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新
在學校內部,作業設計與有效管理成為落實“雙減”政策的必然要求,全國各地中小學校紛紛行動起來,進行作業管理與設計的探索。
這讓我想起2008年在一所農村初中工作時,與教師進行的一場旨在“減負增效”的作業改革。教師內心是認可作業改革重要意義的,但當時的教育環境裹挾著他們不得不去爭搶學生的課后時間,布置更多的作業。
為此,我對教師布置的作業時長和內容進行了限制,比如語文、數學、英語一天只能布置30分鐘以內的作業,物理、化學只能在有課的當天布置30分鐘以內的作業,其他學科一律不準布置任何形式的作業。一段時間后,我通過調查發現學生作業還是很多,原因就是作業量缺乏監控,無法保證教師自覺按照要求布置作業。
接下來我采用了更加果斷的措施,對作業布置提出了兩條“鐵規定”:一是“三不準”,即一律不準布置課后書面作業,不準課后發放成套試題,課上完不成的作業不準留在課后做。二是“兩監督”,即學生監督教師,學校督查組監督教師:教師給學生布置機械性、重復性課后書面作業,學生可以不做,也可以向校長寫投訴信;學校督查組隨時隨地檢查,一旦發現教師給學生布置課下書面作業,立即通報批評。
作業控制的效果上去了,但實施過程異常艱難,也令人心酸。一位老教師布置的作業是全校最多的,我先是對他進行說服,他不聽,我只好把他分發的試卷收回來。他質問我說:“難道工作干得多也是錯?”對此,我只能繼續解釋。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作業改革只圍繞作業的時間和數量展開,采取切斷教師后路的倒逼方式,督促教師關注作業的質量、形式和反饋,繼而轉變教學觀念,提高教學效率。其實,這沒有觸及作業改革的本質,沒有真正鼓勵教師為了學生需求而進行探索。
2021年“雙減”政策的頒布與實施,讓我敏銳地感受到中小學校作業改革的春天到來了,我興奮地帶領老師不定期組織座談會、開展問卷調查,就作業專題問道于師生和家長。學校將學科作業設計與實施能力作為教師的基本素養納入教研和培訓,組織各年級學科教師結合日常單元教學開展專項研究,鼓勵教師先行先試。
慢慢地,教師由開始面對作業管理的驚慌失措,到逐漸對作業屬性的糾偏,再到作業設計的理性研究,最后到自覺在課程視域與素養導向下重新構想作業的設計,打破了教師“松散管理、懲戒控制、機械訓練”的作業布置觀念,轉變了過度追求成績以致忽視學生成長的不良心態。
自此,教師的作業設計以提升學科課程核心素養為目標,以單元作業的設計和實施為主要途徑,以問題解決為導向,關注學生差異和心理需求,增強作業的針對性、實效性、創新性和趣味性,實現減負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