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明芳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卡式微柱凝膠試驗在臨床輸血檢驗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1月行輸血治療的12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0例,對照組實施鹽水凝集法檢驗,觀察組實施卡式微柱凝膠試驗檢驗,對比分析不同檢驗方法的應用效果。結果 觀察組的正反定型及交叉配血符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輸血后,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在接受輸血治療的患者中,采取卡式微柱凝膠試驗能夠提高輸血準確率,而且還能夠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有著較高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卡式微柱凝膠試驗;輸血檢驗;安全性;應用價值
輸血是臨床上非常重要的一種治療救治手段,給予需要的患者進行及時、有效、安全的輸血,更有助于患者的預后。臨床輸血檢驗是保證輸血有效性,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關鍵,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1~3]。在進行輸血檢驗時,抗人球蛋白配血能夠對不完全抗體進行檢驗,但是有一定的幾率會出現假陰性結果,而且傳統的檢驗方法操作過程復雜,進行輸血檢驗的效率較低,可能會導致輸血治療的延誤。卡式微柱凝膠試驗是進行輸血檢驗的一種全新方式,使用的方法進行血液檢測,能夠快速完成血液匹配,給輸血治療帶來更多的便捷[4]。因此,本研究旨在采用卡式微柱凝膠試驗來進行輸血檢驗,觀察其在臨床中的具體應用價值,現將具體內容闡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8年1月~2021年11月行輸血治療的12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60例。觀察組男性35例,女性25例;年齡在22~61歲之間,平均年齡(40.25±4.09)歲;對照組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齡在23~60歲之間,平均年齡(40.32±4.1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均需要進行輸血治療;(2)具備正常的溝通交流能力;(3)取得同意并簽字的情況;(4)通過我院倫理部門批準。
排除標準:(1)合并惡性腫瘤;(2)暈針者;(3)血液系統異常者;(4)妊娠期、哺乳期婦女;(5)合并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者;(6)在研究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傳統的鹽水凝集檢驗方法,觀察組的患者采取卡式微柱凝膠試驗方法進行檢驗,分別對其進行正反定型及交叉配血試驗,在試驗操作中嚴格依照相關規范進行操作,在準備的試管內首先進行正向定型試驗和反向定型試驗,再進行交叉配血試驗,然后取出卡式凝膠試管進行標記。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觀察組患者實施卡式微柱凝膠試驗進行檢驗,具體措施如下:(1)實施正定型檢驗。將濃度為0.9%的氯化鈉溶液加入到試管中,標記為A試管,用0.9%氯化鈉溶液和患者紅細胞配置成紅細胞懸液,配置濃度為0.8%。在卡式微柱凝膠管取出之后,將A試管配置好的紅細胞懸液分別向卡式微柱凝膠管A型凝膠孔和B型凝膠孔中加入50ul,將卡式微柱凝膠置于變速離心機下進行離心處理,速度為每分鐘1500轉,時間為3min,每分鐘900轉,時間為2min,然后取出,通過肉眼觀察結果,對結果進行分析。(2)實施反定型檢驗。將濃度為0.9%的氯化鈉溶液1980ul分別加入到試管中,需要對試管進行標記,標記為A1和B2兩支試管,A1試管加入A型反定型紅細胞試劑20ul,B2試管加入B血型反定型紅細胞試劑20ul,配置成0.8%A型反定型紅細胞懸液和0.8%B血型反定型紅細胞懸液。取出反定微柱凝膠卡,對反定微柱凝膠卡的兩個微柱凝膠孔進行編號,編號為A和B,將配置好的A型反定型紅細胞懸液和B血型反定型紅細胞50ul分別加入微柱凝膠孔中,將反定卡式微柱凝膠置于變速離心機下進行離心處理,速度為每分鐘1500轉,時間為3min,每分鐘900轉,時間為2min,然后取出,通過肉眼觀察結果。(3)實施交叉配血方法。分別采集患者和供血者的血液標本進行分離,分別配置為紅細胞懸液,配置濃度均為0.8%。選擇兩支試管,分別將其標記為主、次測管,在主側管內,需要加入患者的血清以供血者的紅細胞懸液,加入的劑量為50μL,而在次測管中所加入的是供血者血清和患者的紅細胞懸液,加入的劑量與主測管相同50ul,將其放置于恒溫環境中孵育,保持溫度在37℃,時間為15min,然后將兩支試管置于變速離心機下進行離心處理,速度為每分鐘1500轉,時間為3min,每分鐘900轉,時間為2min,然后取出,通過肉眼觀察結果,對結果進行分析。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血液正反定型及交叉配血符合率。同時,記錄兩組患者輸血后是否有出現心慌、胸悶、乏力和冷汗等癥狀,并記錄兩組的發生例數。
評定標準。陽性:管內部分紅細胞甚至是全部紅細胞均與柱內凝膠出現了結合;陰性:管內的全部紅細胞均出現了沉集在微柱凝膠底部的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選用版本為SPSS17.0的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使用計算機工具對研究過程中獲得的各種數據資料進行導入分析,計數數據采用(n,%)表示,計量數據采用(±s)表示,分別用t和χ2進行檢驗,當P值<0.05時,表明對照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 比較兩組的正定型、反定型和交叉配血的符合率
觀察組正反定型及交叉配血的符合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對比兩組患者輸血后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輸血后,兩組均有出現不良反應,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通常情況下,需要輸血治療的患者均為急重癥患者,這類患者的病情危急,且病情變化迅速,一旦錯過了最佳輸血時間,將會使患者的致殘風險和死亡風險增加,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安全。除此以外,輸血治療中,還需要注意的是血型血清的適配程度,如果出現了不匹配的情況,就容易引起抗凝、血管栓塞等不良事件發生,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增加,使得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影響[5]。因此,在臨床搶救工作的開展過程,不僅要保證輸血質量,加快檢驗速度,同時還需要做好血液匹配工作,以防止不良情況發生。在臨床中,及時、安全的輸血對于提高患者的救治率有著積極意義。因此,一定要加強對輸血檢驗工作的重視力度,才可最大限度的確保患者的安全。以往的輸血治療中,對血液的檢驗主要采用傳統鹽水法,這種檢驗方法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其操作相對復雜,容易出現差錯,導致檢驗結果和質量均受到影響,而且在檢驗過程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使得檢驗準確率得不到保證。卡式微柱凝膠試驗是一種新型的檢驗模式,運用卡式微柱凝膠試驗能夠迅速、精準的實現血液配備。與傳統檢驗方法相比較,卡式微柱凝膠試驗的操作更加簡單,而且安全性更高,具有較高的準確性,有著較好的應用效果[6]。
卡式微柱凝膠系統通過離心處理,篩選分析功效,在凝膠表面結合網狀復合物時,會分離紅細胞以及復合物。由于網狀復合物結合程度的不同,陽性凝聚也有著一定的差異。利用此種檢驗方式,以抗人球蛋白為核心對于血型鑒別、診斷,操作具有簡單性,能夠進行標準化定量檢測,可將人為方面所產生的影響、干擾大幅度的降低。說明此方法在輸血檢驗中準確性高,效果顯著。運用此方法可快速的達成血液配對,確保臨床輸血安全、迅速。利用標準化定量操作,可降低操作人員在實踐之中的盲目性操作,重復性良好,檢測結果的客觀性會得以提高。并且,在標本量方面所需較少,針對于新生兒、大面積燒傷等并不容易進行標本抽取的患者而言,其實用性相對更高。在實際操作中,不需要進行洗滌以及抗單球蛋白抗體,不會因為中和而發生假陰性的情況。但利用這一方式,同樣也會發生假陽性、假陰性的狀況。出現這一情況,是因為紅細胞濃度太高或者是太低,導致的離心不夠徹底、細胞污染等。卡式微柱凝膠實驗法可以有效彌補傳統血液檢驗方法的不足,從而更加快速且準確的完成血液配對工作,不僅提高了臨床輸血的速度,也保障了臨床輸血的安全。
本次對照試驗證實,卡式微柱觀察組正反定型的符合率為98.33%,交叉配血符合率為96.67%,傳統對照組正定型的符合率為85.00%,交叉配血符合率為81.67%,卡式微柱觀察組的定型符合率要明顯好于傳統對照組,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卡式微柱觀察組患者輸血后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3.33%,對照組患者輸血后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20.00%。由此能夠得知,與傳統對照相對比,觀察組卡式微柱凝膠試驗檢驗的應用優勢更為明顯,對患者的疾病康復起到了重要幫助作用。
綜上所述,在臨床接受輸血患者中,采用卡式微柱凝膠試驗檢驗的優勢更為明顯,更加能夠滿足現代醫學所追求的高效,安全理念。隨著時代發展,傳統方法必將被淘汰,卡式微柱凝膠試驗不僅能夠快速完成檢驗,贏得更多的搶救時間,同時也能夠減少外界因素對血液樣品造成污染,提高了血液質量,并且能夠為患者選擇更為合適的血液樣品,降低了不良反應的發生風險,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王華忠.卡式微柱凝膠試驗在臨床輸血檢驗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飲食保健,2020,7(17):215-216.
[2] 閆燁,張勤,王麗娜,等.卡式微柱凝膠試驗在臨床輸血檢驗中的運用效果[J].新疆醫學,2020,50(5):483-485.
[3] 陳利紅,楊浩瑩,李玖平.卡式微柱凝膠技術在血型鑒定及輸血前紅細胞不規則抗體檢驗中的作用[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8(5).
[4] 田曉妍.微柱凝膠技術對ABO新生兒溶血病患兒輸血前檢驗效果的影響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電子版),2017,6(3):441-442
[5] 陳愛霞.卡式微柱凝膠試驗在臨床輸血檢驗中的應用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20,20(68):189,193.
[6] 呂騰騰.卡式微柱凝膠試驗在臨床輸血檢驗中的應用[J].黑龍江醫學,2021,45(19):2098-2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