來啟發(f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應該在寫作手法上更下功夫,在樂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特別是不同社會語境、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選擇和使用模式,用扣人心弦的方式去“講好中國故事”,用既蘊含中國道理、又契合境外受眾語言習慣和接受能力的方式轉換語義。如周恩來總理曾經用“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向外國友人解釋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讓人一聽就懂、印象深刻。探索巧妙的敘事方法,構建融通中外的表達方式,才能讓中國聲音真正走進世界各國的社會和人民生活,弱化隔閡,被國際社會所接受和欣賞,從而引導國際輿論走向。
三、語言風格幽默化
《經濟學人》內容構思新奇大膽、語言風格詼諧幽默、編輯元素多種多樣,有文、有圖、有數(shù)據(jù)、有互動,內容優(yōu)質詳實又不失深度。雖然該刊內容定位以嚴謹?shù)恼紊虡I(yè)為主,但基本沿用的是輕松明快的風格,多數(shù)文章寫得機智、幽默、有力度、嚴肅又不失詼諧,甚至帶有嘲諷的口吻。[4]另外,該刊文章對漫畫的運用爐火純青,自成一派,與詼諧有趣的語言風格相得益彰。幽默漫畫隨處可見,封面圖、目錄圖、文章插圖等,不僅數(shù)量多,占位重要,而且同一幅圖大大小小出現(xiàn)多次,不斷加深讀者的印象,“畫里有話”的表述方式顯而易見。
我國在國際傳播過程中,大力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文化等,本是應有之義,但有時與國際主流輿論場格格不入。長期以來,囿于“宣講有紀律”的制約,對外傳播也一樣是講官方語言、發(fā)官樣文章,[5]語言風格過于嚴肅,不夠雅俗共賞,不夠鮮活有趣,顯得枯燥無味,自然無法吸引更多的西方讀者,陷入自說自話的困境。以《經濟學人》為借鑒,我們的對外傳播是否可以解放思想,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減少嚴肅的話語體系,更多采用輕松明快的語言風格來傳遞中國聲音,展現(xiàn)中國式幽默,徹底改變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國式刻板印象。在國際交流如此頻繁的今天,幽默語言凝結著不同文化體系下不同民族的文明和智慧,具有極強的跨文化交際性。在處理國際關系時,恰到好處的幽默語言所發(fā)揮的效用遠勝于僵硬、刻板的外交辭令。除活躍外交氣氛、回避敏感話題、保守國家機密、化解外交尷尬、增進國家間友誼之外,還具有宣示外交政治立場、傳遞政治意圖、維護國家利益、捍衛(wèi)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等重要話語功能。[6]如我國外交部發(fā)言人就經常用妙語連珠、針鋒相對的中式幽默,不卑不亢地回答外國記者不懷好意的提問,憑實力圈粉。打造融通中外的幽默話語,對講好中國故事、樹立大國形象、構建中國特色大國話語體系、提升我國國際話語權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四、表達方式親民化
雖然《經濟學人》的讀者定位為高收入、富有獨立見解和批判精神的社會精英,包括政商學屆的決策者、企業(yè)家、各界精英人士等擁有巨大影響力的人群,但該刊有些文章的表達方式非常接地氣,極具親和力。經常通過他人之口或者轉載其他報刊文章來敘述一些“事實”,以講故事的形式描述一些小人物的生活,語言溫和流暢,娓娓道來。如該刊每期最后一頁“訃告”專欄,和我國鄭重哀婉、格式固定的訃告形態(tài)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人物傳記或人物趣聞。主人公無論是社會名流還是平民百姓,均著重表現(xiàn)其精彩的生活和有趣的經歷,而非生前成就或職務,如同介紹一位老朋友一般,瞬間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形成共鳴。
目前,我國對外傳播主題過多集中于重大議題,傳播對象也多集中于海外上層人士,對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描繪相對較少,容易陷入“不食人間煙火”的窘境。為了轉變我國國際傳播劣勢,應更加注重尋找人性的共同點,更多針對海外普通公眾,用生動鮮活的個人案例和拉近心理距離的個體感受,以人物悲喜為載體表達共通情感,真情而巧妙地述說中國故事,從而打破文化壁壘,增強親近感。這種對外傳播方式已經有了成功的先例,如《媳婦的美好時代》《三十而已》《人世間》等熱播劇在海外也引起了極大反響,受到廣泛好評。雖然中外文化有差異,但是婚姻和家庭是全世界人們共通的主題,反映人類共同命運、共同情感、共同理想的作品可以被不同文化、不同社會背景的觀眾所理解和接受。這些講述家長里短、充滿煙火氣息的作品可以幫助海外觀眾更多了解中國社會風貌,貼合共同情感,拉近彼此距離。因此,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可以嘗試以小見大,用小故事講大道理,把他們介紹給世界,在更大程度上、更廣范圍內引起情感共鳴,走出“有理說不清、說了傳不開”的尷尬境地。
五、分析見解獨特化
《經濟學人》的讀者黏性較強,不少讀者將此刊作為每周必讀之物,在傳統(tǒng)媒體江河日下的今天,該刊銷量依然有150萬份的不俗數(shù)字,加上“三產”,每年能盈利逾5000萬英鎊。[7]這與其獨立的思考判斷和洞見的獨創(chuàng)性不無關系。該刊每期都要為本期的報道配發(fā)五六篇社論來傳播它的編輯思想,并且在每篇社論內都會標注在哪個版塊可以讀到相關報道或分析性文章。每期都會在其“金融/經濟”版塊推出幾篇文章介紹經濟學界學者對社會關注問題的思考,用簡單凝練的剖析和鮮明的觀點深入淺出解讀當今世界的方方面面。如2022年3月5-11日刊期介紹的是關于歐美對俄制裁背景下全球股市、外匯等金融風險的看法;2022年3月26日至4月1日刊期介紹的是關于俄烏沖突造成的全球能源格局及走向的看法。這是國際普遍關心的問題,該刊見解獨到、言語犀利,容易引發(fā)思考和討論。
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傳播戰(zhàn)略體系,要有自己的態(tài)度和聲音。在這一點上,獨特的中華文明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次的精神追求和智慧結晶,也是我們走向國際視野的核心優(yōu)勢。我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新穎的中國元素一直吸引著西方人的目光,從動畫片《功夫熊貓》《花木蘭》的成功,到目前中國本土玄幻小說在西方的熱捧,無一不證明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中華文明的整體思維和家國天下情懷,蘊含的民本思想、仁愛精神、憂患意識、以和為貴等核心價值,都與歐美文化傳統(tǒng)有著顯著的差別,也為構建全人類共同文明提供了另一個視角。如今,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依托于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們已經形成了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經驗,以及處理國際事務的外交理念,這也為建構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提供了堅實基礎。因此,我們應從傳統(tǒng)文化和理論實踐中尋找力量,形成中國態(tài)度,發(fā)出中國聲音,從而彌合國際分歧,引導全世界達成共識,實現(xiàn)中西話語體系的接軌,共同構建人類文明,扭轉我國主流媒體在國際傳播能力方面存在的劣勢。
六、理論觀點權威化
該刊自創(chuàng)辦之初,創(chuàng)始人詹姆斯·威爾遜即定下了其辦刊思想:在文章中提出的任何爭論和主張必須要經得起事實的考驗。[8]百年來,該刊一直致力于提供權威的高時效性報道與全面分析,特別是其發(fā)布的全球經濟數(shù)據(jù)及對他國數(shù)據(jù)質量的評判具有權威性,也吸引了一大批在全球范圍內有影響力的讀者,如基辛格、默克爾、比爾·蓋茨等。2015年李克強總理為《經濟學人》年刊撰文《中國經濟的藍圖》,講述中國2016年的發(fā)展方向。2016年,奧巴馬為該刊撰稿,講述美國經濟發(fā)展將面臨的四大結構性挑戰(zhàn)。2020年,外交部前副部長傅瑩在該刊發(fā)文《中美為何必須攜手抗疫》,呼吁全球合作。[9]這些高質量的稿件來源也進一步證實了該刊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目前在國際傳播和輿論領域,盡管有些西方理論概念和話語體系不能自圓其說或與快速發(fā)展的社會不相適應,但西方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圍內仍處于主導地位,特別是對中國的解讀往往存在偏差和不切實際之處。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突破西方話語霸權,提升中國話語權威性,爭奪國際話語權,是我們亟需考慮的問題,也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的關鍵所在。與西方霸權話語不同的是,中國話語不使用強制性語言,而是秉承“以和為貴”的傳統(tǒng)思想,凸顯大氣磅礴、弘毅寬厚的中華文化內涵。“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鄰”,一直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處理國際問題的準則;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們提出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到大多數(shù)國家的認可;如今,“一帶一路”倡議正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廣泛的響應。在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過程中,強大的經濟力量提供了堅實的話語基礎,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科學的話語體系,深厚的文化底蘊提供了堅定的話語自信,這些都為提高中國話語權威性提供了保障。隨著我國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可適時提升中國話語的權威性,只有中國理念、中國方案、中國智慧、中國價值開始得到全世界越來越多的關注,才能提高中國話語的說服能力、斡旋能力、協(xié)調能力,才能更好地融入國際浪潮,推動全球性問題的解決,擔負起與中國大國地位相匹配的責任,履行國際義務,贏得有利的國際地位。
七、結語
強大的國際傳播能力有助于構建良好的國家形象,良好的國家形象可以增強一國的競爭實力和國際地位,推動綜合國力的提升。在“西強我弱”的世界輿論形勢下,中國崛起必須要有自己的話語“護衛(wèi)艦”保駕護航,向世界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和聲音。當前,我國已經實現(xiàn)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正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中國正逐步成長為世界政治經濟的動力源和穩(wěn)定錨。在世界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中國在國際新秩序中將扮演重要角色,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我們應牢牢把握這個歷史機遇,借鑒《經濟學人》的成功經驗,重新思考國際傳播戰(zhàn)略與路徑選擇,用多元化的報道視角、巧妙化的寫作方法、幽默化的語言風格、親民化的表達方式、獨特化的分析見解、權威化的理論觀點,轉變國際傳播思路,用全世界都能聽得見、聽得懂的語言表征自己,講好中國故事,有效地將我們的聲音傳遞出去,與世界對話、相處和共存,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形成與我國迅速提升的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話語權,共同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
(作者單位系中央宣傳部出版產品質量監(jiān)督檢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