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蘭
我愿意形容八零后女詩人孔曉巖是一只喜歡做夢的蝴蝶。她在花香與各種植物間不停地穿梭,她將夢與詞語串聯起來,并稱之為自己夢的島嶼。而且在這些島嶼中展現出了成熟的詩歌風格。十種花木,發出了十種不同的聲音:玉蘭、海棠、金枝槐……皆賦予了詩人挖掘語言奧秘的能力。她沒有從這些花木的表象去書寫,卻從中找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魅力。
如她寫丁香,“她把桌布染成紫色/她把天空染成紫色/她把她的半生染成紫色/她將四月敲擊成銳利的紫釘子”。出色的語言駕馭能力讓我看到了她與眾不同的書寫氣質。
也許正是這些姿態各異的花木給予了作者夢想的價值,可以在此天馬行空地搬運詞語,搬運想象。這組詩歌沒有華麗的書寫,在看似平淡的陳述中,既有質樸中的真情,也有靈魂的自我拷問和自由抒發生命體驗的呈現。
但是這并不是說曉巖的詩歌無可挑剔,精準的意象,恰到好處的表述與銜接都是作者需要努力的。我不會因為個別的修辭而忽視了文本的整體構成,也不排除在淺吟低唱中對智性的探尋,對生命的體驗。
正如作者自己所感,“夢是我的另一個身體,她掌管我黑夜的呼吸,我的愛和遺忘。只有在那里,我才擁有屬于我的神秘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