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素珍
“體驗式德育”也被稱為“沉浸式德育”??傮w看,“體驗式德育”以學生為發展主體,意在通過組織、引導學生參與日常、生活化的“廣鏡頭式”的互動實踐,以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內在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并維持一種螺旋上升型的“動態平衡”。“體驗式德育”思想認為,對學生的教育不僅僅局限于學校的學習生活,還包括生活、社會等多層次的活動體驗,要讓學生以“身”體之,以“心”驗之,這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不謀而合。
一、小學實施“體驗式德育”的意義
1. 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小學生的發展不是單向的,而是面向綜合素養的多維度發展。小學階段的教育,綜合性、復雜性、系統性強,教師單單依靠傳統“說教式”教育模式,很難幫助學生將對知識的認知內化為綜合素養。教師有目的性、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和引導,有利于其全面健康成長。
德育來源于生活,與社會生活相伴而生、相伴而行、相伴發展?;诘掠蜕钪g的密切關系,“體驗式德育”能夠讓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體驗,能夠豐富情感、思維和認識,深化對知識的領悟,實現現代認知理論所倡導的“社會道德向個人品德的轉化”,可以為提升小學生綜合素質奠定堅實的基礎。
2. 有助于小學生道德行為的建構
教育部于2017年印發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是指導中小學德育工作的規范性文件,其明確了德育實施途徑,對活動育人和實踐育人做了科學闡述。相對于初高中學生而言,小學生的自律性還處于較低的水平,這種情況下其道德行為的建構是難點也是重點。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認識并非主體對客體簡單的映射或者反映,而是需要學生依靠自我已有認知和經驗主動構建的結果。學生的認知和經驗來源極為廣泛,其中“體驗式德育”是重要路徑,其本質上是活動育人和實踐育人的高度凝練化和精練化。實施“體驗式德育”可以幫助小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三個維度不同場景中獲得體驗中的內化、內化中的吸收,形成“體驗—內化—吸收”的路徑,從而有效促進情感、知識、道德三者的融合,實現“三位一體”的閉環“發酵”和發展融合,這對于潛移默化建構小學生道德品質有著積極意義。
二、“體驗式德育”在實施中存在的難點
1. 主體性體驗定位不準,為德育特色建設設置了難度
小學“體驗式德育”實施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往往被忽視,存在理論和實踐“兩張皮”現象。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教師在日常的教育中仍然以“說教”為主,即按照傳統的“命令與批評”的形式對學生進行教育,小學生由于年齡小,自主管理能力有限,因此容易受教師思維左右,很難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習慣,教育效果必然會大打折扣。第二,“體驗式德育”在實踐中最為核心的內容就是“體驗”?!绑w驗”讓德育有了吸引力,也有了有效性,學生可以在“體驗”中轉化知識,在“體驗”中自我感悟。但是目前很多教師在“體驗設置”上沒有進行換位思考,而是從教師自身角度出發進行“體驗設置”,這就搞錯了對象,致使將一些教師產生的主觀“體驗”感悟強加在學生身上,不僅導致學生對“體驗”感受不深刻,甚至很難理解“體驗”的真諦。體驗是激發學生道德情感的催化劑,教師一定要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體驗設置”,保證體驗的素材一定是學生感興趣的、容易接受的、更生動的、更有說服力的。
2. 受傳統教育習慣影響,體驗活動針對性不足
“體驗式德育”在開展的過程中,應該針對小學生需求培養道德素養,尤其是設置的“體驗活動”要把針對性表現出來。但是,從目前小學的活動設置來看還存在一定的難點。首先,受傳統教育習慣的影響,教師在涉及“體驗式德育”活動的過程中存在書本化和教條化,甚至在“體驗活動”設置的過程中存在固有思維,使得“體驗活動”缺乏創新。有一些“體驗活動”看似豐富多彩,但其實質內容都是重復的,導致小學生在“體驗”的過程中積極性不高。例如,學校藝術節和體育節是“體驗式德育”的重要內容,但這些節日中的很多項目每年都是重復的,可以說千篇一律,久而久之學生就有了“免疫力”,難以保障德育效果。其次,一些教師設計的“體驗活動”主題立意太過精巧,太過復雜,刻意而為的痕跡過于明顯,忽視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生甚至始終搞不清楚體驗的主題是什么。最后,師生之間存在“隔膜”,情感交流在“體驗活動”中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教師與學生的信任交流原則沒有得到有力貫徹,最終使得情感投入與情感“收益”不匹配,與“體驗式德育”的“會自主、能參與、重體驗、有感悟”的長鏈條認知過程格格不入。
3. 缺少社會實踐,體驗方法存在局限性
“體驗式德育”的構成要素中涵蓋了家庭體驗、學校體驗和社會體驗三個部分的內容。從目前眾多小學的“體驗式德育”內容來看,基本上都是圍繞學校和家庭進行的,實施模式是以學校為主、家庭為輔,很少與社會對接。然而,想要提升德育的基本水平,就要吸納來自社會的豐富多彩的內容。社會資源是“海量”的,學校要主動和社區對接,積極過濾、篩選并充分利用有用的社會資源,拓展“體驗式德育”的實現路徑。但近年來,我國小學生的意外傷害事故頻頻發生,社會關注度高,反響大,學校從安全因素著想,想方設法壓縮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空間。大部分小學一年有1~2次社會實踐體驗活動已經很難得,個別學校甚至把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壓縮為零,形成“真空地帶”。從這個意義上說,缺乏社會實踐的參與,小學實施的“體驗式德育”方法過于機械簡單,其局限性不言而喻。
三、“體驗式德育”的實施策略
小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有其自身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特點,因而在實施“體驗式德育”過程中要講策略、講藝術、講原則。根本性的原則是師生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教師應該針對學生主體,在設計體驗活動時體現創新和引導原則。
1. 精準定位,夯實 “體驗式德育”基礎
首先,學校在德育特色建設的過程中要對“體驗式德育”進行精準定位,從學校的角度出發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立體式多元化的體驗平臺。平臺聚焦“自主參與—積極體驗—內省感悟—思想升華”這一螺旋式上升的體驗流程,將學習、反思、領悟、成長轉化為內在道德素養,初步培養小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其次,創建生活化的品德校園,校園即德育,德育即校園。校園,尤其是校園文化建設是實施“體驗式德育”的主戰場、主渠道,學生要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參與的過程就是體驗的過程,也是德育發生的過程。學??梢栽O計主題體驗活動,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引導的作用,通過情感的交流,更好地促進德育目標的實現。
2. 構建多元化的體驗活動,打造德育特色文化
第一,以文化氛圍培養為基本切入點,打造堅實的德育發展基礎。學校在日常教育中應該積極營造文化氛圍,通過開展各項蘊含正能量的“體驗活動”,用“小切口”開辟大格局,意在滲透德育文化和理念,使其在學生的思想中生根發芽,如組織板報宣傳、組織興趣結對交流、開展各類講座等。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本身就是體驗活動的一部分,包括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行為習慣等眾多內容,以行為習慣為抓手,常抓不懈,積極設計多元化的體驗活動,可以打破體驗活動古板、重復的現象,在提升學生體驗興趣的同時,將德育融合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
3. 強化“體驗式德育”實施動力
德育是日常生活中衡量學生素質的一項標準,強制灌輸的思想和硬性的要求雖然對德育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效果遠遠沒有學生自發學習和渴望德育令人滿意。因此,在以“體驗式德育”培育小學德育特色的過程中,還應該不斷強化“體驗式德育”實施的動力。第一,用更加直觀的形式表達體驗活動的結果。例如,學??梢酝ㄟ^表格或者圖畫的形式對學生的不良行為和美好品德進行描述,對于教學反饋會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第二,倡導書本和“體驗活動”的深度融合,注重學生心靈成長。例如,在學??梢越柚鱾€節日,讓學生了解我國各個節日文化,設計各種形式的“體驗活動”,從而形成德育良性循環模式。
4. 延伸“體驗式德育”路徑,推進小學德育發展
首先,在條件允許、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學校與社區、各相關部門、公安部門協同聯動,考察論證并精心選擇針對性強、現實性強、安全系數高的體驗活動,增加社會體驗活動的次數和頻率,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提升學生對“體驗式德育”的興趣,彰顯社會體驗活動的意義;其次,在拓展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將榜樣人物的故事納入“體驗活動”中,結合多角度的學生自我體驗評價活動,促進學生將所感悟的內容轉化為內在行動。
“體驗式德育”強調體驗,但體驗不是德育的全部,體驗是為了吸收,即所謂“外化于形,內化于心”。體驗注重過程,這個過程是由淺入深由外向內的“內化”過程,也是學生自我情感的自然選擇的過程。體驗兼顧了學生知識、心理、成長等多個層面。實踐證明,教育的有效性來源于其適應、適合學生的發展,“體驗式德育”是學生喜歡的德育形式,為小學的德育特色建設開拓了新的有效途徑。雖然從現階段看,“體驗式德育”在實施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難點,但是,只要學校精準定位,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為本,根植于真實的活動,協同學校、家庭、社會三者的有效融合,就能將“體驗式德育”的核心作用源源不斷地發揮出來,更好地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建設水平。
(作者單位:山東省新泰市第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