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相斌
周子房博士在《寫作教學設計的基本策略》中說:“寫作學習的內在矛盾,一言以蔽之,就是學生的現有經驗水平與‘這一次寫作所面臨的寫作動機、生活經驗和表達經驗存在落差。”也就是說,寫作教學時,老師需要在學生寫作出現困難時,及時提供相應的支架,以幫助其完成寫作任務。
一、程序支架,讓寫作思路可操作
程序支架是在“操作流程”上給學生幫助,即告訴學生完成此次寫作任務的步驟,將隱形的寫作思維外顯,讓“不為人知”的寫作思路條理化、可視化、過程化,以降低寫作的難度,消除學生的畏難情緒。
湯建軍老師上《跟著名著寫心情》,指導閱讀名著《麥琪的禮物》,著重突出兩句話:“她站在窗前,癡癡地瞅著灰蒙蒙的后院里一只灰白色的貓正行走在灰白色的籬笆上。”“她穿上那件褐色的舊外衣,戴上褐色的舊帽子,眼睛里殘留著晶瑩的淚花,裙子一擺,便飄出房門,下樓來到街上。”結合第一句話,湯老師設計了彩色和黑白兩種色彩的圖片,得出寫作技巧一:利用環境的色彩寫出人物的心情。然后,讓學生賞析三個“灰”烘托了人物沮喪、無奈的心情。接著讓學生去仿照這個句子,換內容造句;最后讓學生用多彩的顏色表現自己獲獎歸來時的快樂心情。結合第二句,得出寫作技巧二:利用一系列的動詞寫出人物的心情,依然按照“摘——賞——仿——創”的方法。
本課中搭建的程序支架,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在支架的幫助下學生掌握了“跟著名著寫心情”的一般寫作模式。
二、策略支架,助力突破寫作難點
策略支架是指導學生“怎么做”的有效手段。面對同一命題,使用同樣的素材,“怎么處理材料”是學生之間寫作水平拉開差距的主因之一。因此,策略支架往往要搭建在學生學習的難點上。
丁新金老師上《如何突出文章中心》,從《父與子》故事開始,設計了三個主問題:6幅圖的中心故事是什么?從這個故事中你發現了什么現象?“我”講故事的目的意圖、情感態度是怎樣的?然后結合范文支架,具體指導:設置貫穿全文的線索,安排好內容的主次詳略,采用多種方法技巧等。這里策略就轉化成了一種技能,成為學生自動化寫作的一部分。
趙萍老師上《發揮聯想與想象》,讓學生分析:朱自清的《春》中,聯想是從哪幾個角度展開的?有什么相似點?再由羅琳的《哈利·波特》中一把掃帚的奇遇,讓學生給“傘”插上一對翅膀帶著“我們”去游歷。還從《西游記》中“孫悟空”,想象“我”是一朵金色花,來訓練想象能力。這樣,不僅激活了學生的思維,而且提供了很好的寫作支架,更引導學生體會到聯想和想象的快樂。
三、元認知支架,促進作文修改升格
學生對于寫作往往缺乏反思與總結能力,既不能將成功的寫作規律內化,也不會從失敗的寫作中吸取教訓,即便是再次寫作仍提高不多,收效甚微。其關鍵就是學生缺乏思維和學習過程管理與反省的工具。而元認知支架能夠幫助學生評價自己的習作,自主調整寫作內容,升格為佳作。
丁衛軍老師上《學會描寫景物》,在學生動筆寫了10分鐘后,讓學生對照一張圖表:抓住特征,包括角度(形、色、聲、態/觀察點、行蹤)、手法(動靜、虛實、點面、正側、感官)、語言(詞語、修辭)和情感四個方面。看看做到了哪幾點?看看“我”在拍攝的現場嗎?“我”跟爸爸媽媽有對話嗎?照片上你寫的它的形、色、態了嗎?這是看得到的。還有哪些是看不到的呢?什么東西看不到?
這張圖表是一個寫景知識支架,也是學生習作點評升格的評價量表,屬于非常實用的元認知支架。丁老師在課上先后展示了5個學生的8個片段,然后通過師生、生生互動的追問和修補,升格出許多佳作,收獲滿滿。
實踐證明,搭建寫作支架,能起到引導、啟發、補充、拓展等作用,幫助學生在寫作學習中不斷擺脫晦暗、遮蔽,走向明朗與澄澈。學生如能自主尋找支架、選擇支架,并漸漸擺脫支架,其寫作水平一定會有質的飛躍。
【本文系江蘇省海安市2021-2022學年度微型課題《統編本初中記敘文寫作教學策略的課例研究》(立項編號:21014)的階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