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真真
摘 要:物理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學生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會接觸到很多碎片化的知識概念,無形中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難度,這就需要學生學會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實現深度學習。基于此,文章解析了深度學習和大概念教學法的概念,并研究了大概念教學法對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的意義,以及教學策略,旨在研究出更加完善的物理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
關鍵詞:深度學習;高中物理;大概念教學法
當前社會是快節奏的時代,人們在工作和學習上都習慣了追求速度,對深度則不甚看重。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很多學生在日常的學習過程中也學會了淺嘗輒止,簡單了解知識即可,并不做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學生最終的學習效果。高中物理學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果學生僅僅是對知識有一個模糊的概念,走馬觀花式地學習很難掌握物理知識的精髓,而且簡單地學習一點“皮毛”,不符合新時代下高中物理學科的學習要求。針對這種情況,深度學習理念應運而生,此理念很快就受到了物理教師的青睞。一直以來,物理都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同時屬于重點。很多學生在物理知識學習上還相對淺顯,尚未實現深度學習,在一定程度上也不符合當前的課程標準。為此,教師要采取大概念教學法,幫助學生實現深度學習。
一、相關概念解析
(一)深度學習
深度學習,顧名思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對知識有所了解,同時還要深刻理解。深度學習的理念最早是從布魯姆的“目標教學”中提煉出來的。在1956年,布魯姆等人發布了《教育目標分類學》這部著作,在著作中首次提到了深度學習,認為一個人的學習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分別是淺層學習和深層學習。其中,淺層學習鍛煉的是學生的低階思維,學生在淺層學習的過程中僅僅是對知識建立一個模糊的概念,對具體的知識應用等則不甚了解。而深層學習鍛煉的則是學生的高階思維,學生在深層學習的過程中,會進一步了解知識的本質和應用,對學生邏輯思維的形成也有一定的作用。而深度學習一詞是在1976年,馬頓和薩爾喬正式提出的。具體來講,深度學習指的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學習簡單的知識,還要加強理解,往深層次挖掘,明確知識的價值和應用等。最近幾年,深度學習的理念逐漸被應用到了高中物理教學中。
(二)大概念教學法
大概念教學法是新時期下的一種比較先進的教學方法,在各個學科教學中都有涉及,且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在20世紀末,科學學習在我國中學教育工作中的地位逐漸提升,也分化出了很多學科,而如何學好科學知識,則是讓無數教師頭疼的問題。科學基于其特殊性,往往需要學生完成深度學習,但是,面對難度系數較高的科學知識,如物理學科,學生的學習有諸多阻礙。針對這種情況,很多心理學家進行研究發現,很多科學知識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系,看似沒有關系的兩個概念,如果深層次挖掘,也可以建立一定的聯系。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將知識組織、聯系起來,采取大概念教學方式,則有利于學生的知識吸收,這就是大概念教學法的應用雛形。就以高中物理學科來講,筆者在前期的調查工作中也發現,很多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覺得物理知識是很碎的,理解起來也較為困難,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對物理學科的學習興趣。由此可見,學生尚未實現物理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這也是很多學生覺得物理難的根本原因。因此,將大概念教學法應用于高中物理教學中,意義重大[1]。
二、大概念教學法對實現學生深度學習的意義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應用大概念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實現深度學習,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師采取大概念教學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邏輯。上文也提到了,很多學生在物理知識學習的過程中,覺得物理知識太過于碎片化,故而覺得學習物理很難。而教師應用大概念教學法,剛好可以幫助學生解決知識碎片化的問題,建立知識概念之間的聯系。學生可以在大概念的指引下,探討知識的本質,這也是實現深度學習的要求。第二,教師通過實施大概念教學,可以保障學生深度學習過程的正確性。學生在大概念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將諸多概念放到一起,形成一個完善的概念儲存庫,從而實現知識的整合,促使深度學習順利進行。第三,教師采取大概念教學法,可以實現深度學習的價值追求。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物理知識的應用,在現實生活中學會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教師通過開展大概念教學活動,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這也是深度學習的價值追求。
三、深度學習下的高中物理大概念教學法的應用策略
(一)應用大概念教學法,明確教學目標
教師在開展物理教學活動時,要想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需要依據大概念教學法,明確教學目標。教師要結合新時期下的課程標準,將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作為學生深度學習的目標,并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注意落實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和要求,完善教學設計。另外,教師還要注重學生的知識應用,將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探究能力也囊括在教學目標中,以此來保證學生的學習深度[2]。
例如:在魯科版“空間和時間”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就采取了大概念教學法,并結合學生深度學習的要求,梳理了教學目標。首先,教師先對教材內容進行了分析,“空間和時間”這部分內容是描述物體運動的基礎性內容,學生在初中階段也接觸過機械運動、參照物等內容,這些都和本節課的學習有一定聯系,同時,也為教師開展大概念教學奠定了基礎。基于教材內容,教師初步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思路,即促使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實現進一步的深入學習。
其次,教師結合深度教學的要求,梳理了教學目標:1.促使學生通過本節課的知識學習,在處理實際問題時,可以找到合適的參照物,并準確描述運動過程;2.采取大概念教學的方法,幫助學生實現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從而鍛煉學生的科學思維,使學生可以運用數學思維描述相關物體的位置信息,并從中總結出參考系對運動描述的重要意義;3.進一步掌握描述運動的方法,并感受時間、時刻的區別;4.基于深度學習的要求,學生還要學會從日常生活入手,將本節課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最終形成觀察能力和知識探索能力。
最后,在完善的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教師從學生以往掌握的知識入手,完成新課導入過程,成功幫助學生建立了知識之間的聯系,初步發揮了大概念教學的作用,同時也為學生實現深度學習奠定了基礎。另外,教師還結合大概念教學的要求,將機械運動和空間位置的描述等內容和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系起來,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知識脈絡,促使學生實現了知識應用,加深了學習深度,有效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由此可見,此次教學的效果較好。
(二)應用大概念教學法,打破知識的局限性
物理知識之間是有一定的聯系的,學生只有掌握知識之間的聯系,方能實現深度學習。為此,教師要應用大概念教學法,打破知識的局限性,將原本碎片化的知識整合起來,幫助學生完成深度學習。另外,教師還要采取大概念教學法,打破各個章節的知識的局限性,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3]。
例如:在魯科版“牛頓第二運動定律”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采取了大概念教學法,將“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和“曲線運動”結合起來,旨在幫助學生認識到不同的物理概念之間的聯系。在“曲線運動”這部分內容中,探討“曲線運動”的條件是其教學重點。如果合外力與運動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物體就會做曲線運動,而當合外力與運動方向在同一條直線上時,物體就做直線運動。這一概念和“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也是有十分密切的聯系的。因此,教師在此次教學工作中,指導學生依據“牛頓第二運動定律”,解釋這一現象,學生可以合加速度和合速度入手,嘗試解釋“曲線運動”的概念。另外,在正式開始教學以后,教師發現僅依靠概念教學,是無法幫助學生實現深度學習的。為此,教師帶領學生做了物理實驗——磁鐵和小球的運動實驗,學生在親自動手做實驗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了“曲線運動”和“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的關系。
除此之外,“曲線運動”還可以進一步學習,因此,教學過程遠遠沒有結束。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曲線運動中,物體的運動狀態之所以發生了變化,是什么影響的呢?答案是力的影響。教學進行到這,還有一些學生表示不能理解。這個時候,教師就依據“牛頓第二運動定律”,舉例解釋,假設合外力和合速度的方向都在同一條直線上,那么就可以得出物體做“直線運動”,力改變的就是物體的速度。而如果合外力和合速度的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這個時候,力改變的不僅僅是物體的速度,同時也改變了物體的運動方法,所以物體就做“曲線運動”。教師通過舉例,將“曲線運動”和“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完美地結合到了一起。且學生在學習“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時,已經對力這一概念有了基礎的認識,再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建立了“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和“曲線運動”的聯系,加深了對本節課的知識內容的理解,實現了深度學習。
在此次教學過程中,教師詳細分析了“牛頓第二運動定律”的內容,并將其和看似沒有關系的“曲線運動”結合起來,成功幫助學生建立了各個物理概念之間的聯系,并重新認識了力的概念,對“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有了進一步的感知。由此可見,學生學習本來就是一個知識串聯過程,教師采取大概念教學可以幫助學生解決知識碎片化的問題,進而加深學習深度,提高學習效率。
(三)應用大概念教學法,引導學生論證知識
物理屬于科學的范疇,而很多科學知識在探究過程中都是需要論證的,這也是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要求。因此,教師在開展物理教學活動時,需要合理應用大概念教學法,引導學生進行知識論證,并在論證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實現深度學習[4]。
例如:在魯科版“平拋運動”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就注重了學生的知識論證,帶領學生做了相關物理實驗,用以論證知識。在正式開始教學之前,教師先分析了學生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平拋運動”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學生通過本節課內容的學習,需要認識到這一點,并嘗試用“平拋運動”解決運動規律相關的問題。另外,學生還需要在問題探究過程中感受到科學研究的樂趣,從而深入研究運動規律,實現深度學習。針對此學習任務,教師分析了班級學生的學情。在本節課之前,學生接觸的一直都是直線運動,而平拋運動是比較典型的曲線運動,學生初次接觸可能會感覺到陌生。為此,教師決定采取大概念教學法,將“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結合起來,旨在幫助學生認識到兩種運動方式的不同,并在實驗探究中提高自己的知識運用能力,完善學生的學科素養。
在教學開始,教師可以實驗探究進行新課導入。教師在講臺上放置一個小桶,然后站在幾米之外往小桶中扔粉筆,并讓學生思考在往桶里扔粉筆的這個過程中,粉筆做的是什么運動?運動有什么特征?學生通過參與扔粉筆頭的行動,直觀地看到了粉筆在空中以拋物線的形式呈現,成功引出了平拋運動的教學主題。另外,教師還引導學生就這個小小的實驗進行思考,比如:思考拋出的粉筆頭受到的力有哪些?學生經過討論很快就總結出了粉筆受到的力有重力和空氣阻力。但是因為空氣阻力比較小,所以可以忽略不計,那可以說拋出去的粉筆頭僅僅受到重力影響,進而得出了“平拋運動”的概念,即將物體水平拋出,如果物體僅僅受到重力作用,那么物體做的運動就叫作“平拋運動”。
為了實現深度學習,教師還依據大概念教學方法,組織學生進一步探究了“平拋運動”的速度規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安排學生分小組做實驗,通過多次平拋運動,感知物體在做平拋運動時,速度都受哪些因素影響,并和直線運動做比較。各個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拿不同物體做平拋實驗。為了進一步驗證實驗結果,各個小組還注意控制了拋出物體的力度,思考同樣重量的物體,如果拋出的初速度不同,落地的時間會是一樣的嗎?最終總結出了物體的落地速度受豎直方向的高度決定。
一言概之,在此次教學中,教師采取了大概念教學法,將“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知識。同時,教師還結合深度學習的要求,組織學生做了相關實驗,最終用實驗結果佐證了結論,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深度。
結束語
實現深度學習是新時期下素質教育的要求,同時也是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要求。為此,在深度學習背景下,教師需要采取大概念教學法,幫助學生梳理學習脈絡,建立各個概念之間的聯系,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另外,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的實驗探究,引導學生學會采取做實驗的方法驗證自己的猜想,進而保證學習深度,并在潛移默化中深化自己的學科素養。
參考文獻
[1]曾雪琴.淺談大概念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學[J].中學理科園地,2021,17(4):23-24.
[2]任虎虎.指向深度學習的高中物理大概念教學策略:以“牛頓第一定律”教學為例[J].物理通報,2020(10):19-22.
[3]任虎虎.指向大概念的高中物理微專題教學策略:以“傳送帶問題”教學為例[J].物理之友,2020,36(8):12-14.
[4]王忠明.指向大概念的高中物理單元逆向教學設計:以新教材“機械能守恒定律”單元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0(17):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