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嘉靖
摘 要:中國傳統出版行業在幾千年發展過程中有不可勝數的精品佳作流傳下來,其中蘊藏的古人的編輯智慧對當下編輯行業的發展、編輯實務的借鑒、學科體系的充實以及編輯理論的完善都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做好新時代編輯工作需要從傳統編輯文化中汲取養分,傳承中華優秀典籍文化中一脈相承的編輯智慧。
關鍵詞:傳統編輯 編輯智慧 編輯思想 學者型編輯
中國古代的編輯活動至少可以追溯到殷商時代,那時已孕育了豐富的編輯智慧。我國古代典籍有不可勝數的精品佳作傳世,這其中蘊藏的古人的編輯智慧對當下編輯行業的發展、編輯實務的借鑒、學科體系的充實以及編輯理論的完善都有很大的指導意義。做好新時代編輯工作需要從傳統編輯文化中汲取養分,傳承中華優秀典籍文化中一脈相承的編輯智慧。
一、古代樸素編輯活動中編輯智慧的形成特點
幾千年來古人通過經典纂輯傳承中華文脈,在這一過程中積累了大量寶貴的經驗,并在實踐當中總結提高,上升為一定規律性的認識,進而形成了一些能夠反哺實踐、引導傳統編輯活動向更加科學的方向發展的編輯智慧。
古代的編輯并不是一個分工明確、發展成熟的行業集體,與近現代職業化的編輯相比,其對文本的加工處理更是一種樸素的編輯活動。在中國傳統出版行業中也是沒有近現代意義上的編輯概念的。換言之,二者并非完全重疊的場域,也就必然導致其發展過程不可能是垂直的繼承,以及在此基礎上的揚棄。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善于發現和總結古人的編輯智慧,還要探究其形成的過程和背景,找到與當下對接的“點”,方能用古人的智慧為當下編輯工作中出現的問題開出“藥方”。
(一)古代編輯智慧多伴生于傳揚后世的理想
古人講求著書立說,《左傳·襄公二十四年》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绷⒀允枪湃嗣鎸ι陀^局限轉而積極追求精神永生的一種宏大抱負,“其身既沒,其言尚存”??追f達指出:“立言,謂言得其要,理足可傳。”這是古人著書立說傳教后世,以期聲名自傳于后的理想,也體現了古代文人對于立言慎之又慎的態度。
正是古代文人對于立言以傳世這種執著的追求,使得他們在文字工作中產生了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榮譽感,進而促進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極大發揮,在實踐中不斷開拓新的編輯思路,創新編輯方法、編輯體例,在分散的編輯實務中積累下豐富的編輯智慧。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中國傳統出版行業形成了一套順應政治要求、傳遞文化價值、體現學術造詣的發展方式,我國古代典籍才會有不可勝數的精品佳作得以傳世。在這種立言以傳后世的理想激勵下,古人不僅在創作上嘔心瀝血,更以敬畏之心把編輯工作落到實處,不斷探索更好的編輯方法以鑲佳作。這一歷史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傳統編輯智慧,對當下編輯行業的發展、編輯實務的借鑒、學科體系的充實以及編輯理論的完善都有很大的指導意義。
(二)古代編輯智慧的發展更依賴天才的個人
不少學人認為古代編輯活動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編著合一”現象的大量存在,即著作與編輯出自一人之手,即便是孔子提倡的“述而不作”,也是在會通古今、博聞天下的基礎上對歷史或其他具體知識進行把握。這就對編輯者的文化素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故而歷史上諸多大編輯家也是當時的文化巨匠。
與近現代編輯職業化發展模式不同,古代的編輯出版活動多是分散的個體行為或小范圍運作,缺乏結構優勢,難以形成推動整個行業發展演進的內在動力。因此,在古代編輯事業的發展過程中,歷史的進步往往依賴于天才個人的出現,如孔子、司馬遷、劉向和劉歆父子、杜佑及司馬光等人,以及歷朝歷代其他優秀的編輯家在編輯方法、編輯體例、編輯思想上的每一次創制開拓,都是把編輯史向前推進的原生力量。在這種演進方式下,一方面,進步的發生常常是不可預期的;另一方面,一旦出現進步,所帶來的推力都是比較大的。這些大編輯家同時都是大學者、大文豪,具備會通古今、博采眾長的知識背景,能夠全面精準地把控書稿的結構與內容,展示了一種大視野、大格局,而這一點恰恰是現代編輯越來越趨向技術化的情況下最為短缺的。
(三)古代編輯智慧成長于廣泛的纂注校實踐
雖然“編輯”此語早已在各類古籍當中出現,但其表述的意義同今天的編輯理論與編輯實務有很大不同。《說文解字》釋曰:“編,次簡也?!倍斡癫媒忉尀椤耙越z次弟竹簡而排列之曰編”?!稜栄拧吩唬骸拜?,和也。”二字連起來就是將凌亂的簡牘、文字次第排布,使之和諧。結合歷史上的書籍編纂實踐,古代的編輯活動應當是將符合某一主題的相關文字內容集中起來,并按照一定的思想原則、邏輯原則等,將其整合匯總,或在其基礎上有所升華,進而形成一部結構完整、內容和洽的文稿的過程。
中國古代的編輯活動主要以“纂”“注”“?!钡确绞綖橹??!白搿敝饕强偨Y、繼承、發展先祖先賢的思想、言論、理論以及文學等;“注”強調在編纂過程中,對發生改變的字詞含義、經久晦澀的人文禮儀,以及不為人熟知的歷史事件等做出解釋說明;“校”,又稱???、校讎,重點在對有關資料加以比較核對,以考訂其文字內容的異同和正誤真偽。古代先賢在纂輯、注疏、校讎的編輯實踐中孕育了豐富的編輯智慧。
古代的編輯融合了著作、匯編、審讀、校對等多項工作內容,這也使得中國傳統的編輯智慧呈現出一種“和”的特點。古人在傳承經典時恪守“述而不作”的原則和態度,“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尊重史實、尊重原創,不以己意揣測刪改,以敬畏之心傳遞典籍的純粹;同時在另外一些編輯活動中,以自身廣博的學識、經世致用的抱負為鴻基,對編輯對象加以選擇和批判,述中有作,以述為作,在保有的基礎上有所發揚,使編輯對象在傳承中得到升華,不斷發展。
如何在“述”與“作”之間保持一個合理的度,正是當下的編輯工作所面臨的一大問題。實踐當中如何準確把握編輯的職能定位,編輯到底是否應當發揮主觀能動性,哪些情境下需要發揮、應當發揮到何種程度,哪些情況下必須克制,等等,都是我們應當從古人的編輯智慧中認真去思考和學習的。
二、當代編輯工作出現的問題
近現代編輯工作的行業細分促進了編輯學科的形成和獨立發展,形成了一套漸臻完善的科學理論和實務經驗,推動編輯事業整體欣欣向榮。從古代樸素的編輯活動到近代獨立的編輯行業,經歷了百余年的立與破之后,當代出版業如火如荼,勁頭正猛。然而,市場繁榮的背后也掩藏了亂象叢生的弊病。在市場經濟大潮中,一些出版機構囿于市場化競爭帶來的生存壓力,絞盡腦汁地挖掘讀者喜好,為了經濟利益盲目跟從低端需求、低俗需求、重復需求、無效需求甚至違法需求,編輯策劃了一大批庸俗媚俗、社會效益低下的出版物。書店、圖書館琳瑯滿目的書架在宣示文化繁榮的背后,給讀者帶來更多的則是選擇困惑,不僅增加了時間成本投入,也對讀者在具體領域的前置性專業能力提出了額外要求。這些問題投射到編輯環節則主要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編輯人員知識水平相對不足
古代的編纂活動很多都是由官方主導,即便是私人編書,承擔者也多是文豪大家,學識堪為當世之表。出版行業的現代化促進了編輯的職業化。經過百余年的發展,當代的編輯們已經完全從過去模糊不清的角色中抽身,在界線明確的職業領域成長為文字工作的“熟練工”。但分工漸臻精細的同時,附著在傳統編輯活動之上的知識載量較之古代也明顯降低。這既源于現代教育體系下人才專業分流,通才越來越少,也囿于當下編輯活動往往重技術輕知識的現狀。
不可否認,隨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升和文化市場的多層次發展,編輯的從業門檻越來越高,編輯人才隊伍的受教育水平整體提升,碩士以上學歷的編輯工作者在大中型出版機構中的占比逐年提高。這些都為編輯行業的整體向好提供了充分的人力資源保障。但是,高學歷的源頭性集聚并不等于知識產量的結果性輸出。高學歷編輯中達到同等學者水平,能與專家學者在同一個層面對話的高級編輯相對不足。當代編輯隊伍的職業化分工,無疑促進了行業發展,但同時也拉大了與專業學者的差距,越來越難以出現兼具學者和編輯之長的大師級人物。
(二)編輯活動呈現機械化低水平重復
從傳統的編輯方式和出版實踐中可以看出,古代的編輯往往既是一流的學者又是大編輯家。與古代文學巨匠著書立說、編纂傳世之作相比,現代的編輯活動更趨程式化,編輯在職業細分上更加成熟,相關人才培養隨著學科體系的不斷完善,也更加專業化、實踐化、模式化。分工細化、規則明確、行業統一、流程更加科學的同時,也造成了現代的編輯工作不可避免地向機械化方向發展的問題,出現了一些“去知識化”的潛在風險。
現代編輯制度的建立使得出版工作形成了一條分工明確的流程閉環,每個環節都旨在最大程度守住出版底線、保障圖書質量。然而實踐中經??吹降那樾问?,短時間內掌握一些編輯常用規則和技巧,基本就可以勝任常規編輯工作,至于編輯人員的專業知識似乎是可有可無的,有些編輯人員的工作內容甚至長期停留在編輯的下游環節。長此以往,編輯活動逐漸演變為低水平的重復勞動,毫無創造性可言,終將被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取代。
(三)編輯職業定位畸輕畸重
一方面,編輯工作中經常被提及的“為他人做嫁”的職業定位,在突出編輯工作特性、強調編輯職業操守的同時,在實踐中也容易讓部分從業者陷入固定化的思維和行為模式,產生職業“惰性”、陷入工作“慣性”,造成主觀能動性缺失,使得出版工作或是下墜為產業鏈性質的文字“制造商”,或是成為作者的單方向“指令”接收端。除此而外,如果實踐中忽略矛盾的兩面性而一邊倒,繞開編輯工作的知識性、創造性和能動性,片面強調其應該具備的“淡薄”和付出品格及其技術性,也難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分編輯尤其是年輕編輯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利于行業長遠發展。
另一方面,與此相反的則是某些出版機構在商業利益驅使之下,跟風創作一些社會價值低下、容易產生不良導向、觸碰灰色地帶的出版物。編輯往往裹挾作者,甚至為了迎合受眾或是輸出自己的價值取向,突破角色邊界,凌駕于作者之上,要求作者按“需”創作,或是任意“裁剪”他人作品,使原本結構完整、邏輯自恰、價值明確的內容“改道走向”。
三、古代編輯智慧對新時代編輯工作的啟示
這些問題的解決絕非一日之功,需要社會各方共同發力。進入新時代,做好編輯工作既要求政府部門加強政策指引,加大宣傳力度,構建完善有效、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且社會價值導向優良的出版管理制度;又要求出版企事業單位肩負使命意識,牢固樹立職業榮譽感,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加強自身管理,打造品牌出版;同時,各行業協會、組織要主動承擔起凈化出版行業大環境的主體責任,引導建立相關行業行為規范,多組織文化含量過硬的行業培訓,加大對市場的正面引導和反面曝光力度。
除此而外,從編輯角度出發,可以從中國古代傳統編輯活動的特點和智慧當中汲取經驗和養分,促進新時代編輯實務和編輯理論更好的發展。
(一)要有明確的編輯思想
編輯思想是型塑一部著作的靈魂。編輯想要通過文本傳遞怎樣的價值、達到怎樣的目的,都要轉化為具體的編輯思想。因此,可以說編輯思想是形而上到形而下的轉化器。編輯思想引領并指導書稿編輯的全過程,是剪裁文本的標尺,沒有編輯思想的編輯操作只能是一種機械性的勞動,所編之書很難創造長久價值。
古人編書的目的一般在四個方面:一是國家政權的統治需要,二是傳史存信的歷史使命,三是經世致用的政治抱負,四是傳道立言的文人理想。統治者視修書為國之大業,很多文人學者更是將此奉為畢生追求。因此,古人編書往往胸懷政治追求、取攝人文關照、追求知識通達,先有明確的編輯思想統攝全局,以求舒張理想,文以致用。如呂不韋召集三千門客編纂《呂氏春秋》,并非兼容百家學說,而是以文抒志,傳達自己的政治主張,為的是宣揚秦國的國家戰略,兼并六國,完成統一。在編纂《漢書》時,班固以經世致用為最高目標,“于文字之有關于學問、有系于政務者,必一一載之”。唐代杜佑在編纂《通典》時,提出了“征諸人事,將施有政”的編輯思想。宋神宗命司馬光修《資治通鑒》,以“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故而司馬光在《進<資治通鑒>表》中提出了明確的編輯思想:“專取關國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使先后有倫,精粗不雜。”古時大編輯家耗時數十年甚至畢生精力去纂輯一部著作,每纂一書,皆有靈魂,經久傳世。
古人的這種寓理想于創作的編輯精神應當為現代編輯工作所繼承。編輯工作者應當有強烈的使命意識,學習古代大編輯家的胸懷抱負,努力做到每策劃編輯一部作品,都有明確的編輯思想為指引,實現怎樣的價值輸出、傳播何種知識、達到什么編輯目的、面對哪一類讀者群體、達到怎樣的閱讀體驗、如何創新、何以傳承。有了明確的編輯思想,接下來的一切編輯流程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夠使編輯出版的作品體現出應有的社會價值,成為文化傳播的載體。
(二)培養學者型編輯
出版機構作為編輯人才的招納者、管理者,是編輯們開展工作、發揮聰明才智、釋放能量、創造價值的舞臺,其管理制度和發展目標決定了能否培養出優秀的學者型編輯。
一方面,編輯應當以古代大編輯家為榜樣,提高職業定位,樹立文化傳承的責任感使命感,保有目的性和問題意識,避免編輯落入審讀加工這樣純技術工作的職業漩渦。要不斷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提高與專家學者對話的能力,除了學習編輯專業知識以外,還應在自己主要從事編輯工作的具體學科領域加強理論研究,時刻掌握最前沿的學術動態,編研結合,才能避免編輯學術邊緣化,從而在具體的工作中高屋建瓴、從容不迫,在策劃選題、約稿、審稿時,以學者型編輯的眼界和能力,建立“導演”式的工作模式,統籌全局、有的放矢,既充分尊重作者,又善于引導作者,不被作者“牽著鼻子走”,從而提高編輯工作的知識含量和引導社會價值的能力。
另一方面,出版機構應當為培養學者型編輯創造良好的研究環境和工作氛圍。與古代編輯活動的政治期待、社會關照和文人理想相比,當下的市場環境造成一些出版機構在社會利益與經濟利益的角逐中偏向后者,短期的效益吸引擠占了出版事業長期發展的空間。在出版機構內部培養優秀的編輯人才需要較長時間的政策投入,并且在短時間內很難收獲資本回報。這就給學者型編輯的成長發展設置了無形的屏障。從長遠來看,出版機構應當打破機構壁壘,進行組織創新。現代出版機構的業務部門主要由編輯部、總編室、出版部、發行部等環節部門組成,偶爾有一些高校出版社設置一些出版科學研究等機構,但普及率低,更不是出版社的經常性機構。應當推動有條件的大中型出版社機構改革,成立研究室,組織具備一定科研基礎和學術專長的優秀編輯人才,專門針對本社重點出版領域開展研究工作,并制定相關激勵政策。有條件的出版社還可以組織學術論壇,定期舉辦主題研討會、開展講座,吸引行業專家、同仁與本社編輯交流學術前沿問題。鼓勵編輯參加學術會議、發表學術論文、開展社會調研,經常開展一些鼓勵出版行業人才全面發展的競賽活動,將研究成果或競賽結果綁定單位的薪酬考核機制,并予以公開表揚,甚至打通憑借優秀學術成果獲得職業晉升的通道,以期培養出更多的學者型編輯人才。
(三)正確把握編輯職能定位
古代的編輯融合了著作、匯編、審讀、校對等多項工作,匯集了編輯人員的智慧、汗水和創作。眾多經典著作流傳后世,我們都可以從中看到編輯人員發揮的重要作用。如孔子作為編輯鼻祖,輯詩三百,將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500年間散逸于世的詩歌編纂成篇,成《詩經》得以流傳。劉向、劉歆父子主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官方發起的大規模圖書整理編目工作,二十余年的工作中,創造出一整套系統科學的編輯校勘及古籍纂輯方法,為??睂W、考據學等的產生和發展打下了基礎。
古代先賢在編輯工作中,心懷使命、牢記職責,將承擔的編輯工作作為畢生的事業去完成,達到了編輯的最高境界。這些大編輯家們以豐富的學識、獨立的品格和踏實的作風賦予編輯工作以血液和靈魂。他們既甘于寂寞按部就班,又在長期的工作中總結創新,開創了多種科學的工作方法和編輯體例,不僅創作出代代傳頌的經典作品,還為行業的發展傳承做出了杰出貢獻。
進入新時代,編輯工作既要做好開拓又要做好傳承,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將古人編纂??钡囊恍┏晒涷炄谌氲疆斚碌某霭婀ぷ髦衼?。要找準職業定位,正確處理編輯與作者的關系,做到不越位、不失位。既要防止越俎代庖、歪曲作者意圖,又要防止消極怠工、聽之任之。編輯首先要讀懂著作、理解著作,了解作者的所思所想,以及想要表達的主要意圖。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揚主觀能動性,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把握政治導向,梳理文章脈絡,琢磨用詞用語,幫助作者更好地實現寫作意圖。另外,現代編輯制度下的崗位細分造成了有些編輯“通”的本領缺位,因此,可以在借鑒傳統編輯工作中“和”的智慧的同時,引入現代互聯網企業的輪崗制度,讓編輯跳出自己的工作模塊,擴展行業寬度,通過實打實的環節參與提升未來工作的站位高度。
四、結語
編輯是一個有主觀能動性的工作主體,需要堅決扛起守護產品質量每一道關卡的責任。首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立場,堅定文化自信,促進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繁榮發展,聚焦文稿的內容和形式,把好產品的政治關和價值關。其次,提升自身專業化水平,助力出版精品成果。嚴格遵守編輯工作的基本原則,整合運用各種技術手段,協助作者讓作品在思想上更豐富,內容上更飽滿,形式上更優美,實現產品內容和形式的內在統一。再次,做好編輯工作,還要有工匠精神,在核稿、排版、校對、印刷等各個環節發揚精益求精的態度和品質,保證事經我手無差錯。最后,新時代編輯還應具備一定的專業水平和審美能力,既做雜家又是專家,能與作者實現高水平深度溝通,共同努力,出版一批適應時代發展,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的高質量作品。
(作者單位系學習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