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靜 蔣五 劉芳 王葉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根本保障。
作為一個1998年才建立的新區,懷化市鶴城區經濟基礎十分薄弱,教育發展困難重重,師資隊伍年齡老化,年輕教師專業水平不高,結構性缺員嚴重等問題尤為突出。面對困境,鶴城區委、區政府高屋建瓴,著力打造一支優質師資隊伍作為教育后發趕超的秘訣。在此過程中也交出了鶴城教師隊伍建設的時代答卷。
建機制促長效,改善教師隊伍結構
秋季開學第一周,懷化市第二中學新進的30余名教師有點忙,他們系統學習了學校的規章制度,與經驗豐富的老教師結為師徒對子,接受行政領導的聽評課,正式開啟了在懷化市第二中學教書育人的篇章。
“今年學校有10名教師退休。招考了7人,選調了7人,臨聘19人,頂崗實習2人。如今學校共有163名教師。”該校書記劉濤掰著手指頭向記者介紹道。
“近幾年新進教師,基本都是本科以上學歷,研究生學歷有4名。”劉濤表示,學校走的是藝體特色之路,新進藝體教師為學校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內生動力。目前,該校體育及藝術教研組共有22名專職教師,帶訓教師全部為對口專業教師。“22名教師老、中、青年齡段結構合理。老教師有經驗,能傳、幫、帶,中、青年教師有沖勁,能快速推動教法革新,三者配合盡善盡美。”劉濤介紹,教師們銳意革新,如今,該校課后服務特色課程已達到23門,深受學生喜愛。
采訪中,不少校長表示,近年來,隨著新鮮血液的輸入,學校教師在年齡結構、學歷層次等方面得到持續改善。
來自鶴城區教育局的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鶴城區公開招考教師564人,招聘特崗教師181人,鄉村教師定向委培145人,完善了教師補充機制,全力保障師資配備。
筑基礎強梯隊,師訓模式不斷升級
7月7日上午,鶴城區直學校70余名初中歷史教師齊聚一堂,參加為期兩天的專業成長研修培訓會。培訓會聚焦新課標,著力提升教師對2022年版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的理解能力。
區級培訓是鶴城區教師培訓中的重要一環。據鶴城區教育局局長姚利介紹,該區緊緊牽住師訓“牛鼻子”,近三年區本級共安排師訓經費約1093萬元,共承接推進國培子項目23個,探索出了“聚焦問題、深耕校本、落實課堂”的師訓模式,構建出了國培、省培、市培、區培、校培五位一體的培訓網絡,為教師隊伍筑基礎強梯隊。
在此基礎上,鶴城區各校在校培及教研上發力。
懷化市第四中學每年都開展校本研訓和暑期集中培訓,請業內專家入校指導。在集體備課、公開課、教學比武、命題大賽、集體備課大賽等常規活動中,讓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學習成長。該校副校長劉海燕告訴記者,學校現有區級名師工作室4個,市區兩級名師名班主任17位,市區兩級骨干教師13名,都承擔了相應的課題研究等任務。該校均齡48歲的教師隊伍,正煥發勃勃生機。
各校教師的進步直接推動了鶴城區教師隊伍整體素養的提升。截止目前,鶴城區各校先后獲得省級以上榮譽共100余項。鶴城區也成為懷化市首個通過評估驗收的“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市區)”,實現了教育落后地區的彎道超車。
謀創新強輻射,激活鄉村教師活力
從一棟一層平房,發展成現代化的四層教學樓,懷化市鶴翔學校北校區52歲的教師李遠早親眼見證學校的發展變化,也在校本培訓中告別了“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的方式,用上了信息化設備教學。“剛開始接觸時有點畏難,花了一個學期來領悟和學習。現在與學生互動比較自然了。”李遠早撓撓頭說。
讓校長石梅感到欣慰的是,年輕教師創新開展的運動會、“跳蚤”市場、讀書節等活動打消了學生家長對“學校發展不好”的顧慮,該校學生由2018年的127名增加至今年的300余名,校園內的瑯瑯書聲越來越響亮。
改善鄉村學校教學條件,讓鄉村教師水平與城區教師接軌,從而提升鄉村教育教學水平,一直是鶴城教育系統努力的方向。“城鄉結對幫扶”也因此應運而生。
5月17日清晨,懷化市歐城小學校長楊海蘭帶隊,為結對幫扶學校犁頭園小學送上了語文和音樂兩堂示范課。在音樂課《酒歌》教學中,丁文菲老師“以水代酒”的現場敬酒和“創編歌詞”這兩個環節,構思新穎,銜接巧妙,現場教師紛紛用筆記錄下這一精彩的教學手段。
持續開展的“城鄉結對幫扶”,讓優秀教師的示范、引領、輻射作用在鄉村學校持續發酵。
鶴城區教育局黨委書記戴若暉表示,接下來,該局將緊緊圍繞鶴城教育中心工作,落實立德樹人育人目標,在國培項目縣升級版建設、教師培訓體系建設、城鄉學習共同體建設等方面加大力度,全面提升區域教師隊伍建設水平,持續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邁上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