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蕊
摘要:為了促進山東地區白蠟產業的更好發展,本文分析了白蠟栽培與病蟲害防治方法。白蠟具有較強適應能力,整地施肥、注重育苗、間苗補苗、灌溉排水及整形修剪可以促進白蠟更好地生長;針對經常出現的白蠟流膠病、煤污病、白蠟窄吉丁等病蟲害,可以有效結合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與化學防治等多樣化手段,開辟病蟲害防治的新思路、新舉措。不斷提升白蠟栽培技術與提高病蟲害防治手段,可以有效提升白蠟的生產質量與生產數量,促進山東地區白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白蠟;栽培;病蟲害防治
白蠟又名節樹、思親樹,栽培歷史悠久,分布廣泛,現有70多個種類,我國約有20余種。白蠟的木材質地堅硬,具有較強耐水、耐濕特性,適合制作家具與農具,還可以用來制作膠合板。白蠟具有較強的耐鹽堿特性,可以有效抵抗污染和病蟲害,是城市開展植樹造林的優良物種,同時也可以作為生物蠟的原材料來源。當前我國市場上白蠟種類混亂,白蠟自身遺傳能力較差,在定植之后表現不好,嚴重影響了種植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本文通過分析白蠟的生物學特性,結合當前白蠟存在的各類病蟲害問題,提出白蠟栽培技術與病蟲害防治舉措,為其他地區開展白蠟種植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1 白蠟的生物學特性
山東是我國白蠟的主要種植地之一[1]。白蠟一般可以分為大葉白蠟樹、秦嶺白蠟樹、美國白蠟樹、小葉白蠟樹等多個品種,擁有較強的抗逆性,喜歡光照,具有較強抗旱抗寒能力。白蠟喜歡肥沃濕潤的土壤,對鹽堿地也具有較強適應性,而且整體樹形優美,生長速度較快,具有較強的柔韌性。
1.1 白蠟的形態特征
白蠟屬于落葉喬木,樹木高度可達15m以上,自身壽命較長。白蠟頂生小葉與側生小葉等大或較之稍大,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鈍圓或楔形,葉緣具整齊鋸齒,上面無毛,下面無毛或有時沿中脈兩側被白色長柔毛。從樹木外觀看,白蠟具有橢圓形樹冠,樹皮呈灰褐色,枝葉比較光滑,可以適應多樣化的生長環境。由于白蠟具有茂密的樹葉、發達的根系,整體枝干和外形美觀,因此具有較強的觀賞價值。
1.2 白蠟的生活習性
白蠟喜歡有陽光的環境,具有較強抗寒特性,在溫度較低的地區也可以正常生長,不會出現凍害。白蠟既可以防澇,也比較耐干旱,對土壤要求較低,可以適應較高的土壤鹽堿度。在多種類型的土壤條件下,白蠟的整體生長情況都很好,能夠實現快速生長與發展,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
2 白蠟的栽培技術
2.1 整地施肥
雖然白蠟具有較強適應性,但還是要盡力為其生長提供肥沃的土壤。首先要根據實際生長需求選擇好的栽培地,前期要進行整地處理,清理掉土壤淺層中的垃圾與石塊,使土壤更加平整與疏松。如果土壤肥力較弱,要注重對土壤進行有效改良,一般情況下每667平方米施入2-3g的5%辛硫磷顆粒劑。通過翻耕整地的方式還可以有效消除土壤中的害蟲,防止苗木出現枯萎的情況[2]。
2.2 注重育苗
在每年10月左右,要挑選一批長勢良好、沒有受到病蟲害影響的白蠟植株進行采種。首先要將種子晾曬約5天,剔除混入其中的雜物,裝入袋子放在干燥處進行通風保存處理。由于白蠟具有較長休眠期,為提升萌芽率,需要在播種前期進行催芽。催芽主要包括低溫層積與快速高溫兩種形式,低溫層積需要較長時間,一般為2個月,所以在日常實踐中主要還是以快速高溫催芽方式為主。其次,在育苗過程中要將白蠟種子倒入40℃水中浸泡,并在固定期間換水。種子撈出后應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濕沙,放置在常溫的溫床上催芽。當白蠟種子露白的數量達到30%左右,就可以在3-4月播種,在苗床上開溝條播,可以加快種子的萌芽速率。
2.3 間苗和補苗
為了給幼苗生長提供良好光照與通風條件,確保白蠟獲取充足養分,需要在幼苗期間及時進行間苗處理,鏟除弱小的苗木,保留長勢比較好的苗木。一般情況下,需要開展2-3次間苗工作,在幼苗生長到5cm左右時進行第一次間苗,結合整體生長情況確定第二次間苗時間。在間苗前期,為了使土壤更加松軟,要進行一次澆水處理,防止保留下來的苗木由于根系松動而產生失水情況。對于苗木比較稀疏、密度較小的地塊,一般在傍晚與陰天進行補苗工作,同時為確保白蠟的成活率,要進行適當的遮陽處理,保證良好的生長條件。
2.4 灌溉排水、松土除草、追肥
要根據白蠟苗木生長的實際情況,合理進行灌溉與排水工作。特別是在種子萌芽期間,為避免發生漫灌,應每天早晚各進行一次噴水處理,使整體土壤濕度保持在60%左右,避免由于濕度過大導致白蠟種子腐爛,也可以減少濕度對發芽的影響。當大批量種子破土而出時,每天中午要進行一次噴水工作。等到幼苗萌芽基本結束時,白蠟便進入了生長旺盛期,此時要減少日常灌溉次數,同時要加強每次灌溉的力度。在雨水比較充沛的時節,不僅要減少灌溉次數,也要及時做好排水工作,避免出現爛根的情況。在苗木定植之后,要進行澆水與防凍處理,第二年春天要及時給苗木補水,以便促進苗木的正常生長。
2.5 整形修剪
在苗木移植過程中,定植前期要對根系進行有效修剪,剪掉破損的根系,防止出現根系腐爛現象,促進苗木根系的自我愈合。與此同時,還要結合工程實際情況進行截干處理,一般高度控制在3m左右。為了促進苗木的有效生長,在冬天要進行苗木修剪,保留3-5根長勢良好的枝條作為主干,修剪掉其余枝條。第二年,在每個主干上選擇幾個側重枝保留,使其生長為豐滿的樹冠,確保枝條的通風與透光,減少出現枯枝的可能性,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當樹枝基本成型后,每年只需要進行常規修剪即可,不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操作。
3 白蠟的常見病蟲害
3.1 白蠟流膠病
白蠟流膠病一般有生理性流膠,比如像機械傷口、害蟲傷口等;還有侵染性流膠,主要由細菌與真菌等引起。白蠟流膠病主要集中在樹的主干。在早春時液體開始流動,此時樹木病蟲害發生較多,出現半透明顏色的樹膠。當澆完水后,流膠情況更加嚴重。在初期,病部有些許腫脹,整體呈現出暗褐色,溢出淡黃色的半透明樹膠,經與空氣密切接觸后,變為紅褐色,呈現出膠凍狀。在干燥之后變成紅褐色的堅硬膠塊,導致樹木生長速度變慢,葉片整體呈現出黃色,嚴重的會出現枯死情況。
3.2 煤污病
煤污病主要會影響白蠟的正常光合作用,使其觀賞價值大大降低,嚴重時還會引起白蠟植株死亡。具體表現如下:白蠟在葉面與樹梢上會形成細小的霉菌,然后不斷擴大延伸到整個葉片,導致白蠟葉面與嫩梢上都布滿了黑色霉層。由于煤污病菌的種類相對比較多樣化,同一個白蠟植株也可能會感染多個不同病菌種類,因此導致白蠟植株的病癥略微存在差異性。煤污病的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等為主,病菌在落葉上過冬,在第二年開春時由昆蟲對孢子進行有效傳播,孢子寄生到昆蟲的分泌物與排泄物上面或者直接到達植物的分泌物上進行生長與發芽,如果外部氣候高溫潮濕、通氣不順,往往也會導致該類病癥不斷加重。
3.3 白蠟窄吉丁
白蠟窄吉丁主要危害白蠟等木樨科樹木,存在于山東、遼寧等北方地區,每年發生一次災害,主要以幼蟲在樹木內部進行越冬現象為主。每年4月上旬,越冬幼蟲開始活動,在5-7月羽化成卵,后續陸續注入苗木,產生危害。在10月份,由于氣溫開始降低,害蟲在苗木坑道內部越冬。
一般情況下,白蠟窄吉丁在危害白蠟樹時都非常隱蔽,幼蟲時期在白蠟樹皮下形成層進行蛀食危害,往往會形成扁圓形的橫向彎曲蟲道構造,有效切斷白蠟樹的傳導組織,同時自身產生的各類糞便也不會向外界排放,在外面看來完全沒有任何不一樣的特征。危害比較嚴重的時候,白蠟樹皮上會呈現出縱列的特征,隨著春天樹干的萌芽,樹冠生長卻比較微弱。幼蟲不斷生長,最終成蟲會從樹干中出來,留下D 形蛀孔。白蠟窄吉丁對白蠟樹實施侵害時,主要先危害白蠟樹干的大枝下部與樹干上部,導致部分樹干率先出現死亡的情況,進而影響樹干的正常發展,最終導致整個白蠟植株死亡。
3.4 云斑天牛
近年來,在白蠟苗木上新出現了一種蛀干害蟲云斑天牛。云斑天牛主要存在于樹干離地1.5m的地方,周圍可以連續產卵5次左右。每次產卵期大約10天,幼蟲在初孵階段主要呈現出三角狀,大約25天之后注入苗木木質部,不斷向四周蛀食,不久排出木絲粘在蛀孔上面,數量過多的時候會掉到樹干周邊形成木絲。云斑天牛主要危害直徑8cm左右的白蠟,分別在白蠟苗木的根部與分叉部蛀食,久而久之引起苗木根部出現真空情況,導致白蠟樹木死亡。
3.5 白蠟蚧
白蠟蚧屬于翅目蠟蚧科,在我國國內分布相對比較廣泛,一般情況下一年產卵1代,主要以受精雌成蟲的形式在樹上過冬。4月初,隨著白蠟苗木發芽,越冬雌成蟲開始活動,5月初在樹上產卵,6-7月幼蟲開始孵化,在母體附近的白蠟葉片上寄生,2個月后轉移到枝條上危害葉片生長。幼蟲在生長發育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白色分泌物,全面覆蓋白蠟枝條,在特別嚴重的情況下整個枝條會呈現出白色棒狀。10月初,幼蟲羽化在交配之后死亡,幼蟲蟲體不斷長大,隨著氣溫不斷降低,開始準備過冬。與此同時,外部天氣連續高溫與干旱等情況,都會導致白蠟蚧出現大批量死亡的情況。
3.6 白蠟褐斑病
白蠟褐斑病主要出現于葉片的正面,整體呈現散生多角形或近圓形褐斑,該斑中央呈現出灰褐色,直徑約為1-2mm,大的病斑整體約5-8mm。白蠟褐斑病在其正面布滿了褐色霉點,這也是病菌的子實體,直接影響到樹木的生長,使其比較容易出現落葉的情況。
4 白蠟的病蟲害防治技術
白蠟是園林綠化的主要植物之一。伴隨著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白蠟種植數量與規模有了突破性的發展,但不同的病蟲害問題也在直接影響白蠟的正常生長。傳統落后的病蟲害防治措施損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給區域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負擔。因此,在白蠟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山東地區要秉承“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工作原則,有效對白蠟的病蟲害開展防治工作,促進山東地區白蠟更好地生長與發展。
4.1 農業防治
在白蠟病蟲害防治工作中,要堅持以農業防治這一現代化技術手段為主。與傳統防治方式相比,這一手段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理念,提升了防治質量與效率,最終促進產業經濟效益的不斷提升。農業防治主要指的是在白蠟種植工作中,林業工作人員采取合理優化的種植技術,不斷降低病蟲害發生頻率。一方面,在白蠟選種的時候,為了確保白蠟的正常有序生長,工作人員要注重選擇一些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優良品種進行雜交處理,提升抗病蟲害能力,降低病蟲害的發生頻率。另一方面,在白蠟種植過程中,林業人員要結合實際環境條件,通過采用適當的種植技術與手段,切實開展好肥料施加與深耕工作,促進農業防治工作有效開展[3]。
其中對于白蠟褐斑病的農業防治,主要采取以下方式:在冬季做好修剪枝葉的相關操作,有效對枯枝、落葉及雜草進行全面清除,及時剪除有害的病條,對白蠟病蟲害進行全面消殺,有效控制好病毒感染源。與此同時,還要全面開展好撫育相關操作,在白蠟生長期要及時補充適當的有機化肥,及時進行灌水、施肥的操作。在干旱的季節要加強白蠟抗擊病蟲害的性能。在冬天,要及時進行整形修枝相關工作,及時清除有害病葉,不斷降低病原菌越冬數量。
4.2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包含多方面的物理因素,通過該種方式可以有效阻止病蟲害的生長與繁殖,降低病蟲害的發生,實現預期的種植目標。比如在白蠟種植工作中,為了全面防治病蟲害,林業工作人員可以將高壓汞燈擺放在場地比較開闊的地方,借助比較先進的機械器材對病蟲植株實施消殺,降低病蟲害的發生頻率,提升防治效益,為后續的防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實現有效的物理防治。在具體的實施開展過程中,要借助蟲害的趨光特性,在其成蟲羽化期間,通過在夜間懸掛頻振式殺蟲燈的方式有效對害蟲進行消殺,這樣的防治方式更加科學與綠色,值得大力提倡與推廣。
4.3 化學防治
在病蟲害防治工作中,還可以通過化學防治的手段,使用化學藥劑進行有效預防與控制。化學防治具有突出的優勢,是當前白蠟病蟲害防治最為有效的手段之一。但是該種方式的應用也會對周邊的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化學防治過程中農藥殘留會對人民的身體健康與安全產生一定的危害,不利于實現可持續發展。因此,要避免盲目用藥、改變不合理的用藥方式,準確掌握病蟲害防治的時間節點[4]。比如,針對白蠟樹流膠病防治工作,一般每10天噴灑一次,連續噴灑2次,用50%多菌靈800-1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與任意殺蟲劑進行配合,對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確保各項工作能夠準確到位。
4.4 生物防治
近年來,隨著傳統病蟲害防治手段的劣勢不斷凸顯,林業工作者開始注重研究創新,結合生物鏈中的相關關系,引入生物防治手段。在白蠟種植過程中,可以使用生物天敵防治病蟲害,降低病蟲害數量,提升白蠟病蟲害防治的工作質量。比如,可以將赤眼蜂大批量引進到白蠟林地中,利用赤眼蜂的“卵中寄生”繁殖模式,大批量地殺死危害白蠟的害蟲蟲卵,從而降低病蟲害的發生。中科院武漢病毒所的研究人員還進一步將適應赤眼蜂攜帶的昆蟲病毒劑型霧化噴灑在害蟲蟲卵的表面,通過赤眼蜂的“卵中寄生”活動,成功地殺死害蟲的蟲卵,為白蠟病蟲害的生物防治開辟了新的思路,加強了對病蟲害的有效治理工作,實現全新的突破 [5]。
5 結束語
目前白蠟種植規模與數量不斷擴大,市場份額持續增長,但是白蠟病蟲害相關問題極大影響到白蠟的成材質量與產量,給山東地區經濟林業發展帶來了不良的影響。為了有效解決相關問題,在白蠟種植工作中,林業工作者要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工作理念,將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與生物防治等多種方式有效結合,降低各類白蠟病蟲害的危害,為促進白蠟的高效種植打下良好的基礎,為其他地區種植白蠟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 趙東燕.白蠟樹主要病蟲害發生危害及防治措施[J].中國園藝文摘,2017,33(2):101+185.
[2] 徐榮美.白蠟常見蟲害的發生與防治[J].種子科技,2021,39(11):83-84.
[3] 李和.淺談白蠟窄吉丁病蟲害的防治[J].南方農機,2019,50(23);76-77.
[4] 仝兆樹,王曉楠.農田防護林小葉白蠟栽培技術[J].農村科技,2011,317(11):54-55.
[5] 雷國平.白蠟病蟲害防治技術[J].山西林業,2016,243(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