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民
俄烏沖突已持續一段時間,美西方對俄制裁不斷擴大。美西方與俄羅斯之間的博弈具有極強的現實警示意義。雙方在制裁反制裁中的路徑、手段、影響都值得深入研究。
制裁具有長期化、常態化特點
自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以來,美西方已聯合37個國家對俄羅斯發起了近100多輪制裁,制裁具有長期化、常態化特點。
2022年2月24日以來,美西方發起多輪密集制裁,涉及金融、能源、貿易、科技、資產、交通、網絡、文化、人員等多個領域,截至4月29日,已攀升至10128項,是有史以來對單一國家最大規模和最嚴厲的制裁。對俄新制裁具有措施出臺速度迅猛、實施力度密度強烈、制裁對象覆蓋面廣泛、制裁目標精準等特點。美西方在經濟、金融、科技和國際規則上與俄羅斯的深度“脫鉤”,目的是將俄與國際金融和經濟隔絕,使其成為世界經濟的孤島和國際棄兒。
制裁影響及俄羅斯的應對
俄烏沖突是俄羅斯與美西方之間一場力量懸殊的博弈,沖突對全球經濟金融產生了嚴重的負面溢出效應,也使俄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所面臨的戰略環境持續惡化。
金融領域制裁的影響及應對
西方制裁的第一波打擊是在金融領域,包括限制俄羅斯使用美元、歐元、英鎊和日元進行貿易結算,凍結俄主要銀行資產,使其無法在美國及歐洲市場進行借貸籌資,將選定的俄羅斯銀行從SWIFT信息系統中剔除,以確保這些銀行脫離國際金融體系,凍結俄羅斯中央銀行一半的外匯儲備等。制裁對俄羅斯盧布匯率及金融市場穩定、對外經貿往來與金融交易開展等帶來了重大沖擊,盧布和股市經歷了當代俄羅斯歷史上最大的崩盤。
俄羅斯出臺了一系列應對措施。為穩定盧布,俄羅斯央行重新入場干預,2月28日一次性加息1050個基點,將關鍵利率從9.5%上調至20%;實行嚴厲的資本管制,要求國內出口商強制售匯80%、禁止外國客戶出售俄羅斯證券、限制企業和居民從銀行賬戶提取外幣的額度、禁止向非居民提供外幣貸款等。
俄羅斯宣布,自4月1日起,對俄“非友好國家和地區”改用盧布結算俄天然氣,之后又擴大以盧布結算的俄出口貨物清單,將谷物、化肥、石油、金屬和木材納入其中。3月28日,俄央行宣布,盧布與黃金掛鉤,交易以每克黃金5000盧布固定價格進行。隨著上述措施的出臺,俄金融形勢得以快速穩定,普京稱美西方針對俄羅斯的經濟閃電戰已經失敗。
一般認為,俄羅斯應對西方制裁打出的金融組合拳效果明顯。這首先得益于俄金融監管當局為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做了長期準備。在過去8年里,俄當局做好了脫鉤準備:建立起獨立的國家支付系統(NPS)和金融報文傳送系統(SPFS);為抵御經濟制裁,積累起大量外匯儲備,以滿足對外流動性需求;不斷推進去美元化,靈活實施外匯儲備資產多元化,擴大與主要貿易伙伴的本幣結算規模等措施,防范外部金融風險。同時,俄央行還構建了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從2017年9月開始,進行了宏觀審慎壓力測試,定期從宏觀角度、逆周期角度對金融組織、金融市場基礎設施、銀行體系的系統性風險進行監控,對相關金融信息進行動態評估與預警,關閉有問題的銀行,并對應對極端情況做出推演。俄金融界認為,金融制裁清單中唯一的意外是凍結俄央行外匯儲備,該做法不僅超出了預判,也打開了潘多拉魔盒,勢必加劇全球各大經濟體的去美元化進程。
天然氣以盧布結算和盧布與黃金綁定是金融組合拳中的最重要舉措,引發了國際社會對美元等國際貨幣的安全性、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將動搖的議論。組合拳更多體現的是短期措施,象征意義更強,而天然氣及大宗商品盧布結算是否被完全接受并具有可持續性,更需要觀察和評估。
歐洲對俄能源高度依賴是俄提出盧布結算天然氣的基礎和籌碼,圍繞盧布結算在歐洲內部已經形成不同的國家派別。由于德國在能源政策上立場的變化,歐盟已形成第六輪對俄制裁草案,包括歐盟計劃在6個月內逐步停止從俄羅斯進口原油,在今年年底前停止進口精煉石油產品。在不同的場合,德國還表示到2027年停止進口俄天然氣,表明其“能源依賴去俄化”的決心已定。該決定具有風向標意義。
從中長期看,俄羅斯對歐洲的油氣供給都可能受到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俄歐之間將出現經濟大逆轉。同樣,在美西方的制裁壓力下,也不排除將盧布錨定糧食、金屬、化肥、木材等大宗商品實施產生困難的前景。以糧食為例,俄羅斯農業短板是種子對西方進口依存度較高,如果種子斷供,就可能對農業造成影響,盧布錨定糧食的政策也將難以實施。
隨著匯率和金融穩定風險不再上升,俄央行貨幣政策重點已從化解風險轉向支持經濟。俄央行在4月份連續兩次降息,將關鍵利率從20%降至17%后再降至14%。俄央行認為,全年關鍵利率平均值將維持在12.5%-14%。
對實體經濟部門制裁的影響及應對
西方制裁的重點目標是實體經濟,對實體經濟影響最大的是科技制裁、貿易限制和能源禁運,以及對俄關閉領空和港口引起的物流鏈中斷,美西方力圖通過多方位制裁全面孤立俄羅斯,將其與世界高科技產業隔離,最終將俄逐出國際經濟貿易體系。
2022年2月24日,拜登宣布對俄實施全面出口限制,禁止向俄羅斯出售、供應、轉移和出口兩用產品(如某些合金、加密技術和特征材料等)。歐盟還對可能用于軍事、石油加工和航空工業的產品實行禁運,列入限制名單的產品包括通用電子產品、電子組裝產品、電信設備、信息安全設備、傳感器、激光設備、導航設備、航空控制系統、海洋和海洋技術等。
3月8日,拜登簽署行政令,宣布禁止美國從俄羅斯進口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能源;禁止美國對俄羅斯能源部門的新投資;禁止美國人資助或支持在俄羅斯投資能源公司等。英國則分階段減少俄國石油進口,到年底停止一切俄國石油進口。
3月11日,拜登宣布,取消對俄羅斯的永久性正常貿易關系(PNTR)待遇。美國將增加從俄羅斯進口商品的關稅,實行新的壁壘。美國國會兩黨議員組成的聯盟還呼吁暫停俄羅斯世界貿易組織(WTO)成員的資格。
制裁引發了在俄西方企業的大規模集體“撤俄潮”。在高科技領域、石油和天然氣領域、航空航天和汽車行業、銀行、金融和運輸行業、消費品快消品牌、食品和飲料以及快餐連鎖行業,近700家外國公司已經或正在離開俄羅斯。
目前,制裁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幾乎波及俄所有經濟部門,按俄政府救助清單包括70多個行業。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技術、設備、零部件等進口依存度高的部門,包括紡織產品、制藥工業、電氣設備、計算機、電子電氣設備、半導體芯片、機動車輛等,這些產品的進口依存度均超過50%,在金屬制品、紙制品和化工產品的最終消費中,進口依存度從30%-50%不等。與此同時,俄經濟對外依存度在地域上高度集中,進口產品和技術一半來自歐盟和北美,另一半主要來自中國。這種進口來源地高度集中和對有限供應商的高度依賴對俄經濟的長期穩定性構成了威脅。
俄第一副總理別洛烏索夫指出,俄經濟已出現萎縮,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物流的限制和經濟中流動性不足。截至3月底,工業和貿易增速下降了11%,其他部門下降9%-10%。其中汽車制造、航空制造和運輸、芯片活動半導體、能源勘探設備保證均受到嚴重沖擊。
俄民用航空中有55%的飛機為國際租賃,主要來自歐洲,國產SSJ-100客機從發動機到航天大量核心部件來自歐洲、MC-21蘇霍伊超級噴氣機的國外零部件占比也達到70%-90%。歐盟對俄關閉領空,禁止對俄聯邦境內飛機及零部件的供應、租賃、維修和保險對其民航運輸造成雙重打擊。
美國禁止向俄羅斯及其盟友白俄羅斯出售高科技產品的措施,目標直指國防、航空航天和海事行業使用的半導體和電信系統,使俄高科技產品進口減少50%。隨著時間推移,將導致其軍工基礎惡化,同時間接影響汽車工業、飛機制造以及所有以任何方式使用生產自動化控制的行業。
俄油氣開發技術和大陸架能源開采、煉油和液化天然氣加工仍主要依靠國外設備和軟件,主要由國際油服公司進行。隨著雪佛龍、埃克森美孚、道達爾、殼牌在內的國際九大石油巨頭及六大國際油服公司剝離在俄業務股份或停止在俄的生產活動,對俄油氣業造成除能源禁運外的二次打擊。預計2022年俄石油開采量將下降17%甚至更多,這將是蘇聯解體以來最大的石油產量下滑。
農業是俄實施進口替代取得成績最大的部門,但由于種子、種畜、獸用疫苗和飼料酶等對進口的高度依賴,大型農業機械及其零部件、國際運輸和保險的中斷、農產品貿易結算困難,使其中期發展仍面對不確定性而被列入風險區。
從地區看,受制裁影響最嚴重的為俄制造業集中的工業中心區。隨著歐盟對俄煤炭和石油禁運措施的落地,預計燃料動力綜合體和石化工業集中的地區也將受到較大影響。
為應對制裁,在實體經濟領域,俄政府已經連續出臺四套200多項救助措施,打算動用一半的儲備基金來支持企業和扶持經濟。目前俄羅斯已轉入動員經濟,主要任務是穩住經濟基本盤,重建經濟聯系,加快進口替代,重建獨立工業體系。
第一,為穩定經濟基本盤,俄政府通過一項優先行動計劃。行動計劃包括五個跨領域的短期優先事項,具體為:確保企業順利運營;擴大國內企業的自由度;支持特別困難的人群;確保商品市場供應;提供必要的部門支持措施。對不同商品和市場分類施策,盡可能為企業創造條件,使其重構產業鏈條,積極進口零部件和終端產品,并在俄進行生產等。
第二,根據新變化的市場格局重新布局產業鏈供應鏈,重組物流,經俄工業貿易部評估,創建自身的進口和供貨渠道。在這一過程中,為滿足國內對受貿易限制的國外商品的需求,俄政府已將平行進口貨物合法化。俄工貿部已經批準允許平行進口的商品清單,共包括50類約200個品牌。俄專家認為,平行進口將有助于解決消費領域電子產品短缺問題,但在專業領域仍會面對服務器和數據存儲系統設備短缺問題。
第三,強化進口替代加快結構轉型。當前進口替代的重點:
一是加快發展國內IT業,為此出臺了IT業從業人員緩服兵役、提供優惠房貸、企業稅收優惠、通過國家訂單和各種項目扶持等措施,為確保行業穩定發展創造條件。
二是加快各種配套零部件的國內生產。俄工業貿易部與數字化發展、通信和大眾傳播部為在俄羅斯的生產制造公司和客戶之間的互動創建了“進口替代交易所”在線平臺,加入該平臺的公司可發布工業產品、零配件的采購申請,供應商可提交報價,無需中介費。俄央行研究和預測司認為,未來的經濟轉型將經過“打破既定鏈條、初步調整、逆向工業化、調整完成”四個階段。部分產品在沒有辦法快速實現進口替代的情況下,將允許生產前幾代產品,如汽車從歐5標準退回到歐0標準。
俄羅斯的經濟發展走勢
從短期看,2022年俄經濟增長會踩剎車。日前,俄經濟發展部提交的最新預測認為,2022年俄GDP將下降8.8%-12.4%,通脹率或超過20%。經濟衰退的最低點將出現在2022年第四季度,GDP的季度降幅將達到12.5%-16.5.%。在GDP大幅下降的條件下,失業率將翻一番,人均收入下降19%,貧困人口反彈至占國內總人口的21%。歐洲復興開發銀行指出,西方制裁給俄經濟造成的損失堪比蘇聯解體,俄總理米舒斯京認為,俄現在處于最近30年來最困難的局面。蘇聯解體30年來,俄羅斯為融入歐洲和世界經濟體系所付出的努力及發展成果將損失殆盡。總體看,俄羅斯資源豐富,能夠滿足自給自足,經濟有依靠內循環獨立運行的經驗,被經濟金融制裁壓垮的可能性不大。俄經濟會逐步適應制裁環境并恢復發展。但目前在美西方的集體打壓下,俄會被進一步孤立和邊緣化,無論硬實力和軟實力都將陷入一個新的低谷。標普的觀點最為悲觀,認為在制裁的背景下,俄羅斯需要10年時間才能將國內經濟恢復到2021年的水平。
對我國的啟示
當前的國際變局使中國的安全和發展環境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國將面臨美國在政治、貿易、金融、科技等多領域的長期施壓。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國需要保持戰略定力,盡量避免與美國正面對撞和“硬脫鉤”,同時要堅持底線思維,未雨綢繆,強化國家安全意識,迎接可能的挑戰。
努力保證自身金融安全
美西方與俄羅斯之間金融博弈的手段顛覆了以往對金融安全的認知,破壞了迄今為止全球最重要的安全資產(美國國債)的安全性,透支了美元信譽。美國頻繁把貨幣“武器化”的做法將促使各國央行開始尋求美元之外的儲備多元化。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首先要維護自身海外資產的安全。一是加快儲備資產多元化,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對所持有的外匯儲備資產進行多元化配置;二是對美西方可能禁止使用SWIFT和美元清算系統、關閉賬戶,凍結資金帶來的安全問題,要進一步加強人民幣金融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加快推廣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加快數字人民幣在跨境支付領域的應用,建立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多渠道并行工作機制,防止金融“核武”造成的沖擊;三是設計選擇好人民幣國際化的實現路徑,穩中求進,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戰略。
謹防美西方的二級制裁
2014年以來,中國已經連續12年成為俄羅斯第一大貿易伙伴。在當前形勢下,美國采取有傾向性的將中俄綁定的做法,濫用經濟金融制裁和出口管制,中俄經貿在某種意義上已成為美國二級制裁的高風險區,自俄原油進口、對俄車輛、集成電路及含有芯片的相關機電產品出口、對俄投資、結算等,都有可能落入二級制裁的范圍,這意味著未來中俄合作的機遇與風險并存。在此背景下,政府職能部門和國內企業均需要重新設計對俄合作的方式。為此,有必要加強安全和風險意識,采取黑名單篩查、出口產品物項篩查、物流運輸篩查等措施,系統研究審慎應對制裁帶來的不確定性,保證中俄經貿能安全穩定運行。
提高重要高科技產品和服務的進口替代率
加緊構建以內循環為主、外循環為輔的經濟格局,通過自主創新促進制造業升級,在關鍵的生產環節和技術環節做到自主可控。在中美競爭對峙長期化,美西方對我實施出口限制和強化技術封鎖的國際環境下,“卡脖子”風險隨時可能發生。為實現核心技術安全可控,應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更多的資源用于國內發展中,通過基礎再造,增強制造業競爭優勢,推動制造業優化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加大重要產品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提高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在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的基礎核心領域,提高重要科技產品和服務的進口替代率,加大對替代產品的研發、驗證、生產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推動其在中高端領域取得進展和突破。
(編輯 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