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影
振興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的責任與使命。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了祖先五千多年的智慧,是獨屬于中華兒女的文化瑰寶。身為中華民族明日的希望,初中生需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要想完成這項使命,學生需要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深入的了解與全面的掌握。因此初中語文教學中,需要適量開展關于傳統文化的滲透工作。
一、增強課堂傳統文化的氛圍
要想讓學生快速感受傳統文化的氛圍,教師需要在營造課堂氛圍方面下功夫,讓學生能夠快速地進入充滿傳統文化的教學氛圍中,如此一來學生才能夠全身心地進行體驗,也會對傳統文化產生不同層次的認知。比如在講解《陋室銘》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復原故事內容以及細節的教學工具,讓學生通過使用這些教具,置身陋室的環境之中。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在大屏幕上播放相關的影像資料,制造陋室的生活體驗氛圍,讓學生通過視覺與聽覺等進入陋室的情景中。這種沉浸感十足的課堂氛圍,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體會身處陋室的心理狀態,更好地投入學習的氛圍之中,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并且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作者描寫陋室背后蘊藏的哲思,使學生在碰到相同的境遇時,可以利用傳統文化中蘊藏的智慧,更好地指導自己的生活。
二、增加古詩詞的比例
中華傳統文化的文學性在古詩詞中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彰顯,學生在古詩詞中可以體會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遠立意,以及古人為人處事的價值觀。因此,初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時,可以讓學生通過研讀古詩詞體會我國傳統文化的獨特性。比如教師在講解《天凈沙·秋思》這首元曲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借助網絡了解作者馬致遠創作這首作品時的時代背景以及人生經歷,學生可以透過這些歷史文化去挖掘作者在作品中蘊藏的思想哲理,從而對作品反映的思想感情具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古詩詞具有獨特的音律之美,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多次誦讀,體會漢語的魅力以及古詩詞獨有的音律性,以此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古詩詞中蘊藏的中華文化。通過了解古詩詞的創作背景,學生可以更深入地掌握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還是以馬致遠為例,馬致遠的創作風格,根據年齡的變化以及人生閱歷的不同,有著很大的區別,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馬致遠在不同的年齡段所創作的元曲作品,讓學生通過不同年代的作品風格去體會文章創作的風格變化。馬致遠作為元代散曲的代表人物,其創作風格幾乎能夠代表散曲的發展歷程,因此學生可以通過馬致遠的作品風格,感受到當時創作風格的發展過程,以此更好、更全面地去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擴大傳統文化的閱讀量
閱讀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眺望,因為文學作品中包含了優秀作者的文學思想與文化底蘊,學生通過閱讀可以直接獲取這些知識與思想,從而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深化自己對人生的認知。因此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這一提升自我的捷徑,養成熱愛閱讀傳統文化書籍的良好習慣。這一過程,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閱讀速度,同時能夠使學生通過閱讀擴大知識儲備,了解更多的中華傳統文化,并不斷積累閱讀素材,為提升個人的文學鑒賞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但是,目前圖書市場魚龍混雜,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閱讀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推薦,例如要想培養學生大一統的歷史觀,就可以推薦學生去閱讀歷史類的圖書,如《三國演義》;要想讓學生立下讀書追夢實現人生價值的志向,就可以推薦學生去閱讀一些古人讀書立志的圖書,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建立健全個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同時體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教師還要讓學生養成定時閱讀的好習慣,讓學生通過閱讀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產生興趣與研究欲望,從而提升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程度。
綜上所述,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初中生應該身體力行地將弘揚傳統文化作為個人的使命。在語文課堂上,學生要跟隨教師感受蘊藏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背后的時代變遷,更加全面地了解優秀傳統文化形成的歷史背景及時代因素,從而更好地接受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