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安定
摘 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的飛速發展,平臺公司的數據壟斷逐漸成為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信息技術的進步使數據信息,成為數字時代的“石油”。可是互聯網平臺利用數據優勢,排斥同行競爭、對消費者搞歧視性定價、對平臺內的商家設置不符合商業法規的“二選一”政策等策。種種情況表明,曾經的“屠龍者”已經變成新的“惡龍”。本文從數據壟斷產生的原因、性質等方面進行分析,以期為新形勢下互聯網平臺監管提供新的研究視角。
關鍵詞:數據壟斷;反壟斷;生產要素;自然壟斷
一、數據壟斷的內涵
數據壟斷概念最初由弗蘭克·甘農于2001年在闡述實驗數據壟斷現象時明確提及,與數據共享對立,其多形容政府對其行政數據或研究機構對其科研數據的限制訪問,隨后衍生到數據生產領域。我國學者目前對此還沒有明確的定義。印惠珺基于數據政策提出數據壟斷涉及拒絕交易、搭售和壟斷性高價等行為,侵害了各主體的數據隱私權、共享權、交易權、收益權及監管權。i孟曉峰等從數據治理角度將數據壟斷定義為新形式的行業壟斷行為,具體表現為數據寡頭擁有和控制大量數據資源。ii冉從敬根據我國的《反壟斷法》將數據壟斷定義為,利用自身數據資源及相關技術達成壟斷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以及經營者集中在內的排他性競爭行為。iii
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首次將“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反映了隨著經濟活動數字化轉型加快,數據對提高生產效率的乘數作用凸現,成為最具時代特征新生產要素的重要變化。iv從《決定》中可以看出,“數據”作為新型生產要素,在提高生產效率,創造價值的重要性,有學者甚至提出,數據是信息時代的石油。《反壟斷法》第三條規定,“第三條,本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一)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而在最近的修訂草案中,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在2020年1月發布《〈反壟斷法〉修訂草案(公開征求意見稿)》,第21條第2款規定,“認定互聯網領域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還應當考慮網絡效應、規模經濟、鎖定效應、掌握和處理相關數據的能力等因素。”這顯示出互聯網領域反壟斷的復雜性,數據壟斷也同其他領域的壟斷有許多不同的地方。
綜上所述,本文將將數據壟斷定義為,互聯網企業依據技術和數據優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壟斷“數據”這一新型生產要素的行為。
二、互聯網平臺的基本特征
互聯網平臺具有自然壟斷特性的根源在于互聯網平臺本身具有的網絡效應、規模經濟、鎖定效應等特征。
網絡效應網絡效應主要包括直接網絡效應和間接網絡效應。直接網絡效應是指平臺一邊用戶的價值會隨著同一邊用戶數量的增加而增加;間接網絡效應則是指平臺一邊用戶的價值會隨著另一邊用戶數量的增加而增加。v平臺的價值和用戶數量密切相關,用戶數量的多少和平臺數據的多少息息相關。網絡效應的特殊性決定了,不能僅僅依靠數據的多少來判定互聯網企業的壟斷行為。
規模經濟是微觀經濟學的理論,指的是在技術不變的情況下, 生產中廠商的行為決策取決于生產要素的短期變動和長期變動。在全部可變生產要素的條件下 (長期) ,決定廠商盈利能力最優的因素在于生產的適度規模。傳統經濟不同, 在網絡經濟條件下, 數字經濟平臺企業的規模不僅受成本結構的制約, 而且受網絡外部性的影響。正的網絡外部性和低的市場進入壁壘有助于用戶規模的增長, 隨著用戶規模的增長,單位產品價格下降, 產品供應增加, 進而促使生產規模擴大。因此, 數字經濟平臺能快速集聚規模效應。互聯網平臺可以在段時間內迅速吸引用戶加入平臺,擴大規模和規模效應有很大關系。
鎖定效應是指由于對技術的依賴導致從一個系統轉換到另一個系統轉移信息成本過高,以至于進入某個系統便逐漸強化對這個系統的適應,從而形成一種“路徑依賴”。鎖定效應歸根到底是一種轉換成本,當我們習慣用微信進行互聯網社交,當大多數親友都使用微信時,轉換平臺需要付出的成本就會高的難以想象。
當前領先互聯網平臺還具有領先的掌握和處理相關數據的能力,即算法優勢。算法壟斷是互聯網平臺壟斷的一個獨特特征。算法壟斷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通過對自己經營的業務進行特殊照顧,歧視競爭對手的業務,實現自我優待,從而扼制競爭。vi算法壟斷市互聯網平臺產生數據壟斷的根源,正是因為各家互聯網平臺掌握核心的算法技術,才能夠對讓本來無用的數據產生價值。
三、數據壟斷的本質
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對其的壟斷性占有有其特殊性,不過壟斷性本質沒有改變。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對不同歷史時期,壟斷生產資料的階級做了精準的定位。他指出:“資本并沒有發明剩余勞動。凡是社會上一部分人享有生產資料壟斷權的地方,勞動者,無論是自由的或不自由的,都必須在維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以外,追加超額的勞動時間來為生產資料的所有者生產生活資料,不論這些所有者是雅典的貴族,伊特魯里亞的神權政治首領,羅馬的市民,諾曼的男爵,美國的奴隸主,瓦拉幾亞的領主,現代的地主,還是資本家。” vii從馬克思的論述中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只要是對數據這一生產資料進行占有,并且利用數據剝削其他勞動者的勞動價值,就構成了數據壟斷。
根據壟斷的形成原因,壟斷一般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經濟壟斷、自然壟斷和行政壟斷。根據學者研究發現,數據壟斷具有自然壟斷的某些特性。然壟斷是指并非由于人為地限制進入,而是由于“自然”的技術的原因而形成的壟斷。傳統自然壟斷理論認為自然壟斷具有以下幾點特征:第一,成本導致的規模經濟。第二,網絡系統導致的規模經濟。第三,大量的沉淀成本。viii三個特征指出了同一個問題,規模經濟的出現,再次搭建新網絡就會付出巨大的成本,使用現有體系就會沉淀大量成本難以抽身。根據最新的理論成果,自然壟斷的最顯著的特征應該是成本的劣加性,任意產量水平上存在嚴格的成本劣加性是自然壟斷的充分必要條件。即無論其生產采取何種資源配置方式,只要多個企業的聯合生產不及一個單一供給者提供相同產量時便宜,由一個企業來生產的成本總是最低的。ix由于網絡經濟的特殊性,更容易出現贏者通吃的局面。周正從網絡經濟的“不可競爭性”出發,發現網絡經濟有著高沉淀成本,這導致網絡商品存在“弱競爭性”。,隨著用戶規模的增大,網絡商品的協同價值不斷增加,競爭性也隨之增加。
競爭具備了必要的市場份額后,由于網絡的正反饋效應,市場開始加速集中,最終形成壟斷或者寡頭市場,其網絡規模對于潛在競爭者形成了極強的進入壁壘,就“自然”地壟斷了。從我國互聯網產業發展的歷史可以明顯看出這一“自然壟斷”效應。比如說在互聯網社交領域騰訊公司的微信一家獨大,大量用戶已經沉淀在微信中,未來如果沒有顛覆式科技創新,互聯網社交領域微信的自然壟斷地位就不可動搖。
綜上所述,因為互聯網平臺的特殊屬性,導致數據壟斷具有自然壟斷的性質。如何在自然壟斷的條件下規制互聯網平臺需要監管者審慎考慮。
注釋:
i 印惠珺.《大數據壟斷與競爭問題的法理基礎分析》,碩士學位論文,上海交通大學,2018年,第6頁。
ii 孟小峰,朱敏杰,劉立新,劉俊旭:《數據壟斷與其治理模式研究》,《信息安全研究》2019年第9期。
iii 冉從敬,劉先瑞,何夢婷:《歐美數據壟斷的治理模式比較及對我國的借鑒研究》,《信息資源管理學報》,2021年第3期。
iv 劉鶴:《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人民日報》2019 年 11 月 22 日,第6版。
v 王曉曄:《論電商平臺“二選一”行為的法律規制》,《現代法學》,2020年第3期。
vi 李勇堅:《互聯網平臺寡頭壟斷:根源、影響及對策》,《人民論壇》,2021年第2期。.
vii 《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72頁。
viii 楊艷:《對自然壟斷理論的評價與再認識》,《經濟科學》,2002年第2期。
ix 姜春海:《自然壟斷理論述評》,《經濟評論》,2004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