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濤
近幾年來,美國對中國實行貿易制裁與技術封鎖,對中國優秀的高科技企業華為公司進行了極端無理甚至無恥的多重打壓。在美國的極限施壓下,華為是如何應對的,公司現在的狀況怎么樣?這不僅是很多人關心的問題,而且問題的答案對中國其他企業也有啟示與借鑒意義。
美國近幾年對華為的打壓封鎖不斷升級
2018年以來,華為遭遇了美國的多輪打壓封鎖。
一是無理拘壓華為高管孟晚舟女士。美國時間2018年12月1日,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女士被加拿大溫哥華當局扣留,因面臨美國紐約東區未指明的指控,被美國方面尋求引渡。根據美國方面的說法,因孟晚舟女士此前曾擔任香港天通科技的董事,該公司與伊朗企業有電腦設備交易行為(伊朗正受美國制裁),違背了華為此前對美國的保證,據此美國方面認為孟晚舟犯了欺詐罪。美國方面的理由其實是很牽強的,事情很明顯,因為孟晚舟女士是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的女兒,美方通過這種流氓手段明顯是要向華為施壓。經過中國政府的多方努力,直到2021年9月25日,孟晚舟女士才得以回國,至此已被加拿大方面非法拘押近3年。
美國的行為受到了全世界的關注和指責。
二是濫用國家安全名義對華為進行封殺。2019年5月16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布美國進入緊急狀態,美國企業不得使用對國家安全構成風險的企業所生產的電信設備(意即美國企業不得采購華為的電信設備);同日,美國商務部表示出于國家安全考慮,計劃將華為及其70個分支機構列入“實體名單”,《出口管制條例》要求清單內實體需獲得許可證才可購買美國物品或含美國技術的物品(意在封鎖華為從美國購買軟件或硬件產品)。5月20日,谷歌即表示停止與華為部分合作,華為將不能使用谷歌的一些服務(由于華為手機使用谷歌安卓操作系統,此舉直接影響到華為手機未來的正常使用)。由于華為公司的美方零部件供應商眾多、且華為是它們的重要客戶,出于自身利益考慮和應對美國廠商不斷提出的訴求,美國政府曾先后5次延長“臨時許可證”,允許美方廠商向華為供貨。
三是不斷加碼、收緊對華為的封鎖。對華為實施封殺后,美國政府發現華為公司還可以從其他國家購買零部件,就再次收緊了封鎖。2020年5月15日,美國商務部發布公告稱,美國工業和安全局(BIS)計劃通過限制華為使用美國技術和軟件在海外設計和制造半導體的能力,以保護國家安全。2020年8月17日,美國商務部進一步收緊了對華為獲取美國技術的限制:華為作為“買方”“中間收貨人”等方式參與第三方芯片設計公司的交易,均需要獲得美國商務部的許可。同時,美國將華為在21個國家/地區的38個子公司全部列入“實體清單”。在這些禁令影響下,2020年9月14日,臺積電正式對華為斷供,不再為華為生產芯片;中國國內的芯片廠商也受到管制,2020年10月5日,中芯國際發布公告稱,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要求部分美國設備、配件及原物料供應商,須事前申請出口許可證后,才能向中芯國際繼續供貨。
其實,技術封鎖制裁對美國而言是把雙刃劍。在美國2019年出臺封鎖措施時,華為公布的供應商名單中有33 家來自于美國,占核心供應商的36%,其中大多為芯片供應商,包括Intel、博通、TI、高通、Qorvo、skyworks 等,美國很多芯片公司營收的相當部分,依靠華為及其他中國廠商的采購,禁購政策對美方企業的影響也很大。美方先后5次延長對華為銷售的“臨時許可證”,主要就是迫于美方企業的壓力。后續在討論將對華為出口禁令限制改為“美國制造比例小于10%”的可能性時,卻遭到美國國防部的反對,后者認為這將減少美國企業的利潤、從而限制科技發展。不少美方研究機構和著名咨詢公司也撰寫報告指出,對華為禁售使得美方企業經營和研發活動受到很大負面影響。
美國封殺給華為造成營收損失
三年多來,歷經美國的制裁打壓,華為不僅活下來了,而且還活得比較有質量。雖然,華為也的確受到了較大的傷害與損失。
今年3月底,華為公布了2021年年報。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在年報致辭中說,“過去三年,嚴峻的外部環境和非市場因素,對公司經營帶來了困擾。當暴風雨來臨時,我們選擇了在雨中奔跑。我們努力保障業務的連續性,確保對客戶交付和服務不中斷;我們也努力多打糧食,使自己能夠活下來。傾盆大雨沒有澆滅理想的火花,反而激發了我們的奮斗熱情與創造力。”2021年,華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368.07億元,凈利潤1137.18億元,資產負債率從62.3%下降到57.8%。從分業務板塊來看,運營商業務收入2815億元,占總收入的44.2%,其中海外收入占比超過50%;企業業務收入1024億元,占總收入比重為16.1%,其中新興業務收入增長超過30%;消費者業務收入2434億元,占總收入的38.2%,其中智能穿戴、智慧屏等收入增長超過30%。
2017-2020年,華為的收入與利潤都呈現出穩步增長的勢頭,但在2020年美國再度收緊封鎖后,華為也受到了較大影響,2021年的整體收入下降了28.6%(圖1)。
2021年,華為的利潤為1137億元,明顯高于 2020年的646億元,但其中處置子公司及業務(即出售手機榮耀業務)的凈收益574.31億元;如果除去這部分出售收益,2021年華為的真實利潤僅562.7億元。即2021年華為的收入和利潤實際是雙雙降低的。
華為官方給出了營收下降的三點原因:一是過去三年華為在供應連續性上是持續承壓的;二是運營商業務與全球5G建設的周期緊密相關;三是在疫情下承受了一定的壓力。在筆者看來,美方在華為供應鏈方面的打壓封鎖是華為營收和利潤下降的主因。
在受到美國無理打壓后,華為的消費者業務收入2021年同比下降49.6%,華為手機2021年出貨量已降至3500萬部,較2020年下降了81.6%,而其全球市場份額從2020年的15%下降至2021年的約3%,本來,華為手機在全球市場已經開始和美國蘋果手機爭鋒,可2021年后華為手機的市場占有率直接跌出了前5位。跟2020年相比,華為運營商業務收入也下降了7.0%,僅在企業業務收入方面上漲了2.1%。從華為全球分區域的營收來看,中國下降30.9%,歐洲中東非洲下降27.3%,亞太下降16.7%,美洲下降26.3%。因此,美國2020年對華為的封殺政策對華為造成了實質性的傷害。
華為公司的自救與應對措施
華為在美方的極限施壓下并沒有倒下。華為年報中說,“當全世界都在關注華為會不會倒下的時候,華為最關注的還是堅持為客戶創造價值、與生態圈合作共贏,同時踏踏實實提升經營質量、持續投入未來”。華為的態度令人欽佩。
那么,這幾年華為究竟是如何應對美方的多輪打壓?華為的應對策略涉及很多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構建長期、持續、穩定的供應能力
針對美方主要的打壓措施“斷供”,華為在2021年年報中對供應戰略做了一個書面的說明,即開展“業務連續性管理體系建設”,并表明“華為堅定不移地擁抱全球化、多元化的供應戰略,不依賴于任何獨家供應商或單一地區,構建長期、持續、穩定的供應能力”。華為確定了長期、中期和短期對策,以及相應的舉措。
1.“研發和采購領域的關鍵舉措”。(1)多元化方案:華為堅持國際化和多元化的供應策略。在新產品設計階段,從原材料級、單板級、產品級支持多元化供應方案,積極發展供應資源,保障原材料供應多元化,避免獨家供應或單一地區供應風險,確保產品的持續可供應性。(2)分場景儲備:在量產階段,為滿足客戶需求,應對全球疫情、極端自然災害、貿易沖突、需求波動以及供應行情等不確定性變化,提前識別風險,組織建立從原材料、半成品到成品的合理安全庫存。(3)供需能力可視:與供應商深度協同,通過IT系統實現需求預測、采購訂單、供應商庫存的可視,確保需求的快速傳遞和供應能力的快速反應。
2.“制造供應和備件儲備領域的關鍵舉措”。(1)制造供應能力備份:堅持自制與外包并重,與多家電子制造服務商(EMS)建立了長期戰略伙伴關系,形成了華為和EMS,各EMS之間可相互備份單板制造供應能力;在全球布點,建立了深圳供應中心、歐洲供應中心、拉美供應中心和迪拜供應中心,四個供應中心之間均可相互備份整機的制造供應能力。(2)全生命周期備件儲備:在產品停產之前,按照市場需求與歷史用量滾動進行備件儲備;在產品停產之后,按全生命周期預測一次性做足備件儲備,確??蛻衄F網設備運行的連續性。
華為在制造供應方面確定了短期、中期、長期對策。短期對策,就是華為提前備貨關鍵元器件,將庫存周轉期由半年拉長至兩年。由于華為之前與供應商保持了良好關系,美國政府禁令出臺后,美方供應商紛紛幫華為積極供貨囤積零部件,積極游說美國政府延長臨時許可證。中期對策,就是華為要求臺積電、日月光等供應商在大陸布局生產線。長期對策,就是華為加大研發提高芯片自給率,加強國產替代,尋求國內優質供應商。近幾年,華為在幾大最為核心的ICT領域均實現了國產化的突破,推出了自己的核心軟硬件,正在培育相關的生態:在芯片端CPU有“鯤鵬”;AI芯片有“昇騰”;操作系統有“鴻蒙”“歐拉”;數據庫方面有“高斯”。目前來看,針對華為用到的各種關鍵軟硬件,國內供應商正在逐步成長和替代,當然質和量的提升需要經過一個過程。例如,在電子設計軟件EDA方面,國內廠商中華大九天可謂是做得最好的,但目前還只是在模擬IC領域優勢明顯,目前國產EDA仍不能實現工具鏈全覆蓋,與國際三大EDA巨頭Synopsys、Cadence和Mentor Graphic相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經過幾年努力,華為在供應戰略方面的“非美化”效果正逐漸顯現。今年3月,據媒體報道,華為P50手機經拆解,18項核心零部件已經基本替換為由中國大陸廠商提供,只有麒麟芯片為中國臺灣的臺積電代工。
截至2021年,搭載HarmonyOS(鴻蒙系統)的華為設備數超過2.2 億臺,HarmonyOS Connect(鴻蒙智聯)已有1900多家生態合作伙伴,三方生態設備新增產品發貨量超1.15億,鴻蒙系統已成為發展速度最快的操作系統。華為推出多終端、跨OS、全場景的HMS Core 6,開放領先的技術能力和服務,包括圖形、媒體、人工智能等七大領域69個Kit,共計開放21738個API,鴻蒙全球應用數量同比增長147%,全球應用分發量超過4320億次,鴻蒙已成為全球第三大移動應用生態。
過去數年,華為堅持以智能手機為核心的“1+8+N”全場景智慧生活戰略(1代表手機; 8代表平板電腦、PC、VR 設備、可穿戴設備、智慧屏、智慧音頻、智能音箱、車機;N代表泛IoT設備),持續深耕,堅持創新。華為正以鴻蒙系統(HarmonyOS)和鴻蒙生態為核心驅動及服務能力,圍繞智慧辦公、運動健康、智能家居、智慧出行和影音娛樂為主的五大場景,為消費者打造極致的全場景智慧生活體驗。
通過“技術強度+人才濃度”來保證華為的持續創新能力
誠如華為2021年報所言,“理論突破、軟件突圍、架構重構將為我們未來求生存、謀發展奠定基礎。實現三個重構的關鍵在于開放創新及廣納英才?!比瞬?、科研和創新精神,是華為賴以生存發展的三大要素。
長期以來,華為堅持每年將10%以上的銷售收入投入研究與開發,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2021年,華為的研發費用支出為人民幣1427億元,約占全年收入的22.4%。近10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人民幣8450億元。據歐盟統計,2020年華為的研發投入在全球企業中僅次于谷歌,位居全球第二,高于微軟、三星、蘋果等公司。2021年,華為從事研究與開發的人員約10.7萬名,約占公司總人數的54.8%。高強度的研發投入,使得華為成為全球最大的專利權人之一。截至2021年年底,華為在全球共持有有效授權專利4.5萬余族(超過11萬件),其中90%以上為發明專利。華為所持有的專利價值得到行業充分認可,在第三方專業機構發布的專利全景報告中,華為在5G、Wi-Fi 6、H.266 等多個主流標準領域居于行業領先地位。獲得華為知識產權許可的廠商已經從傳統通信行業擴展到智能汽車、智能家居、物聯網等新興行業。
華為廣泛吸引全球優秀人才。在筆者看來,華為吸引全球優秀人才,主要靠三點。一是靠使命感。華為年報表示,“華為總結了ICT(信息與通信技術)行業最具挑戰性的課題,吸引全球最優秀的人才,世界級的人才共同攻克這些世界級的難題?!倍亲尶茖W家充分發揮作用。華為提出,“讓天才成群而來”,讓專家在關鍵業務領域充分發揮作用,讓他們在科學領域“橫沖直撞”,以人才的濃度對抗技術的難度。三是給予人才較高的薪酬待遇。華為的高薪在業界早已聞名,華為對于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非常具有吸引力,2019年華為更是啟動了“天才少年計劃”,發布全球招募令,計劃在全世界招募20-30名天才少年,至今已有20位天才少年加盟華為。在2021年全球最佳雇主的排行中,華為位列第八。
華為在全球積極布局開放式科研。一是廣納天下英才,全球布局研發中心。在2019年時,華為就已擁有16個全球研發中心,31個聯合創新中心,外籍專家占比達90%。二是高度重視基礎研究。目前華為在全球已建立了86個基礎技術實驗室,扎根基礎研究,建立相關的核心技術體系。華為已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建立了“黃大年茶思屋”和“九章院”,希望通過提供寬松、寧靜的創新環境,讓科學家們心無旁騖、潛心研究,真正面向未來、開創未來,為人類社會發展做貢獻。三是積極參與國際產業組織。截至2021年年底,華為在標準組織、產業聯盟、開源社區、學術組織等全球近700個產業組織中擔任超過400個重要職位。
面對美國的無理打壓和技術封鎖,華為正通過技術研發來實現系統突破。正如華為輪值董事長郭平所言,“華為現在面臨先進工藝不可獲得的困難,我們要生存,必須加大戰略投入,在單點技術領先遇到困難的時候,積極尋求系統突破”。華為正在進行系統架構的優化、軟件性能的提升和理論的探索,用增強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方面的突破性研究,來應對打壓和封鎖。例如,華為研發團隊用創新性的加法神經網絡,來替代傳統的大容量的乘法計算的人工智能網絡,16位的加法相較于16位的乘法,計算功耗可以下降88%,對應的電路面積可以下降76%。這意味著,華為的產品可以用不那么先進的工藝生產出來,而達到同樣甚至更好的性能效果,這將更能適應智能時代。
幾點啟示
對于打壓封鎖,華為的自救與應對可以帶給我們幾點啟示,供國內其他企業借鑒。
第一,敢于斗爭,不怕犧牲。我們寄希望于和平發展的環境,但面對不可避免的斗爭,靠妥協退讓是不可能求得和平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敢于斗爭是我們黨的鮮明品格。我們黨依靠斗爭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爭贏得未來。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美國政府的所作所為不僅無理,而且毫無底線,但是華為沒有屈服。任正非曾表示,“我們最重要的還是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好,美國政府做的事不是我們能左右的?!?/p>
第二,廣交朋友,利益相連。華為與業界合作的口碑不錯,包括與歐美大廠商的利益關聯也處理得比較好。任正非表示,“在和平時期,我們從來都是‘1+1政策,一半買美國公司的芯片,一半用自己的芯片。盡管自己芯片的成本低得多的多,我還是高價買美國的芯片,因為我們不能孤立于世界,應該融入世界。我們和美國公司之間的友好是幾十年形成的,不是一張紙就可以摧毀的?!边@也可以解釋,為何在美國政府禁令出臺后,美國相關供應廠商為何能夠積極幫華為備貨,積極游說美國政府延長臨時許可證。
第三,有備無患,國產替代。美國打壓華為以來,大家才發現,華為內部早就制定了一個備胎研發計劃“Plan B”。如果谷歌不讓華為用安卓系統,華為就用鴻蒙作為替代。對于美方的打壓封鎖,任正非說,“我認為,這件事有兩面性,一方面我們會受到一些影響,另一方面,會刺激中國系統性地、踏踏實實地發展電子工業?!边@幾年,中國人民要感謝美國給我們上了一課,認清了美國丑陋的真面目,不經受打壓,不把我們打疼了,我們恐怕不會把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提高到國家戰略高度。
第四,立足自研,開放創新。國家強調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是指要立足自主研發,即以我為主的研發,因為“關鍵核心技術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但是自主研發不是封閉起來搞創新,而是要開放創新。任正非曾表示:“我們不會排斥美國,狹隘地自我成長,還是要共同成長?!薄埃ㄎ覀儯┮呀浟晳T了只要砸錢就行。但是芯片砸錢不行,得砸數學家、物理學家、化學家……,這種狀況下,完全依靠中國自主創新,很難成功。為什么不開展跨國創新呢?可以在很多國家中建立創新基地。哪個地方有能力,就到哪個地方去,我們可以在當地去建一個研究所?!?/p>
第五,全球攬才,強基精技。任正非曾表示,“所有一切失去了、不能失去的是‘人,人的素質、人的技能、人的信心很重要”。華為這幾年能夠在美國的打壓下扛過來,核心就是靠其遍布全球的19萬優秀員工隊伍。華為清醒地看到,要想破局,華為必須堅持重視基礎研究。任總說,“中國要踏踏實實在數學、物理、化學、神經學、腦科學……各方面努力去改變,我們可能在這個世界上能站起來”。近幾年,華為與很多高校在基礎研究方面都開展了相關合作,與高校加強基礎研究。在強化基礎研究的同時,重視技術研發的精進。
第六,尊師重教,潛心追趕。強調人才,強調研發,強調創新,根本在于教育。任正非說,“中國將來和美國競賽,唯有提高教育,沒有其他路。以教育為手段的商品是另外一個事情,我認為最主要還是要重視教師,因為教師被得到尊重了以后,大家都想做教師。只有教師的政治和社會地位提升,經濟待遇提升了,我認為才可能使得教育得到較大發展。”有媒體報道,近兩年深圳中學招理化老師,北大、清華甚至海外名校的博士都去應征,有人認為“太內卷了”,但筆者認為這是好事情、好現象,因為恰恰是最好的人才去當老師,我們下一代才會更強。面對落后,我們要潛下心來去追趕,不能心急,華為今日的成功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幾十年如一日的高強度研發與潛心追趕。正如任正非所言,“一個基礎理論形成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如果大家都不認真去做理論,都去喊口號,幾十年以后我們不會更加強大。所以,我們還是要踏踏實實做學問”。
(編輯 宋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