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春風
【導語】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文化既是一個民族的血脈,也是人們的精神家園,積淀著一個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文化傳承在文人墨客的詩篇里,在燦爛輝煌的器物里,在治國平天下的法治里,在以人為本的道德里。文化傳承對每個人來說是一份責任,也是時代發展的內在要求。
走紅的茶百戲
茶百戲始見于唐代,興盛于宋代,但到元代后,茶百戲開始衰落,到近代后幾乎淡出大眾視野。
如今,茶百戲何以失而復得?這要從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茶百戲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章志峰的故事說起。1983年,就讀于福建農學院茶葉專業的章志峰,在一次史料閱讀中偶然了解到茶百戲,繼而在導師葉延庠教授的指引下,與這古老技藝深深結緣。畢業后,他先后在武夷山農業局、茶葉局工作,閑暇時到圖書館查閱考證了大量古籍,期間還到日本留學研習茶道,探尋中國點茶法。經歷30余年,他終于在2009年搶救性恢復茶百戲技藝。
章志峰將茶百戲的技藝表現比作繪畫,攪拌茶水出現細膩的泡沫相當于研墨,用清水在茶上作畫相當于國畫勾勒。不同的是,茶百戲的作畫方法非常獨特,是將無色的水在茶湯上變出白色或淺色的圖案,“茶百戲是中國歷史上,以氣體微粒為介質,用清水作畫的唯一方式,展現了古人的創造力。”
在非遺保護中,傳承人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章志峰看來,他們必須始終堅守古法,將原汁原味的技藝傳授給后人,茶百戲才能活態傳承。
(摘自“人民網”2022年6月18日)
◆素材解讀
宋朝的審美一直被大眾津津樂道。春晚的爆款節目“只此青綠”便是取自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如今,我們又通過“北宋的茶”窺見了傳統文化的豐富性。
茶百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與發揚,彰顯了傳統文化的魅力與厚重。非遺保護就是要讓傳統技藝“活”起來,被更多人認識和喜愛,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大眾對茶百戲的熱愛,證明了青年一代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和認同。
◆適用話題
傳統審美 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復興
紅色經典靠什么圈住“年輕粉”
近期,大型文化節目《從延安出發》掀起收視熱潮。節目通過青年演員與老一輩藝術家對話的形式追問歷史,重溫經典。節目開播后,相關話題登上熱榜30余次,引發網友熱議。
紅色經典為何能讓年輕觀眾動情走心?首先,這與當代年輕人的文化消費觀密不可分。就像“國潮”流行一樣,當代年輕人對于社會、國家的認同感推動了紅色文化再掀熱潮。多媒體的傳播方式也讓“90后”“00后”成為紅色文化的“新粉”。用舞蹈、交響樂等藝術形式演繹紅色經典,滿足了年輕人對文化生活的新期待。
其次,以匠心打磨經典保證了作品較高的藝術水準。原創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3年演出400場,足跡遍布全國40余座城市,發揮了現象級劇目的文化引領作用。紅色經典既要傳承,更要創新。話劇《直播開國大典》通過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形式,改變過去“紅色經典”單一的類型化面貌,讓舞臺藝術更加豐富飽滿,打開了紅色經典更廣闊的創作空間。《黃河大合唱》之所以歷經80多年依然常演常新、經久不衰,也離不開藝術家的突破和創新。
(摘自《經濟日報》2022年5月28日)
◆素材解讀
“紅色經典”之所以在每一個時代都不斷地被提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所反映的是一種信仰的力量。紅色經典是中華民族的根基,猶如深厚肥沃的土地,讓我們一代代人不斷挖掘、吸收歷史經驗中的“營養”,并將其化作前進的動力。而現在,這些紅色經典被重新編排,煥發出勃勃生機,獲得無數年輕人的熱捧。紅色基因在新一代的青年人中得到延續。
◆適用話題
紅色經典 文化傳承 匠心精神
將榫卯結構打磨成積木,這位手藝人不一般
浙江杭州有一位名叫劉文輝的手藝人,在喧囂的互聯網時代,他靜心鉆研,將復雜精巧的榫卯結構打磨成積木玩具,在木屑紛飛間傳承著千年技藝。
2012年底,劉文輝在上海第一次接觸到榫卯結構的古建筑微縮模型,那是一座一米多高的雙層閣樓,搭建得嚴絲合縫。看到它的第一眼起,劉文輝腦海里閃過一道靈光,他覺得自己找到了一直在尋找的方向——把榫卯做成能夠拼搭的積木。
古建筑紛繁復雜,榫卯結構更是各式各樣。起步階段,劉文輝選擇斗拱作為積木原型。
為了了解斗拱,劉文輝翻古籍,查圖紙,去實地考察,請教專家,聘請工匠。2016年,他考取了中國美術學院的研究生。
后來,他成立了一個設計、研發、制造團隊,開發的積木產品也從單一的斗拱向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隨著“國潮”逐漸興起,劉文輝的榫卯積木年銷售20多萬套。
劉文輝說,榫卯結構中有和諧、互助的力量,蘊藏著古老的中國智慧。而他像個解碼員,把榫卯的秘密、古建筑里大家看不懂的東西重新解讀,做成大家愿意去玩并且符合當下審美和社會文化需求的產物,讓千年技藝得以傳承,不斷發展。
(摘自“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2022年6月10日)
◆素材解讀
劉文輝以中國傳統技藝“榫卯”為支點,不僅翹起了自己的人生翹板,也揚起了傳統文化的風帆。“對傳統技藝的傳承,我們需要堅守,更需要創新,得讓傳統技藝重新融入人們的生活。”劉文輝通過自己的執著和努力,讓更多年輕人了解了傳統榫卯技藝。
◆適用話題
理想信念 多元發展 持之以恒
六百年昆曲的傳承新夢
2004年,一部青春版《牡丹亭》“橫空出世”,轟動全球。昆曲這門古老的藝術,帶著幾許神秘,重回大眾視野。這一年,12歲的劉煜蹦蹦跳跳進入到蘇州昆曲學校開始學藝,她沒有想到,有一天自己將接棒這部傳世大戲,也接過傳承這門古老藝術的重任。
進入昆劇院以來,劉煜每每擔當大梁,主演了蘇昆青春版《牡丹亭》、青春版《白蛇傳》《水泊記·閻惜嬌》《玉簪記》、現代昆劇《風雪夜歸人》等劇目。她已經不記得演了多少遍“皂羅袍”,而每一次她都有新的體悟。劉煜希望自己能夠像老師一樣,既守護和傳承了古老的藝術樣式,同時又能將個人的不斷創新和深刻理解融入其中。
今天,古老而又優雅的昆曲充滿活力。蘇州昆劇院的“青春”系列重新培養起了一大批熱愛昆曲的年輕觀眾,所到之處場場爆滿、一票難求,更是有絡繹不絕的年輕人愿意學習昆曲。蘇州昆曲學校每年也都在培養新的演員。在教學生的過程中,劉煜也感覺到了自身的成長。從藝18年,昆曲貫穿了劉煜的整個青春。她希望“把剩下的生命都留給觀眾,留給舞臺,留給昆曲;把老師教我們的東西一代代傳下去”。
古老的昆曲回潮。年輕的觀眾在劇場里、在園林里、在音樂節、在視頻網站邂逅青春的“杜麗娘”。在一唱一和、百轉千回中,人們跨越古今去對話、去審美,尋找自信的源泉。傳承人便是古今之間的使者。
(摘自《荔枝新聞》2022年6月29日)
◆素材解讀
劉煜在守護和傳承的基礎上敢于創新,勇于開拓,為傳統文化注入了新的時代內涵。
戲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稱作“陽春白雪”的昆曲,如今在新老演員的演繹下重新贏得了大眾的喜愛,優雅而又充滿活力,從曲高和寡變得雅俗共賞,還培養了一大批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年輕演員,讓傳統文化更加貼近大眾生活。這無疑是對傳統文化最好的傳承。
◆適用話題
中國戲曲 非遺傳承 守正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