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瑩瑩
摘 要:思政課程是高中階段的主要學科之一。作為新時期的社會公民,需要對民法典具備基本的理解,將思政課程和民法典進行有機融合,不僅為思政課程提供了更加貼近生活和教學的元素,還能夠進一步加深高中生對民事法律的理解,在辯證討論中引導其反思生活。本文通過對思政教學,以及民法典教學的要點進行分析,闡述了二者融合構想的教學對策,從價值觀培養、學習習慣、課堂氛圍,以及民族自信心等領域進行優化,希望能使相關人員受到啟發,為民法典教學與思政課程的融合助力。
關鍵詞:高中;民法典;思政課;課程融合
作為養成正確行為習慣和價值觀的重要階段,高中生活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考慮到高中生活節奏相對緊張,學習壓力較大,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已然成為大勢所趨,這樣做可最大限度減小學生出現思想或心理問題的概率,使其學習和生活壓力得到緩解。另外,現階段,普法已經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尤其是民法典,其包含的法律內容在最大限度上保護了人民的合法權益,通過科學的方法將民法典與思政課程教學相融合勢在必行。
一、高中民法典教學與思政教學要點
(一)民法典教學要點
在高中進行民法典教學時,需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所表現出的階段性特征,選擇符合需求的教學方式,以免本末倒置。在實際授課過程中,務必秉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把握民法典的教學要點,尋找民法典與思政內容間的契合之處,并對二者進行充分融合。首先,民法典作為一部特殊的法律條文,其主要內容是處理民事法律關系,在民法典中包括了各種類型民事糾紛的法律處理依據。進行相應的民法典教學,需要在課程開始之前向有關部門申請授課權限,并指派專門的教師對該法典的知識進行學習,確保不會出現教育性的失誤,導致學生出現違法亂紀的行為[1]。將思政課程與民法典教學融合是大勢所趨,這是因為思想政治教學的諸多內容均與法律密切相關。在對民法典相關知識進行教學時,首先,教師應提前備課,進一步規范教學內容,確保不會出現教學失誤。其次,民法典的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遷,民法典的內容也在不斷地完善和更新,如果只是以舊版的法律法規為依據對學生進行教學,極有可能會造成學生法律知識的缺失,引發不必要的問題。在課前對教案進行制訂時,教師應將自身所講內容與民法典最新內容進行逐一比對,確保不會出現差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及時進行民法典知識的考查和反饋,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加之民法典內容多樣且復雜,在與思政教育融合過程中難免出現不合理的部分,所以教師應在課后及時對學生進行民法典知識的考查,并在考查后給予相關的反饋,找出學生的不足之處[2]。
(二)思政教學要點
作為高中階段的主要學科之一,思政在學生成長道路上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要想使思政課程所具有的價值得到最大化實現,關鍵是需要教師對時事政治和教材政治知識具有系統且全面的了解,并通過將二者相結合的方式,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質量得到提高。首先,在思政教學開始之前,任課教師應根據教材的內容搜集相關的時事政治新聞,并在課前進行播放或者講述,使學生對本課的主要內容有初步的了解。當學生對教學內容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后再進行教學,通常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考慮到思政教學與時事政治新聞有著密切的聯系,教師應準確尋找與教學課堂有關的新聞內容,確保學生在觀看之后會有一定的感想和代入感。其次,思政教材的編訂具有一定的嚴謹性和科學性,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務必要以教材知識點結構為依據,填充與之對應的民法典內容,在原有基礎上拓展知識,規避舍本逐末的現象。思政教師對思政知識進行教學時,應充分理解教材的內容,并根據內容要求進行重點知識的講解,保證教學內容具備針對性,尤其需要對和時事政治以及民法典內容有關的知識引起重視。最后,準確把握思政教學要點。思政教師需要認真準備教案,將各類有關民法典和思政知識的內容融入課堂之中,并通過教材案例進行知識點的滲透和講解,讓學生通過真實案例了解思政知識和民法典知識。事實證明,只有確保教學內容準確性和教學方法的先進性,才能從整體上提升高中思政教學的質量。
二、民法典與思政課堂融合構想的教學對策
(一)融入對應的愛國情感
在高中的民法典教學中結合相應的思政知識或者在思政教學中結合相應的民法典知識,可以在最大限度上提高課堂效率和質量,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要想實現民法典與思政課堂融合的這一構想,需要教師重視在課堂融入對應的愛國情感,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以此推動課堂的開展。在進行民法典知識教學時,教師應根據教材的內容制訂相應的教學方案,并在教案中加入相應的愛國實例,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例如:在對“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一課進行教學時,教師應以本課的知識點和事件背景為依據,提前查找相應的資料,在課上利用所查找資料向學生傳遞相應的愛國情懷,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對與社會主義發展有關的事例形成深刻印象。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預留一定的時間,鼓勵學生圍繞所學內容展開討論,通過事例分析發散學生思維,使思考過后的學生產生諸多的感想,例如:每一名革命先驅都是自身學習的榜樣,沒有革命先烈的家國情懷,就沒有現如今的美好社會。由此可見,教師在進行思政知識或者民法典知識的講解時,應適當融入愛國情懷,使每一名學生意識到國家的偉大,明確只有維護國家的利益,嚴格遵守法律,才能確保國家的繁榮昌盛和長治久安。在教學活動結束前,思政教師應根據課上所學的主要內容對學生進行知識點考查,在充分了解每位學生所存在的不足后,針對每位學生的學情,分別布置相應的課后作業,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吸收并理解所學知識,將知識內化。在進行反饋考查時,教師需設置與知識點相關的問題,并通過正確的價值引導,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事實證明,在思政課堂或者民法典教學課堂中融入適當的愛國情感,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還可以使二者的教學資源充分融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3]。
(二)樹立相應的規矩意識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這一經典的道理貫穿了高中教學的各個環節,這樣做的目的是幫助學生盡快樹立起相應的規矩意識,服從教師和學校的管理,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在高中進行思想政治知識教學時,教師可根據課堂需要酌情融入民法典的有關內容,在確保學生樹立正確規矩意識的基礎上,為教學質量的提高助力。首先,教師應利用民法知識培養學生的規矩意識,法律可以約束人的行為,在現有法律中,民法典是最為接近人們生活的法律,其內容主要是對各類民事糾紛的處理。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在學生的身邊時常發生的一些民事糾紛案例,比如打架斗毆、財產繼承等,上述內容都需要通過民法典的內容進行解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到理論結合實際,在講解知識的同時加入生活中常見案例,可以采取播放紀錄片等形式,使學生了解導致民事糾紛出現的原因,主要是當事人沒有良好的規矩意識,并且沒有按照法律的要求進行和解,而是采取極端的方式。在學生觀看紀錄片的同時,教師可酌情對紀錄片所涉及的各知識點進行再次講解,確保學生對法律知識有基本的掌握。其次,在思政課堂上,教師需要根據教材的知識內容培養學生的規矩意識。例如:在對“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一課進行教學時,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對社會主義制度的要求進行講解,使學生明確需要遵守的規定和要求,從側面培養學生的規矩意識和法律意識。最后,無論是思政課堂還是民法典知識教學課堂,教師都應注重學生規矩意識的樹立,只有做到在校遵守校規,在家遵守家規,在社會中遵守法律,才能確保學生的全面發展,使其成為一名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4]。
(三)營造學生和諧相處氛圍
在高中階段所開展的教學活動中,思政教育有著獨特的地位和作用,因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和思想上的教學指導,實踐性較低,其內容也較其他學科更為抽象。思政教師在進行相關知識的教學時,應注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只有擁有融洽和諧有紀律的教學課堂,才能確保學生接受高質量的教學。首先,考慮到每個班級的氛圍和特點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在教學開始之前,教師應根據所教班級進行教學計劃的調整,做到針對性的教學。對少數紀律性差且氛圍沉悶的班級,教師應進行適當的民法典知識教育,使學生明白遵守規矩的重要性,以及和諧環境所帶來的好處。當明確了教師的用意并理解了學習氛圍的重要性之后,學生將及時找出自身的問題并改正,努力構造和諧的班級氛圍。其次,在進行思政知識講解時,應根據教材內容進行對應的事例講解,將教材的內容引入現實中,確保學生能夠通過學習思政知識的方式,對氛圍環境的重要性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例如:在“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向學生講解相應的社會矛盾,并將此矛盾的內涵和問題引申至課堂現實中,引導學生根據所學習知識充分反思自己,明確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并及時進行改正,樹立規矩意識,營造良好的班級氛圍。最后,在進行民法典教學時,教師需要對有關相處不當造成的民事糾紛案例進行講解,使學生做到嚴格要求自己,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與同學和諧相處[5]。
(四)樹立學生民族自信心
高中民法典知識教學與思政課堂的融合還需要教師正確地引導學生,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法典的構成內容十分豐富,各類有關民事問題處理的法律都包含其中,隨著時代的發展,民法典所含內容也在不斷更新完善,教師要隨時更新自己民法典的知識內容,確保教學的準確性。民法典作為我國的重要法律組成部分和法律依據,可以說,民法典是一部科學性極高的法律,具有劃時代意義。
作為未來國家發展的棟梁之材,高中生的學習能力和個人綜合素質對社會的發展均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很有必要。實踐所積累的經驗表明,樹立高中生的民族自信需要讓學生充分了解“四個自信”的主要內容,分別是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例如:在學習“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這一章節時,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愛國熱情,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前預習階段,對民法典內容進行初步了解,并在上課過程中,明確我國依法治國的主要內容,即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以及全民守法。使學生能夠深入了解我國依法治國要求,在堅持黨的領導的同時,不斷增強自身的自信心和民族責任感。
(五)踐行學生的核心價值觀
在高中的思政教學課堂,以及民法典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校應深入發掘民法典的意義和價值,充分了解其內涵,并以此踐行學生的核心價值觀。縱觀我國法律的發展歷程不難看出,民法典和其他類型法律共同構成了我國完整的法律體系,每部法律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意義。踐行學生的核心價值觀需要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并通過相應的法律知識講解和滲透,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眾所周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為三個層面,包括國家、社會,以及個人。在踐行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時,需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教師應注意對學生的教育需求進行培養,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社會發展需求。高中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其核心價值觀的形成,以及自身的綜合素質水平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了社會的發展狀況,由此可見,踐行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培養其法律意識、規矩意識的形成具有重大意義。另外,踐行學生的核心價值觀,還對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和社會主義道路的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有助于學生準確把握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這也給教師的教學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即注重思想教育和民法典知識的融合,將二者知識有機結合進行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中民法典教學與思政課堂融合構想的實現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民法典作為重要的法律文件,具有無法被替代的地位和價值,而思政教學可以通過課堂教學的方式,向學生講解相應的法律知識。將民法典的知識內容與思政教學內容相結合,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有關教育部門和領導應提高對該項教學對策的重視程度,為學生乃至社會的發展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金海軍.在生活中培育法治意識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J].課程·教材·教法,2021,41(8):11-16.
[2]陳東生.加快構建思政工作育人體系,堅持價值主線引領人才培養[J].紡織服裝教育,2021,36(5):393-396,413.
[3]高欣.關于初高中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一點思考[J].中學教學參考,2021(31):32-33.
[4]石子德.高中思政課融入生態文明教育的意義及措施探究[J].智力,2021(28):37-39.
[5]馬衛衛,王輝.關于高中思政課改革的幾點思考[J].考試周刊,2021(74):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