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旨在通過對“ What can you see?”一課進行教學設計與反思,來探究小學英語交際教學的方法,使學生能夠活學活用。
關鍵詞:小學英語;交際教學
作者簡介:楊旭,女,中新天津生態城實驗小學,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
“What can you see?”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所用教材為外研版的小學英語(一年級起點)三年級上冊,著重培養學生英語運用能力。本教材共有10個模塊,每個模塊的教學內容都是圍繞一個話題展開,貼近學生生活,富有趣味性。以Module 4 Unit2 為例,本模塊的話題是“你能看見什么?”,圍繞常見動物能或不能做什么展開,著重讓學生了解、掌握英語情態動詞“can”的肯定形式與否定形式,以及在陳述句、否定句和疑問句中的用法。
【學情分析】
三年級小學生學習英語已近3年之久,英語語言知識有限,但是學習熱情很高,勇于表現自己,敢于開口說英語,非常難得。三年級小學生通過教師課堂講解能基本理解情態動詞“can”的意義與用法,但對其否定形式以及在陳述句、否定句和疑問句中的運用需要反復操練與鞏固。
【教學目標】
語言知識目標:能認讀單詞fly, cry, koala, climb,并熟悉其含義。
語言技能目標:能認讀并運用句型 “What can you see?I can see ... The... can/ can't....”來談論能看到什么,某種動物能或不能做什么。
情感態度:善于觀察身邊的人或物,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學重點】
能認讀單詞 “fly, cry,” 和句型 “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 ...”“The... can/ can't...”。
【教學難點】
能運用句型“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 ... The.. can/ can't...”來談論自己能看到什么動物,以及某種動物能或不能做什么。
【教學準備】
課件、教學卡片、魔術表演道具、人物頭飾
【教學過程】
(一)歌曲歌謠表演,互動熱身
上課前,學生先進行歌謠吟誦展示,在朗朗上口的英語歌謠吟誦中,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被充分調動起來。之后,師生共同演唱英語歌曲“What can you do?”,進行課前熱身活動,以此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二)通過師生對話,復習舊知
熱身過后,教師結合英語歌曲內容提問學生“What can you do?”,引導學生用“I can...”來回答,一是復習相關句型,二是為后續句型“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 ...”的教授奠定基礎。
(三)借助魔術表演,導入新課
1. 在師生圍繞“What can you do?,I can...”進行對話后,教師拿出一個包裝精美的“魔法盒”,問學生是什么?在學生做出猜測后,教師告訴大家這是一個魔法盒并開始“變魔術”。教師依次把事先藏好的“兔子”“鴨子”的圖片逐一呈現給學生,并問學生“What can you see?”,引導學生用“I can see ...”來回答,由此引出本課重難點句型的新授。
2. 在把句型“What can you see?I can see ...”依次書寫在黑板上之后,教師結合“兔子”“鴨子”的圖片,分別詢問學生這兩個動物能做什么,由此引出句型“The... can...”的句式教授。學生們看到“兔子”,很自然地會說出“The rabbit can jump.”, 而看到“鴨子”的圖片會很流利地說出“The duck can swim.”隨后,教師可以繼續發問“Can the rabbit swim?”,學生會齊聲說“No.”,教師由此引導學生說出“The rabbit can't swim.”,從而引出句型“The... can't...”,并寫在黑板上。
(四)學習新知,鞏固操練
1.教師接著從魔法盒中“變出”卡片,讓學生看著卡片背面猜測是什么動物,由此引出生詞“koala”,根據自然拼讀的規則教授“koala”的發音,并讓學生讀單詞,教師適時進行糾音。
2.幻燈片隨后呈現“考拉爬樹”的圖片,教師指著圖片問學生:“What can it do? It can...”,由此引出生詞“climb”,并根據自然拼讀的規則教授“climb”的發音。教師隨后提問學生,讓其讀該單詞,并適時糾音。教師接著問學生“What can climb?”,引導學生用“The... can climb.”的句型進行回答。這一環節的設置不僅能夠有效地操練本課重難點句型和單詞,也在師生交際中實現了拓展訓練。
3.接下來,教師通過“The koala can climb. What else can it do?”的提問來引導學生思考考拉除了會爬,還會做什么?并播放“考拉會哭”的視頻,由此引出生詞“cry”和句型“It can cry.”。
4.教師接著從魔法盒中變出小鳥的卡片,教師提問學生“What can it do?”,由此引出生詞“fly”和句型“It can fly.”。之后,教師提問學生“What can fly?”,引導學生用“The...can fly.”的句型進行回答,進一步在師生交際中操練、鞏固所學句型和生詞,也給予學生展現自己知識積累與英語詞匯量的機會。在學生回答后,教師通過幻燈片展現幾個會飛的動物,如“The swan/butterfly/dove can fly.”,借此拓展學生的詞匯量。
5.緊接著,教師通過幻燈片呈現課文圖片,并指著“小鳥”圖片說:“It's a bird. It can fly. ”然后指著“企鵝”問學生:“Is it a bird. Can it fly?”
由此引導學生觀看課文視頻。
(五)交際教學,活學活用
1.觀看課文視頻,回答問題。學生先觀看視頻,思考“企鵝是不是鳥,會不會飛?”。 教師通過提問引導學生回答:“It is a bird. It can't fly.”。之后,教師讓學生思考“What can't fly?”,小組討論,隨后用句型“The...can't fly.”進行回答,由此操練、鞏固情態動詞“can”在否定句的運用,并在師生交際與生生交際中實現思維拓展訓練。然后,教師再播放一遍課文視頻,并詢問學生視頻中的考拉分別能做什么,由此引導學生回答“It can climb. It can cry.”。
2.聽讀課文,角色表演。在學生掌握課文大意后,讓學生逐句聽讀課文,之后分小組進行課文對話練習,然后上臺進行角色配音,以此檢驗教學效果,增加生生交際的機會。
3.小組合作,活學活用。
同桌兩人一組,在事先下發的任務卡中(如圖所示),根據圖片和常識用“can”或“can't”填空,判斷每個動物是否能做圖片中呈現的事項。學生填完任務卡后,一人問,另外一人回答,以此實現生生交際與口語輸出。
4.交際教學,匯報展示。教師隨機點名,被點到的學生結合幻燈片與手中填好的任務卡,通過同桌兩人一問一答中進行匯報展示,教師同時在幻燈片上呈現正確答案,學生借此檢測手中的任務卡填寫是否正確。
5.編輯繪本,組成篇章。學生完成任務卡的匯報展示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任務卡中動物的本領與本節課的重點句型“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 ... The.. can/ can't...”,編一個英語繪本,如“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 a dog. The dog can run.”,以此進一步強化所學,實現學有所用。
(六)拓展所學,情感教育
為了拓展所學,教師準備A、B兩個箱子,讓兩名學生分別從中抽取單詞卡,A箱中的單詞卡都是動詞,B箱是名詞。抽到動詞單詞卡的學生要結合兩人手中的單詞卡用句型“Can you...?”來問另一名同學,另一名同學則根據個人實際情況用“Yes, I can. ”或 “No, I can't.”來回答。此游戲的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情態動詞“can”的一般疑問句型進行口語交際。最后,教師對本課進行總結,并進行“善于觀察身邊的人或物,做生活的有心人”的情感教育。
(七)布置作業, 鞏固強化
1. 熟讀本課內容。
2.向父母、朋友用英語說一說自己能看見什么。
【板書設計】
Unit 2 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
The... can/can't...
【教學反思】
為了實現交際教學、活學活用,本節課筆者適時地穿插了游戲,鞏固了課堂所學并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也出現了如下問題:
1.游戲未能調動所有的學生。雖然一聽到教師說“Let's play a game!”,幾乎所有學生都會瞪大眼睛、興高采烈地舉手參與,但總有一小部分學生未能積極參與,有的是因生性膽小、靦腆而不敢參與;有的是基礎薄弱、未能在第一時間理解游戲規則;還有的是缺乏英語學習的自信。比如導入環節,筆者開展的游戲是——猜猜“魔法盒”里有什么,以此讓學生操練所學句型“I can see a...”。雖然筆者展現的小動物都是學生們能輕易回答出的,但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舉手,筆者看了一下未能參與的正是那些平時靦腆或基礎較薄弱的學生。
2.游戲過程中會出現一些混亂。三年級的小學生有爭強好勝的心理,在游戲過程中難免會因急切想參與游戲而出現大喊大叫的現象,有的會情不自禁地為隊友吶喊助威;有的會因不能接受游戲結果而拍桌子等。這不僅會影響課堂紀律,也會影響教學效果,學生過于關注游戲,而忽視了教學內容本身。比如在拓展環節中,筆者設計了讓兩名學生分別從A、B兩個箱子抽取1張單詞卡的游戲,因學生抽到的動詞和名詞組合都是隨機的,會呈現出“Can you eat a koala?”“Can you drink a tree?” “Can you climb a plane?” 等句子,學生們會因此笑得前仰后合,一時間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起手來、躍躍欲試,課堂氛圍達到了高潮,但這期間有的學生開始高聲重復句子或放聲大笑、起哄說話,擾亂了課堂秩序。
3.游戲時間過長,影響教學進度。小學生都愛做游戲,教師有時為了讓學生都有機會參與到游戲中而忽視了對游戲時間的把控,影響了整個教學進度。在本節課的拓展環節中,筆者發現學生對筆者設計的抽取A、B箱卡片的游戲非常感興趣,連平時不愛舉手發言的學生都躍躍欲試,為了給予這些學生做游戲的機會,筆者多抽取了2組,導致未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此外,學生也不喜歡拖堂的老師,畢竟下課時間有限,學生也需要休息和放松。
二、個人思考與收獲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在課下及時進行反思,通過向師傅、組內其他教師請教,并查閱相關資料,對游戲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總結出以下幾點準則:
(一)面向全體,分層教學
在游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事先考慮如何應對那些基礎較薄弱、性格內向、膽怯的學生。英語課堂游戲要注重面向全體學生,難度適中,讓大部分學生都能參與。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個人素質、性格特點、記憶力、反應速度等因材施教,分層要求,以求通過最有效的激勵機制促使學生不斷上進。對于生性膽小、靦腆和基礎比較薄弱、缺乏自信的學生,教師可鼓勵其參與較簡單的游戲,無論表現如何,都對其在游戲中付出的努力進行表揚;而對于不理解游戲規則的學生,教師在講述規則時不妨放慢語速并進行示范,確保每個學生都能理解游戲規則。
(二)組織得法,嚴謹有序
做好游戲組織工作,做到有條不紊,活而不亂。小學生天性愛游戲,爭強好勝,有些學生做起游戲來容易忘乎所以,會情不自禁地高聲喊叫。因此,在開始游戲前,教師務必講清規則、紀律要求、評價標準等,以防患未然。在游戲過程中即使會出現一些混亂,教師要了解低年級學生具有活潑好動、自制力相對較弱的特點,不能一味批評,而是及時提醒學生注意自身言行。對于嚴重違反課堂紀律或游戲規則的學生,教師可讓其暫時退出游戲,課后對其進行約談、教育,必要時教師可終止游戲,讓學生深刻明白做游戲的前提是遵守課堂紀律與游戲規則,以培養其良好的守紀守規意識。
(三)適時適度,恰到好處
英語教學中游戲的運用要適時適度,游戲設計地過多,教師容易忽略主要教學內容的講授和訓練,導致教學重難點內容未能及時鞏固,適得其反。課堂游戲應該為課堂教學服務,當游戲成了一種擺設,或是為游戲而游戲時,課堂游戲會失去應有的魅力。所以教師要事先思考哪個教學環節可穿插游戲,此游戲能否檢測教學效果、鞏固教學內容、強化教學重難點。整堂英語課游戲是否過多,游戲的應用在時機上是否適切,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都是教師課后需要反思的問題。
通過對這節課進行深入反思,筆者對游戲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體會。今后筆者會繼續通過認真備課、上課、反思來學會正確、恰當、巧妙地運用游戲提升教學效果,做到寓教于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