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艷平
【摘要】不同于當前快節奏文化中碎片化知識的盛行,閱讀是系統化知識的重要獲取途徑,可以讓人建立起系統化的知識體系,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橋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語文教學不再是過去的單一固化的模式,那么在新的教學要求下,該如何具備新時代的閱讀能力呢?跨學科綜合性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本文試從如何進行小學語文跨學科閱讀教學展開,從改變傳統觀念、鏈接課外資源、采用適當閱讀方法三個角度加以說明。
【關鍵詞】跨學科視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語文學習在小學教學中占據著重要地位,這是因為各個學科的知識內容和結構都可以通過語文閱讀整合起來。跨學科閱讀教學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閱讀是不分學科的。
一、改變傳統觀念,培養跨學科視野
(一)不破不立,打破傳統教學方式
傳統觀念中閱讀是一種文體思維,但是我們必須樹立閱讀也是一種跨學科學習的新觀念。在傳統的語文課堂上,教師往往會讓學生按照步驟,一步一步地拆分文章,劃分為不同的題材,最后進行三段論式的總結。這種學習課文時和寫作時的刻板固化形式,容易導致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受到限制,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自由發展。閱讀也需要具備跨學科思維的能力,小學語文閱讀正是培養學生全方面思維能力的時候,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用跨學科的眼光進行閱讀,閱讀各個學科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各學科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學習《宇宙的另一邊》這篇課文時,以往教師會專注于講解該怎么分段,每段的中心思想,分別表達了什么感情,需要背誦什么等,學生容易陷入死循環。但是如果用跨學科的視角來看這篇課文的話,學生就可以從物理學角度來看宇宙的另一邊,從想象力方面來描繪宇宙的另一邊,從地理學角度來畫出宇宙的另一邊等,從而多角度、多方面地理解課文內容。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做一個關于宇宙另一邊的思維導圖,讓學生知道原來閱讀是這么有趣的一件事。
小學語文教師不敢嘗試突破傳統教學方法的原因之一就是過于遵循傳統觀念,沒有創新和發散思維。跨學科視域下,教師需要對傳統教學觀念進行突破,比如可以聚焦于一個主題,讓學生用不同學科的視角去閱讀,從而產生不一樣的理解和領悟[1]。
(二)開拓思維,從多學科角度來看語文閱讀
用多學科、多角度的視野來看待語文閱讀,就是讓學生開拓視野,在閱讀的時候具有多學科、全面綜合性思維,而這些思維、這些能力可以讓學生的理解能力得到提升,還可以反作用于語文閱讀和寫作,對學生的人生發展來說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害。
例如在學習《威尼斯的小艇》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進行閱讀,用心感受《威尼斯的小艇》這篇文章,之后認真分析這篇文章可以從哪些角度來看待,并畫出這篇文章從不同學科展開的知識結構導圖。教師可以讓學生惟妙惟肖地表達出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還可以從地理學的角度來確定威尼斯的位置,還可以從歷史學角度分析威尼斯的小艇存在的時間及歷史意義,甚至可以從數學角度用數字來體現小艇的特點,還可以從美學的角度來欣賞威尼斯的小艇這一幅自然美景。因此,從不同的學科視野來學習同一篇課文會讓學生受益良多,能夠讓學生拓寬視野,提高認知,有助于培養新時代的學生,讓學生更容易接觸生活,融入生活。
二、立足語文課文,充分覆蓋跨學科教學的內容
(一)小學語文教師要先具備跨學科教學的能力和方法
小學語文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首先要立足于語文課本,明白這篇文章可以如何啟發學生進行跨學科學習,使學生具備跨學科思維。教師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增刪披閱,充分挖掘出文章的跨學科內容。在此基礎上,教師開展跨學科閱讀教學,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產生跨學科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習《威尼斯的小艇》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就可以立足于這篇文章,圍繞課本內容展開,選擇適當的內容延伸到其他學科,例如從地理學的角度出發,分析威尼斯為何會變成一個舉世聞名的水上城市,或者從歷史學的角度分析其人文背景,從數學物理學等角度進行嚴密的分析……這樣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自行整理文章所涉及的各學科內容,從而讓學生具備多方面的思維能力,充分思考、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同時完成小學語文教師的跨學科閱讀教學,并在此基礎上不斷進行研究探討深化,為以后閱讀思維的開發、閱讀水平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要充分了解學生可以在哪些方面獲得提高,可以對哪些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延伸。教師要引導學生摒棄傳統固化的背誦記憶,將教材中可以拓展延伸的知識標注出來,形成清晰的邏輯思維框架,并了然于心。
(二)通過更新課外閱讀資源,形成跨學科閱讀教學的一部分
小學語文教師要想開展跨學科閱讀,需要和其他學科進行有效鏈接,那么怎樣才能和其他學科進行有效鏈接呢?這就需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之上,增加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課外閱讀資源,借助豐富的課外閱讀資源,共同服務于教材文章的閱讀教學,這樣不僅可以從多角度實現跨學科閱讀教學,還可以讓學生開闊眼界,豐富知識儲備。例如在學習《威尼斯的小艇》這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入臺灣民歌《高山青》,也可以將《雨中水城威尼斯》作為輔助,總之要增加課外閱讀資源,通過及時的補充,讓學生明白學習《威尼斯的小艇》的意義所在。教師要通過增加各種學習內容,讓學生學到更多,了解更多,在學習中增加知識,在學習中獲得樂趣,學會舉一反三,通過閱讀各個學科的知識,形成自己的知識結構、認知框架,從而全面提升自我。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不斷開拓課外資源,同時根據學生的接受程度,從現有經驗中發掘出新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學識和跨學科思維[2]。
三、用跨學科閱讀教學眼光,采取適當的閱讀教學方法
(一)學會激發學生的現有經驗,自然而然地引出閱讀主題
在跨學科視域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現有的經驗出發,在此基礎上整合跨學科資源,引導學生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建立密切的聯系。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樂于接受新知識,從而更好地開展閱讀教學活動。在跨學科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入閱讀主題是非常關鍵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能否認真參與閱讀教學活動,是否積極進行跨學科學習。
以小學五年級課文《落花生》為例,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教師可以進行實地研究,在學校種植一片花生,或者帶領學生去實地參觀花生的采集過程,或者用多媒體播放花生從種子到發芽再到長大、結實、采集的整個過程,然后導入課文主題。教師要讓學生根據現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知識遷移理解學習內容,從而掌握文章所要傳達的深刻內涵。小學語文教師在導入文章主題的時候,應該采取恰當的措施,銜接自然,這樣才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在原來的經驗之上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
(二)探究思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探究式學習不同于以往的學習方式,它更符合新課改的學習要求,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發散思維,參與知識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各種知識。比如在學習《蘋果里的五角星》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互相學習,互相探討,發現蘋果從不同的角度切,蘋果核會出現不同的形狀的現象,從而思考各種事物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有不同的意義的道理,學會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對于每篇課文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領域去看,以獲得新的不同的發現,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具體能看到什么事物,能引發什么樣的探究,小學語文教師要好好加以引導。小學是培養閱讀興趣的關鍵時期,小學階段是培養良好閱讀習慣的黃金期,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在閱讀中用語言或實踐向學生描繪各個學科知識,通過研究觀察總結出每篇文章的探究內容,讓學生通過探究觀察形成自己的認知。這樣從閱讀興趣出發,延伸到實際生活,學生才會產生探究學習的動力,才能更好地服務于閱讀教學。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通過跨學科閱讀方式,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不斷展開探究,讓學生不斷走進生活,通過跨學科閱讀建立完備的知識體系,從而為今后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韓大元,杜煥芳,路磊.跨學科教育與研究:新時代法學學科建設的實現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18(26).
[2]馬喜燕.中小學跨學科閱讀教學:理念與概念框架建構[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16(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