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的主要目標與指標體系
“十四五”規劃本質就是我國推進實現共同富裕的開局規劃。規劃綱要提出了主要目標和主要任務。“良好的開局是成功的一半”,關鍵是如期實現“十四五”規劃主要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指標,全面完成重大戰略任務。
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和2035遠景目標,你能否進一步談談如何設置衡量共同富裕的具體量化指標、構建的指標體系?
胡鞍鋼:共同富裕指標體系的設置應堅持五個基本原則。一是充分體現中央《建議》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內涵要求,把量化指標劃分為五類指標,包括生產力指標、發展機會指標、收入差距指標、發展保障指標和人民福利指標,全面、科學、定量評估全面推進共同富裕的進程。二是根據數據的可獲性選取評估指標。三是利用國家“十四五”規劃中體現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指標(特別是民生福祉指標),在此基礎上預測2030年、2035年趨勢性量化指標。四是突出指標的代表性,在重要領域設置最具代表性指標。五是采用國際通行的可國際比較的指標,如人均GDP、全員勞動生產率、人均預期壽命、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類發展指標(HDI)、基尼系數等,便于進行歷史縱向比較和國際橫向比較;能夠進行年度監測、五年規劃中期評估和后期評估,使之具有可行性、連續性以及必要的調整余地。
1、生產力指標。
(1)GDP增長。該指標是衡量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標,反映國家綜合經濟實力,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質基礎。未來15年,我國GDP仍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并保持中高速增長,實際增速將在5%左右,與潛在經濟增長率保持一致,符合我國進入高收入發展階段的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能轉化的特點。這一增速高于除中國之外的高收入國家平均增速2%左右,仍具有明顯的追趕效應,可視為增長底線指標。按2020年不變價格計算,到2035年,我國GDP將從2020年的101.6萬億元達到210萬億元以上,占世界GDP的比重從18.4%提高至27%左右,經濟實力邁上新的臺階;同期我國人均GDP將從2020年7.2萬元上升至2035年的14.6萬元的高收入水平(2025年之前)、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2035年),成為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的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2)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我國城鄉居民收入主要來源于辛勤勞動,全體人民實現富裕主要靠工資性收入的持續增長。而勞動收入增長來源于勞動生產率持續增長,這源于人均物質資本存量迅速提高和人力資本水平持續提高,以及非農業、新興產業占GDP比重的提高,結構的優化升級。《綱要》要求“十四五”時期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高于GDP增長,2020-2035年全員勞動生產率年均增速達5%以上,比2020年翻一番以上。由于我國就業人數總數已達高峰(2017年)并呈緩慢下降趨勢,農業勞動力持續減少,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勞動者素質提高、科技進步和制度創新。全員勞動生產率的持續提高將進一步實現“兩個提高”:一是提高勞動者勞動報酬占國民收入比重達到50%以上,二是繼續提高工資性收入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2020年占55.7%),這會大大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起來。
(3)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這里的受教育年限是指學歷教育(含成人學歷教育,不含非學歷培訓)的年數。該指標反映人力資本水平和勞動者素質持續提高。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從2010年的9.7年增至2020年的10.8年,預計到2025年提高到11.3年,2035年將達到12.3年,年均增速為0.9%,略高于2018年極高人類發展水平國家的平均水平(12.0年)。按全國總人力資本(勞動年齡人口與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之積)計算,中國始終是世界第一大人力資源之國,年均人力資本增速為0.7%,在人口數量紅利下降的同時,人力資本紅利持續上升,無論是從人力資本規模還是增長速度,都在全世界居于前列,成為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來源之一。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中國仍然是世界上勞動年齡人口最多的國家,2020年相當于印度的1.63倍,主要原因是中國的女性勞動參與率2019年高達68.6%,大大高于印度女性勞動參與率(22.3%),也高于美國的女性勞動參與率(67.9%)。
(4)人才資源。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或專門技能,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我國人才資源總量從2010年的1.2億人增長至2020年的2.2億人,占就業總數的比重從15.8%提高至29.3%。其中專業技術人才7840萬人,占比為35.6%,各類研發人員全時當量509萬人年。到2035年,人才總量將超過3.2億人,至少增加1億人以上,占就業總數比重45%以上,其中專業技術人才占一半以上,各類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再翻一番以上,突破1000萬人年。我國人才規模優勢、比較優勢、競爭優勢更加凸顯,將有力助推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2035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建成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
2、發展機會指標。
(1)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城鎮化加速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的主要路徑之一。2020年,我國城鎮人口達到9.02億人,占世界城鎮總人口的20.7%,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63.89%,已高于世界平均城鎮化率(56.15%),但還明顯低于OECD國家城鎮化率(81.5%),仍有發展的巨大空間。預計到2025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近70%(城鎮人口超過10億),到2035年達到78%-80%,接近OECD國家城鎮化率,屆時我國城鎮總人口將超過11.3億人,平均每年增加1300萬人。同時需要加快農村向城鎮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或稱城鎮化的“新兩化”)。與此同時,農村總人口將從5.1億人減少至3億人左右,即用15年再向城鎮轉移2億人左右的農村人口。這“一加一減”將明顯增加我國中等收入人口規模,明顯減少低收入人群(人均可支配收入在3萬元以下,2020年價格),也有助于持續縮小城鄉收入消費差距(從2020年的1.97倍減至1.50倍左右),基本實現城鄉人口公共服務均等化。為了避免產生對外來人口的歧視,建議不再采用非戶籍人口的提法,可統稱為“新市民”,這是城市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所在。
(2)城鎮新增就業人數。指城鎮新就業人數減去自然減員人數之差,這是反映經濟增長所創造就業崗位的發展性指標,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性指標。
“十三五”時期,我國累計城鎮新增就業人數為6564萬人,超過5000萬人的預期目標。創造了世界最大規模的就業和新增就業崗位。
“十四五”期間,我國城鎮新增規模之大、壓力之重前所未有。預計到2035年,我國城鎮人口可能再增加1.5億人,每年新增1000萬人以上。中央提出新時代就業工作總目標是促進就業結構優化。特別是第三產業,要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目標,確保勞動報酬水平與勞動生產率同步持續增長。
提升全社會人力資本質量和專業技能。我國大學文化程度人數居世界首位,這是中等收入人群的重要來源。2020年,全國技能勞動者超過2億人,占就業人數的26.7%,其中高技能人才為5800萬人。“十四五”時期,將新增技能人才4000萬人以上,建成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技能勞動大軍。到2035年,形成我國在諸多領域人才競爭比較優勢,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隊伍位居世界前列。
3、收入分配指標。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
(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與GDP增長基本同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按勞分配仍是我國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預計2021-2035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能夠實現翻一番,年均增速5%左右。健全工資與勞動生產率同步增長機制。
(2)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我國已經進入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逐步縮小的階段,從2020年的2.56倍開始下降,力爭到2035年降至2.0倍以內。這是推動城鄉居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標志之一。
(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我國基尼系數仍高達0.465,雖已進入下降期,相對于2008年的高點水平(0.491)僅下降0.026。如果2035年力爭實現下降至0.4以下,就意味著再分配對于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要大大加強。
此外,還可以設置若干監測指標,如城鎮與鄉村居民人均收入基尼系數、勞動報酬占初次分配總收入比重(2019年為52.2%)、最低收入的5%居民(約7000萬)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支出及結構(恩格爾系數)監測。
4、發展保障指標。
(1)學前教育毛入園率。在全國實現普惠性學前教育。我國學前教育毛入學率已經從2020年85.2%(已超過OECD國家2019年79.8%的水平)提高至2025年的90%以上。按照《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所提目標,2035年學前教育毛入園率超95%,體現幼兒教育的公平性。
(2)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我國高中階段教育已進入高度普及化階段,毛入學率2020年為91.2%,2025年將達92%以上,2035年提高至97%以上。目前我國義務教育普及程度已經達到世界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到2035年全國實現12年義務教育。
(3)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20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4.4%,在校生超過4000萬人,在學總規模達到4183萬人,仍處在加速普及化(毛入學率大于50%)的階段。《綱要》提出了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到2025年達到60%、2035年達到65%的預期目標。我們預計,2025年將提前實現65%的預期目標。預計我國大專學歷以上人口將從2020年的2.18億上升至3.2億以上,人才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一資源的作用更加凸顯。
(4)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該指標是指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2020年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超過91%,預計2025年可達到95%以上,基本實現法定參保人員全覆蓋,覆蓋人數超過10億人,到2035年實現全覆蓋。
(5)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這是“病有所醫”的重要保障。2020年全國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36131萬人,參保率穩定在2020年的95%以上,預計到2025年可達到98%以上,到2030年可全覆蓋。
(6)全國及城鄉婦幼健康指標。我國城鄉公共衛生服務水平及健康水平走向趨同,并率先達到OECD國家水平。2020年,我國嬰兒死亡率已降至5.4‰,低于OECD國家的5.9‰(2019年數據),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下降至7.5‰,接近OECD的7.0‰(2019年數據),孕產婦死亡率降至16.9/10萬,也低于OECD國家18/10萬(2017年數據)。
(7)嬰幼兒入托率。要有效解決我國城鄉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短缺的突出性問題,實現“幼有所育”的民生目標。2020年我國每千人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僅1.8個,全國托位總數僅有254萬個。“十四五”規劃首次采用該指標,到2025年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托位數達到4.5個,全國托位總數達到640萬個左右,相當于2020年的2.5倍以上。
(8)人均預期壽命。該指標綜合體現了醫療衛生、人民健康、生活質量和社會發展狀況,是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DI)的三個合成指標之一。《綱要》提出:到2030年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得到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標水平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健康公平基本實現。2025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將達到78.5歲(比目前提高1歲);《“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2030年達到79歲,2035年將達到79.5歲,接近于OECD國家水平(2019年為80.9歲)。
(9)養老機構護理型床位占總床位數的比例。《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提出這一比例由2019年的40%左右,到2022年達到50%、2035年達到80%的目標。
5、人民福利指標。
(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于我國總人口已進入高峰平臺期,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可以實現與GDP增長同步,到2035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將翻一番,從2020年的3.22萬元達到6.44萬元以上,按三口之家年收入從9.66萬元達到19.31萬元,達到國家統計局中等收入家庭標準(戶均年收入10-50萬元)的群體①, 將成為世界超大規模中等收入人口社會,也成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大標志。其中占總戶數20%的低收入戶成為國家和社會幫扶的重點人群,形成4比1的轉移支付再分配或三次分配新格局。集中80%的人口幫扶20%的重點人群,可以設計國家或地區基本收入直接轉移支付標準(約占GDP的2%),直接補貼20%重點人群(不足3億人),主要是農村低收入人群,以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社會“弱有所扶”的制度優勢。
(2)居民恩格爾系數。恩格爾系數是指家庭食品消費支出占總消費支出比重,與人均收入或消費水平成反向相關關系,可更好地反映城鄉居民實際生活水平和質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呈現持續快速下降與趨同,從絕對貧困(60%以上)到溫飽(50%以上)、到小康(40%以上)、再到富裕(30%以上),將進入更富裕(小于30%)階段,分別從2019年的27.6%和30.0%,2025年的25.5%和27.9%,到2035年同步下降至21%和23%。城鄉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從2018年的39.0平方米、47.3平方米提高至50-55平方米,相當于中等發達型生活水平,充分體現“高品質生活”水平,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明顯趨同,反映了他們之間實際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
(3)人類發展指數。該指標是聯合國倡導衡量人類發展水平的核心指標,即以預期壽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質量(人均總國民收入,購買力平價,2011國際元)三項基礎變量,按照一定的計算方法得出的綜合指標。2019年,我國人類發展指數達到0.761,位居世界189個國家中的第85位。到2035年,預計我國人類發展指數將提高至0.850,排在世界前40位。這是成為中等發達國家的重要標志之一。人類發展總值(指人類發展指數與總人口之乘積)從2019年的10.73億人HDI上升至2035年的12.26億人HDI,累計增長14.3%,年均增長率為0.8%。為此,本文特別建議采用人類發展指標作為共同富裕最重要的指標,以便于進行國際比較,為發展中國家減少貧困、實現現代化和共同富裕提供中國案例、中國經驗。
2020年,除西藏屬于中等人類發展指數(HDI)之外,全國各地區均進入高人類發展水平,占總人口的75.7%,其余地區均進入極高人類發展水平。到2035年,我國各地區將全部進入極高人類發展組。這是實現全體人口走向共同富裕的重大國際標志之一。
新時代促進共同富裕的重大任務
問:確保全體人民走向共同富裕需要有基本制度的保障。如何將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優勢,轉化為促進共同富裕的政治優勢、經濟優勢、制度優勢?
胡鞍鋼:首先,大力發揮公有制經濟在促進共同富裕中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公有制主體地位、國有經濟主導作用是我國各族人民共享發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證,也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保證,為國家建設、國家稅收財政、人民生活改善、基本公共服務、縮小各種發展差距做出了突出貢獻。要堅持壯大國有經濟,提升國有資本配置效率。經過70多年的持續積累,到2020年全國國有資產達到635.2萬億元,國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仍占優勢,國有經濟仍占主導地位,這屬于全體人民的共同財富,也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最大資源基礎。
根據國資委提供的信息,目前中央企業實行混合所有制的戶數占比超過70%,上市公司成為中央企業混改的主要載體;中央企業總資產的67%、營業收入的65%、利潤的86%都來自上市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促進了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和共同發展,有效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行效率。事實上,國有企業不僅要追求效率目標,還承擔著國家賦予的社會目標,如保障宏觀經濟穩定、推動經濟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實現社會和諧等。他們充分發揮了國有經濟的體制優勢、科技創新優勢、國際競爭優勢、防范重大風險優勢。
改革開放以來,非公有制經濟迅速發展,發揮了“半壁江山”的作用,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民營經濟貢獻了我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在走向 “共富”道路上,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相輔相成、發揮各自的優勢和作用。
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第一次分配是堅持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原則,要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者的勞動所得,特別是提高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勞動報酬占初次分配總收入的比重至少應達到50%以上。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特別是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堅持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縮小經濟組織內部的收入差距。特別需要指出的是:要遏制收入差距擴大的趨勢,最重要的是在初次分配上做文章。
完善再分配機制。第二次分配是健全國家(政府)再分配調節機制,構建有利于共同富裕的財稅政策體系。應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國家再分配職能,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適時調整個人所得稅稅率,提高所得稅、財產稅等經常稅比例。建立和完善個人或家庭收入和財產信息系統,加強對高收入者稅收調節和監管,保護合法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特別是規范資本性所得稅征收,遏制資本無序擴張,列出負面清單,規范各類資本。加強社會保障,加大轉移支付力度,完善高質量社會保障體系,使其覆蓋全民。
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積極發展社會慈善事業,大力倡導自覺自愿的濟貧救困。
我國市場主體從2012年的5500萬戶到目前已經突破1.5億戶,個體工商戶數量已突破1億戶,私營和個體就業人數從2012年的19925萬人上升至2019年的40524萬人,增長了一倍多,占全國就業人數比重從26.0%提高至52.3%,相當于每年平均提高3.8個百分點,創造了世界最大規模的新增就業崗位。到2035年,我國市場主體總數將達到2.5億戶,既是創造各類就業的主體,也是創造各種財富的經濟主體,更是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主體。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問:實現農村現代化,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目標。農村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應該怎樣統籌推進?
胡鞍鋼:新時代“三農”工作必須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這個總目標來推進。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現代化,但是我國農業現代化不是孤立的,而是“四化同步”的現代化,即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并聯模式”。目前,農業現代化既是最大的短板,也是最大的發展潛力,可以充分利用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電商化的“四化”帶動并實現農業跨越式的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農林牧副漁相結合,一二三產業相融合,提升產業鏈、價值鏈,提高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構建現代農業生產技術體系,加快農業機械化、水利化、信息化、智能化、標準化建設。2025年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將提高到75%,2035年則提高到80%以上。隨著現代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發展,將根本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提高農業資源利用率、土地生產率、產品附加值率和勞動生產率。
隨著農村現代化達到新水平。農村人居環境將明顯改善,特別是鄉村水、電、路、氣、郵政通訊、廣播電視、物流等,其規劃、標準、建設、管護及服務基本達到本地城鎮現代化水平;農村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宜居鄉村基本實現。基本實現“農民現代化”的目標,把培養青年農民納入國家實用人才培養計劃,確保農業后繼有人。農業勞動生產率及農民收入水平持續提高,到2035年,農業勞動生產率由目前4.4萬元/人提高至9萬元/人以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萬元提高至3.5萬元以上。
鄉村治理現代化目標基本實現。大力支持農村黨組織帶領農民興辦各種合作社,發展壯大新型集體經濟、混合經濟,盤活農村閑置資源,推動集體與農民股東化,多渠道增加農民各類財產性(房產、農地林地、農機、金融資產等)收入,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包括提供鄉村公益性崗位,增加勞務收入。
全面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
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推進城鄉一體化融合式發展,不斷縮小城鄉發展距離。鄉村振興如何與新型城鎮化發展相結合?
胡鞍鋼:我國新型城鎮化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和社會需求。
首先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加大吸納新市民規模,2020年全國城鎮占總人口比重為63.9%,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僅為45.4%,仍有2.61億農村戶籍待轉移人口和1億以上農村勞動力。到2035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80%左右,城鎮常住人口將從2020年的9億擴大至11.6億人。根據“十四五”規劃,要優先落實兩大落戶政策:全部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全面放寬300-500萬的大城市落戶條件,逐步落實城區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積分落戶政策。到2030年左右,全國絕大多數大城市、超大城市基本取消戶籍制度,實行居住證制度。加快城鎮化進程的本質是加快農業戶籍人口市民化,逐步減少農民。
其次,加快外來人口新市民化。建議不再使用非戶籍外來人口的謂稱,將在城市穩定就業者(特別是農民工)、新就業大專院校畢業生等常住人口稱為“新市民”,使“新市民”均能享受所在地的基本公共服務。
第三,積極推動以縣城為主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這是吸納本地農村人口、小城鎮人口的重要載體。
全面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問:在“十四五”規劃期間,政府將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這應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具體體現。未來如何完善公共服務政策保障體系?
胡鞍鋼: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就是投資于人民,以相對低的成本、相對高的質量,不斷提高完善基本公共教育、基本就業創業、基本社會保險、基本醫療衛生、基本社會服務、基本住房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務水平。在“十四五”規劃的基礎上,政府將進一步明確2030年、2035年的主要公共服務目標,由此細化國家基本標準及動態調整。
完善公共服務政策保障體系。一是不斷提高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相對GDP的比重,第一步要達到22%,并進一步提高至25%左右,這才能基本滿足14億人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需求。二是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效率,這包括服務人口規模、重點人群、重點地區,以及主要民生指標的改善,尤其是就業、社會保障、健康、教育、文化及困難人員(如低收入、殘疾人)等。特別是優先推進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有利于保障和便利老年人口養老金的發放。
問: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戰略目標。如何健全我國公共服務體系?
胡鞍鋼:我國需要再用三個五年規劃,建立與基本實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相適應的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到2035年,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建成,實現公共服務全人口覆蓋,地區、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顯著提高。
建立健全國家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統一、標準統一,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是公共教育、就業創業、社會保險、醫療衛生、社會服務、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全民健身、優撫安置、殘疾服務等,為人民群眾精準提供基本公共服務。
積極發展非基本公共服務。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需求。一是準基本公共服務,包括幼兒園、職業教育、非義務教育階段的特殊教育、社會辦醫、重點群體托養服務、保障性住房等,通過引入社會資本或市場機制,提供由政府定價、政府多項措施予以支持的社會公共服務。二是經營性公共服務,基本上通過市場機制,提供滿足居民多樣化需求的社會公共服務。
優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支出。明確中央和地方在公共服務領域事權和支出責任,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對基層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財力支持,加大政府購買基本公共服務。
中國實現共同富裕的世界意義
問:中國曾經是世界貧困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社會從解決溫飽、達到小康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都會對世界產生重大深遠的影響。中國減貧的成功,是否意味著為發展中國家減貧提供了新的可參考途徑和重要借鑒?
胡鞍鋼:中國全面建成世界最大的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社會,將改變上百年來世界經濟格局、政治格局、人口格局。以共同富裕為重要特征的中國道路,將促進全球包容性、共享性發展,特別是加速南北國家發展趨同,為人類開辟十幾億人口走向共同發展、共同富裕、共同分享的新道路。
中國進入新時代,為實現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創造和奠定了更加堅實的基礎。首先,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建成世界強國的人民社會基礎、民心基礎;其次,實現世界強國目標,又為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和物質基礎;同時,共同富裕與建成強國之間相互支撐、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繼續書寫中國及人類發展史上的偉大奇跡。
總之,中國已經大踏步進入世界舞臺中心,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大目標。這將前所未有地影響世界、重塑世界、成就世界、貢獻世界。
(編輯 季節)
① 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釋義》,中國計劃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