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嫻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互聯網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學習以及使用工具。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將其應用于高中課堂的思政課教育中,可以打破傳統的教育模式,活躍課堂氛圍,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一、“互聯網+”背景下進行網絡思政教研的必要性
(一)教學水平有待提升
從當前的高中思政課教研工作開展現狀來看,學校思政課的教育主體仍然是教師,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動的位置。由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重視,所以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下降,導致教學效果較差。目前高中思政課教學方式相對傳統,主要是以機械地學習課本知識為主。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為了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應基于“互聯網+”的背景,利用信息技術,圍繞思政課開展區域教研活動,創新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水平。
(二)教師整體水平有待提升
整體來看,目前我國教師教育教學水平都有所提升。素質教育的推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有效開展網絡教研工作,以此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在“互聯網+”背景下,教師要合理利用網絡技術開展思政課程網絡教研研究,不斷總結經驗,反思自己的教學,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
(三)教研水平有待提升
想要發揮思政教育的育人價值,還需要對思政課教研工作進行不斷探討。根據思政教研工作現狀來看,思政課教研工作還存在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思政課教研工作局限于校內教研工作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未實現思政教研工作的開放性,未充分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且多次教研活動之間的聯系不夠充分。二是部分學校還缺少完善的思政校本教研機制,構建的思政校本教研機制未突出地域特色和學校特色。三是部分教研人員參與教研工作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不高,與此同時也不愿意在教研會上主動提出想法和建議。
(四)教學資源豐富程度有待提升
在互聯網不斷發展的今天,學生可以在網絡中獲得許多知識,這些知識不僅覆蓋書本上的知識,甚至還有書本上沒有的知識。而在教學中,雖然教材是教學的重要依托,但是有必要開發更多的教學資源,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如此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學校應通過開展思政課的教研工作,組織教師開發關于地方和學校的思政校本課程,以此豐富思政課程教學,滿足學生對思政課的多元化需求。
(五)教學改革水平有待提升
教材是思政課程教學開展的重要依據,對教材的分析研究有利于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但是從目前的思政課教研工作來看,教研人員對教材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沒有將攻關思政課教材重難點工作作為重要內容,這樣就無法更好地建設思政課,難以優化大中小思政課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以及作業布置方式等,不利于大中小思政課改革的推進。
二、“互聯網+”背景下展開網絡思政教研的策略
著眼于學校思政課教學課程效果和教師整體素養,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進行思政課網絡教研是每一個學校以及教師必須認真探究的問題和方向。具體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利用信息技術,增加學術交流,構建完善的教學體系
利用信息技術,如建立微信群,讓所有的教研人員都加入進來,教師可以在微信群中定期開展思政課的網絡教研工作,探討現有的教學問題,如學生主體未得到充分發揮、教學模式較為傳統等,并提出具體的解決辦法,彌補思政教學過程中的不足。“互聯網+”背景下,圍繞思政教學,不同學校的教師可以共同開展跨區域的教研工作,互相交流經驗,然后結合本學校的實際情況,將教研結果融入思政課教學體系,這對促進思政課教學開展具有重要作用。除此以外,學校教研室應基于本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思政課學科教材教法研訓一體網絡課程建設”項目研究,組織學校教研人員對思政課程的各個模塊進行開發和利用,具體包括四個模塊,即教學目標設定、教學情境的創設和使用、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作業設計與實施,應針對這四個模板逐步開發、錄制和上線。
(二)利用信息技術,獲取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水平
在當前教學中,無論是進行教案的書寫、論文計劃的總結、教學反思還是做相關課題等,都需要從各個方面獲取教學信息。信息的獲取直接關系到教研內容的廣度以及深度,所以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獲取信息資源。例如,教師可以通過網絡教研平臺獲得相關的教研資料或者優秀教師的教學案例,并仔細進行研究,對自己的教學進行有效的反思,以提高教學水平。也可以瀏覽專業的教育網站,觀看一些優秀的教學視頻,邊觀看教學視頻,邊記錄教學思路、教學方式,然后與其他教師共同研討,以對自己的教學方式做出有效的改進。
(三)利用信息技術,加強教育學習,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教師在教研過程中要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新的教學技術以及方式,學會反思自身的缺點和不足,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因此,教師要加強信息技術的運用,如可以建立微博,記錄每天教學中所發生的故事,積累信息,以備使用,并且方便同行之間進行討論,為教研活動做好鋪墊,也有利于自己進行反思,進而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搜索特定的資源,可以選擇網頁搜索,如圖片、文檔以及音樂等,以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強教學效果。對于學校的教研人員,在完成教研工作的同時,還需要加強課程實施的落實工作,應給予學校和教師一定的指導,使其能夠準確把握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針對課程實施工作中的重難點問題,教師可以在網上隨時隨地進行溝通,進而更好地開展思政課教學。
(四)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提升教師教研能力
在思政教研工作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做好互聯網線上教研活動,圍繞思政課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教研人員共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推動思政課程更好地落地的同時,促進教師教研能力的不斷提升。對此,市級學校可以聯系區域學校的教研人員,共同開展高中思政課區域網絡教研主題活動,線上邀請教研人員和骨干教師對思政課的三維錄像課進行觀摩,觀摩之后,教研人員與專家們對課堂進行交流,對錄像課進行點評。與此同時,教研人員可以在線上發帖,談自己的觀課感悟,增強教研人員之間的交流。教研工作中,還可以引導學生參與進來,以便于教研人員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進而開發出適宜的、特色的校本課程,如學校利用本校或者當地的紅色教育基地開展思政課,學生參觀紅色教育基地的同時,教師為其講解紅色故事,滲透紅色精神,并將相關視頻上傳到信息化教育平臺,使其他同齡學生能夠同上一堂思政課。在平臺觀看視頻的同時,可以自由發表看法。教研人員在點評課堂教學的同時,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這為思政課校本的開發奠定了堅實基礎。
(五)利用信息技術,攻關教材重難點,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
教師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難免會碰到難點問題,而教材作為思政課的依托,攻關其重難點,是深化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對此,教研人員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展開。首先,教材重難點攻關應以學科整體項目研究為載體,具體包括大中小思政課一體化項目、單元教學設計指南為主要的載體,攻關的主要內容是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重難點,教材單元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重難點,可以采用網絡教研合作的攻關方式。其次,教材重難點攻關應以學科專題性項目為載體,具體包括“時政簡報”項目、教材教法研訓一體網絡課程建設,攻關主要的內容是時政教學存在的重難點,教材單元教學實施過程中的重難點,可以通過網絡定期發布時政簡報的方式攻關,教師可以自由下載,以更好地開展思政課。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教育行業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利用信息技術大力開展教研活動,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完善的教育教學體系。思政課作為高中的一個重要學科,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此,為了促進思政課程水平的不斷提升,需要圍繞思政課教育研究,利用互聯網更好地開展教研活動,提高教研質量,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讓思政課教學在互聯網的助力下實現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韋娜,俞鋒,王麗萌,等.“四史”網絡文化作品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徑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47):154-155.
[2]田晶.新時代創新性教學方法指導高中思政課教學實踐[J].試題與研究,2021(28):15-16.
[3]謝小紅,王向東.情境認知學習理論視角下高中數學的課程思政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21(24):32-33.
[4]宋南.高校網絡輿情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創新:評《網絡輿情與思想政治教育創新》[J].熱帶作物學報,2021,42(7):2195.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教育科學重點課題“‘互聯網+背景下高中思政課區域網絡教研模式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1]GHBZ01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