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亞玲



摘 要:鄉村振興戰略是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推力。目前農村地區正面臨人力資本水平較低、產業結構不合理、基礎設施落后與農村金融乏力等問題,因此為有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本文針對上述問題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鄉村振興;人力資本;產業結構;農村金融
一、引言
“治國之道,富民為始”。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已得到有效解決,然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制約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大壁壘,其中區域之間發展不平衡呈現出東高西低的趨勢,區域內部之間城鄉發展不平衡使得城鄉二元結構更加突出。自古以來不患寡而患不均,發展不平衡問題亟待解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全體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逐步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推進,脫貧攻堅戰的勝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為促進共同富裕創造了良好條件。我國目前已經進入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歷史階段,在此背景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目標,“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也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未來一段時期的重要目標。由此可見,有效推進共同富裕,已成為當前乃至今后的重大戰略問題。然而要實現共同富裕,重難點仍然在廣袤的農村地區。自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政府部門陸續頒布有關鄉村振興戰略部署相關文件,2021年2月25日,國務院直屬機構國家鄉村振興局正式掛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進入新的階段。鄉村振興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那么我國目前共同富裕程度究竟如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又將面臨何種困難?如何化解這些困難?因此弄清上述問題對推進鄉村振興,實現共同富裕有著重要現實意義。
二、共同富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首先,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1978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僅為171元,截至2021年,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至35128元,恩格爾系數由63.9%下降至29.8%,人民對生活的要求從吃飽穿暖向追求物質精神全面滿足轉變;其次,社會保障水平大幅度提升,我國已建立起全球最大的社會保障體系。
雖然我國經濟發展與居民生活保障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其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突出。首先是區域之間的不平衡,改革開放之初,東部地區在區位優勢與“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政策優勢的雙重驅動下率先獲得發展,迅速成為我國經濟的領頭羊。2021年,東部地區生產總值高達592202億元,占全國地區生產總值的52.05%,分別是中部地區、西部地區與東北地區的2.38、2.47與10.63倍,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差距巨大。其次是區域內部之間的不平衡。隨著城鎮化戰略的推進,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日益突出,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直到新型城鎮化戰略的實施,我國城鄉收入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城鄉收入相對差距呈倒U型變化。據2021年國家統計公報顯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47412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為18931元,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的絕對差距仍在不斷擴大。在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上,城鎮在交通、教育、醫療等各方面更是顯著優于農村地區。
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農村人力資本水平較低
一方面,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為了提高收入水平,農村居民開始大規模搬離農村涌向城市,使得農村人口急劇減少,現有農村人口主要構成為婦女、兒童與老人,俗稱“386199”部隊,農村青壯勞動力數量明顯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農村在經濟發展、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方面顯著落后于城市地區,使得農村地區對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的同時本土高學歷人才流失嚴重。一方面,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居民文化素質普遍偏低,據2021年農村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僅有13.2%的農村居民家庭戶主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由于勞動力數量的限制和農民知識的局限性使得農業生產難以實現規模化和現代化,農業增收困難。另一方面,農村政府工作人員學歷相對偏低,使得政府在工作組織和實施過程中效率不高,農村經濟發展與轉型困難。
(二)農村產業結構不合理
目前農村產業發展主要呈現出以下問題。第一,產業結構單一。由于農村高質量勞動力流失嚴重且農村經濟環境欠佳,農村第二、三產業發展受限,農村居民主要以從事第一產業為主,據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公布數據顯示,2020年鄉村從業人員中從事第一產業人員比例高達61.53%。第二,第一產業發展水平較低。首先,由于資金與勞動力的限制,農戶生產規模難以擴大;其次,由于農戶文化水平不高,對農產品缺乏科學的管理,導致農產品質量不高、農業生產效率較低,農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第三,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程度較低。目前農村仍以初級種植業為主,缺乏對農副產品的深度加工,導致農村產業鏈條較短,農民從第一產業價值鏈中獲益較少。而經濟的增值主要發生在第二、三產業,農戶與現代農業企業經營主體聯系不緊密,農戶增收困難。
(三)農村基礎設施薄弱
良好的基礎設施是促進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和產業興旺的重要保障,基礎設施的數量和質量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生產部門的成本和收益。例如完備的交通網絡通訊設施,可以減少信息不對稱,有利于將農村與外部的需求市場聯系起來,擴大產品的“市場半徑”。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不少制約著農村發展的問題。首先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質量與建設技術不高,與發達農業國家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其次,農村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不合理,農村“斷頭路”現象普遍,與此同時,道路維護不足,不少農村地區因道路損毀嚴重阻礙了交通效率。最后,農村信息化建設嚴重不足,據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21年,農村互聯網普及率為57.6%,低于城鎮互聯網普及率21.9個百分點。
(四)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足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金融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助力。目前,我國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嚴重不足,金融支農效果仍有待提升。一方面,由于農村金融機構數量有限,現有金融機構類型主要包括農村商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與村鎮銀行,主要在農村進行信貸業務。然而隨著農業生產逐漸向現代化轉型,農戶對金融服務的需求逐漸轉向多元化,現有金融機構難以滿足農戶多元化金融需求。其次,由于農村征信體制不完善,金融機構前期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對農戶進行背景調查,再加上農民信用意識淡薄的普遍現象,為規避信息不對稱可能帶來的業務風險,金融機構在農村提供金融服務的積極性不高。同時,由于農業風險高,投資回報率較低,金融機構作為資本密集型行業,出于對利潤的追求,金融機構“疏農”、“遠農”現象嚴重。
四、促進鄉村振興相關建議
(一)加大農村人力資本投資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政府應該加大對農村居民知識普及的力度,一方面,通過對農村居民進行實用農業生產技能培訓,提高農村居民的知識水平,使農業從事者擁有更加科學的種植方法,從而提高產品產量與質量。另一方面,通過對農村居民知識水平的提升,也使得一部分農業從事者具備除開農業生產的其它生存技能,擴大農村居民職業的可選擇范圍,促進農村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從而增加農村居民收入,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與此同時,政府應盡力暢通城鎮人力資源下鄉通道,加大返鄉創業就業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生活相關的基礎設施與社會保障服務,支持人才下鄉、鼓勵能人回鄉,實現農村產業結構與農村人力資本的有效耦合。
(二)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農村大多數勞動力主要從事第一產業,在產業鏈中得到的價值少,使得農民增收困難。政府應該積極發揮領頭作用,加快識別本地比較優勢進行鄉鎮企業建設,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例如當本地在某農作物種植存在比較優勢和規模優勢時,可在本地建立農產品加工廠,延長產業鏈條,讓更多的價值留在農村,從而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和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農村雖然具有勞動力的比較優勢,但是由于農村人力資本水平低,農民無法從事技術含量要求較高的工作,因此政府在帶領建設鄉鎮企業時,應發揮勞動力充足的比較優勢,盡量選擇服裝紡織和農副食品加工等技術含量較低的產業建立鄉鎮企業,盡量避免資金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防止因資金不足和技術不熟練而造成的企業生產問題。
(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是農村經濟發展最基本的保障,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加快完善農村水利、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資金、勞動力與信息等要素在城鄉之間的流動,促進農村生產現代化與生活信息化。一方面,政府應充分吸收當地群眾的意見,結合村民的真實需求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合理規劃布局。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對基礎設施的維護力度,定期進行維修和檢查,避免因基礎設施老化、失修等原因而阻礙農村經濟發展。
(四)強化農村金融服務供給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為農村經濟發展引入“金融活水”。在此背景下,政府應加大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扶持力度,可通過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方式鼓勵民間金融機構對農村金融市場進行開發。與此同時,政府應積極聯合銀行機構,完善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增強農民信用意識,為金融服務的展開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其次,相關部門應完善農村金融法律法規制度,引導農村金融服務規范化發展。最后,金融機構應充分發揮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優勢,對農村金融產品進行創新,積極提供符合農民需求且農民能夠負擔的金融產品。
參考文獻:
[1]李實,陳基平,滕陽川.共同富裕路上的鄉村振興:問題、挑戰與建議[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9(03):37-46.
[2]孫學濤,于婷,于法穩.新型城鎮化對共同富裕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基于中國281個城市的分析[J].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22,37(02):71-87.
[3]張林,溫濤.農村金融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的現實問題與破解路徑[J].現代經濟探討,2021(05):110-117.
[4]陳秧分,劉玉,李裕瑞.中國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業發展狀態與產業興旺途徑[J].地理研究,2019,38(03):632-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