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程



摘要:目的 觀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用循證護理的效果及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方法 選取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循證護理,比較兩組患者心肌梗死并發癥發生率、生活質量、恢復時間。結果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恢復時間低于對照組,P均<0.05。結論 給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循證護理,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加快身體康復速度,值得臨床借鑒推廣。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循證護理;效果;生活質量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臨床發病率較高的疾病,對患者危害極大,且年齡越大疾病患病率越高[1]?;颊叩挚沽^差,血液循環變慢,發病后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及死亡率。近年來,我國醫療水平有了較大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得到了有效控制,患者整體病情康復及后續生活質量得到提升[2]。
急性心肌梗死的護理存在較多問題,在循證醫學影響下,循證護理引起了人們廣泛重視,進而產生了一種新的護理理念,臨床對其進行了較多的研究,其護理效果也得到了證實[3]。本研究選取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觀察循證護理的效果,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20年3月~2021年8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44~74歲,平均(60.83±2.74)歲;體重53~84kg,平均(68.62±3.81)kg;前間壁心梗11例,前側壁心梗4例,廣泛前壁心梗12例,下壁心梗12例。觀察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45~75歲,平均(60.49±2.61)歲;體重53~83kg,平均(68.49±3.52)kg;前間壁心梗12例,前側壁心梗3例,廣泛前壁心梗13例,下壁心梗11例。一般資料對比,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患者生命體征穩定,波動不大;意識清晰;能進行正常的溝通。
排除標準:存在精神障礙;伴有其他并發癥。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一般護理:患者臥床休息,加強心電監護,做好基礎護理等。
觀察組采用循證護理:(1)密切監測患者心率、體征等變化,及時發現患者出現的問題,并進行處理,對患者肌力變化進行密切監測及評估?;颊呷朐汉笮杓訌姳O測力度,立刻進行心電圖檢查,對生命體征進行監測,預測其改變方向。準備好搶救藥物,并且保證搶救儀器處于隨時可用狀態。(2)加強與患者的交流,掌握其心理狀態,并針對提出的疑問給予專業的解答,緩解患者心理壓力。加強急性心肌梗死知識的講解,提升治療信心,增強對護理人員的信任感,減少不必要的擔心,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工作。(3)密切觀察患者疼痛情況,并及時止痛??梢酝ㄟ^吸氧及加強交流、播放音樂等方式緩解疼痛,依然無法緩解者可遵醫囑給予止痛藥物。(4)保持患者衣物、皮膚清潔干燥,及時進行翻身,防止壓瘡的發生。治療前期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是肢體。治療后期加強肢體鍛煉,可在床邊及室內活動,根據患者耐受情況逐漸增加活動時間,如果在此期間出現并發癥,需延長臥床時間。根據病情可適當進行肌肉按摩,還可進行屈伸運動,恢復良好的情況下,鼓勵患者進行站立等主動運動,還可指導其進行坐起、行走鍛煉等,促進身體康復。(5)患者早期臥床時間較多,進而其排便及排尿需由護理人員加以指導,排便過程中不能用力摒氣,排便困難者可適當服用利于排便的藥物。排尿時可通過輔助按摩、聽流水聲等協助排尿。(6)加強出院前健康教育,進食清淡飲食,戒煙酒,在日常生活中,需隨身攜帶急救藥品,并且根據其有效日期進行及時更換。向其說明急性心肌梗死先兆癥狀及緊急處理方法,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可進行適量的工作,同時患者應積極控制體重,避免出現過度肥胖的情況,防止加重心臟負荷。叮囑患者學會控制情緒,遇到事情時保持冷靜。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生活質量、簡明健康量表(SF-36)評分。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兩組生活質量對比
觀察組生活質量各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兩組恢復時間對比
觀察組臥床時間、住院時間均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3。
3討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高發病之一,具有發病突然,病情發展迅速的特點,若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及護理,可導致患者致殘或死亡,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大大降低了生活質量。因此,除了醫院常規科學的治療外,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護理措施,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的病癥。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由于冠狀動脈急性閉塞和血流中斷引起的局部心肌缺血性壞死。臨床表現包括持續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以及血清心肌酶和心電圖改變增加。大多數患者腦梗死先兆可能在發病前幾天出現前驅癥狀。心電圖檢查可顯示ST段暫時升高或降低,T波升高或明顯倒置。疼痛的部位和性質與心絞痛相同,但疼痛嚴重,持續時間長,可持續數小時甚至數天。服用硝酸甘油無效,甚至會加重癥狀?;颊呓洺W⒉话?、出汗、害怕或垂死。一些患者起初可能沒有疼痛,表現為休克或急性肺水腫。20%的患者可能伴有休克,通常發生在疾病發作后的幾個小時或1周內。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發病機制復雜多樣。該病發展迅速,具有突發性特點。常見的并發癥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急性心肌梗死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因此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正確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措施十分重要。在護理干預中,基于臨床護理經驗和科研結論的護理干預方案,即循證護理,以患者為中心,從患者的角度分析問題,制定有針對性的臨床護理方案,具有系統性、動態性和連續性的特點,提高整體患者護理質量。在循證護理的發展過程中,應特別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必要時應采取有效的心理護理措施。護理人員可以向患者解釋過去的成功案例,讓他們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積極抗擊疾病。如有必要,仔細觀察患者的身體狀況和母乳喂養疼痛,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循證護理是一種新型的現代護理模式,循證醫學的發展促進了循證護理的建立和應用,保證了患者得到合理的護理工作,避免了普通護理的主觀性和盲目性。通過循證護理,建立最有效的循證小組,根據護士的實際情況了解循證護理的原則,明確各種循證問題,如休息、飲食、心理、疼痛、溶栓等。根據問題,從數據庫中檢索文檔,積極討論和發現問題的解決方案,以確保解決方案的準確性、科學性和可行性,使患者能夠獲得最佳的護理措施。在實施循證護理時,應做好患者健康教育,向患者講解循證護理的益處,使患者積極配合護理工作。同時,明確說明急性心肌梗死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和治療措施。告知患者,確保循證護理的正確實施,充分發揮護理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后,通過心肌酶學改變情況及心電圖即可確診,但是癥狀不典型的患者,發病后會出現胸骨后劇烈疼痛及腹部不適情況,還可能伴隨其他癥狀。在疾病發作期進行快速治療,可降低病死率。該病臨床治療方法較多,如靜脈溶栓、經皮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等,均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也容易引起各種不良事件[4~5]。因此,患者的護理工作需要引起重視,以獲得良好的預后。
常規護理能為患者提供基礎性的護理需求,在病情改善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但該護理模式重視問題本身,而對患者自身存在的心理困擾等未引起重視,無法達到預期的護理目標。循證護理具有較強的專業性,重視相關資料與護理實踐的結合。該護理模式為常規護理的進一步深化,是相應護理措施的有效延伸及拓展,具有更強的理論性,同時將臨床經驗與科研成果相結合,在很大程度上也保證了護理工作的連續性及操作性[6~7]。
本研究結果中,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生活質量評分高,恢復時間短,P<0.05。運用循證護理能在出現異常情況時得到及時干預,進而降低疾病危險性。通過相應的心理疏導,減輕心理壓力,提升康復信心,且減少由于心理情緒波動較大對病情造成的不良影響。保持衣服皮膚清潔干燥,并且進行按摩,鼓勵患者病情穩定的情況下進行早期運動,能減少不良情況的發生,對病情康復具有積極作用。在該護理模式下,充分克服了健康教育的盲目性及隨意性,能在患者出院時進行有效教育,而且在護理期間進行反復教育,提高護理質量。
綜上,循證護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中,有利于降低并發癥發生率,促進生活質量提升,加快身體康復速度,具有臨床應用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利波,姜鈞文,肖蕾.基于循證護理的中醫特色療法對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心理及生存質量的影響[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4):750-753.
[2] 梁鐘琴,趙瑞芳.循證護理在急診PCI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應用價值[J].重慶醫學,2019,48(20):3486-3488,3492.
[3] 蔡閔敏,張春,王瓊英,等.早期康復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中應用效果的Meta分析[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9,11(4):395-399.
[4] 孫香君,祖曉軍.優化急診流程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搶救效果和預后影響[J].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9,11(5):592-594.
[5] 翁琴,王寶玉.循證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中的應用效果及住院時間分析[J].重慶醫學,2020,49(S01):438-439.
[6] 李慧敏.循證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颊咧委熜Ч?,心理狀態及健康知曉度的影響[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20(S02):196-198.
[7] 陳芳杰,王鳳榮.中醫康復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醫藥導報,2020,17(20):176-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