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心外科經歷了飛速發展。作者于20世紀60年代進入醫學院,在學習和執業的過程中,師從本托爾、羅斯等杰出前輩(皆有以自己命名的術式),更受教于成功應用體外循環第一人柯克林、人工心臟移植第一人庫利。作者自己亦推動改進體外循環抗感染技術。但其實,他也曾內向瑟縮,也曾因自己的操作粗心坑慘隊友……本書有韋斯塔比的心路剖白和自我反思,還展現了現代心外科扣人心弦的全部故事——“它們正是在我這一生中漸漸鋪陳開的,能夠參與其中,我很自豪”。

國內學界普遍認為,海洋生態損害形勢嚴峻,通過建立生態補償制度,為海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提供制度保障已迫在眉睫。本書的“問題對象”是中國海洋生態損害補償制度。這一制度是健全海洋生態保護制度體系的關鍵,但其理論和實踐研究歷史較短。本書的“海域對象”是中國東海海域。東海作為中國三大邊緣海之一,涉及中國東部長江口外大約7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作者將研究范圍置于這一特定海域,而所構建的生態制度及其實現機制同樣適合于其他海域。

本書講述的重點不是傳染病如何卷土重來,而是傳染病消散之后我們該如何發展。作者發現,在過去幾個世紀,人們見證了抗擊傳染病取得的一個又一個奇跡,傳染病的發病率和致死率大幅下降,全球健康狀況得到了改善。但是,傳染病的減少并沒有普遍帶來收入、就業機會和治理水平的提升,相反,迅速增加的人口以及規模空前的城鎮化正在沖擊生態系統所能承受的極限,加劇了移民、動蕩以及發生全球大流行病和傳染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