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櫻子
【摘? 要】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補充,是檢驗學生對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的有效方式。但也存在教師在設計、布置作業的時候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一刀切”的現象,在容量、難度、形式、評價等方面都欠缺考慮,沒有達到作業訓練的預期效果。本文以初中語文為例,基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從作業設計的現狀出發,著重探討了分層設計的操作策略,從而實現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更多自主發展空間的目的。
【關鍵詞】個體差異;初中語文;分層作業;設計 策略
課后作業是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的延伸,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和提升運用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檢驗學生對知識和技能掌握程度及教師的教學效果的有效方式。因而,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應當重視這一環節。但在實際教學中,作業設計的現狀如何呢?
一、作業設計的現狀分析
針對初中語文學科,筆者通過對本校的學生進行關于作業布置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反饋出這樣幾個突出問題:作業的量不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一些學生反映“吃不飽”,即感覺作業量很少,希望多布置一些。一些學生又反映“吃不了”,即作業量大,寫不完;作業的難度無區分,能力強的學生希望布置一些較難的題目。學困生反映完成難度大的題目較吃力;作業的形式單一,抄寫詞語、課文等機械式的重復訓練讓人厭倦。從以上現狀中,我們不難看出:當前的語文作業設計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由于智力水平、性格、興趣等的不同,同時因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及自身的思維方式的不同,學生與學生之間必定存在一定的差異。《基礎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在設計作業這一環節,教師同樣需要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
反思我們平時布置的作業,通常情況下,為了配合教學的進度和便于批改,不少教師布置作業往往“一刀切”,所有的學生統一布置一樣的作業,使作業設計陷入整齊劃一的模式。同時有些語文作業的形式單一,拘泥于機械抄寫、配套練習冊等的同步練習。于學生而言,缺乏新鮮感和挑戰性,學生厭煩老師布置的作業,寫作業變成應付交差,容易形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完成的作業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于教師而言,如此設計作業,也使得檢驗自身教學效果的功能有所弱化。由此觀之,基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從新課程理念對教學的要求出發,筆者認為作業設計要因人而異、智慧分層。
二、作業分層設計的實踐策略
在對作業進行分層設計時,教師首先要考慮每個學生的實際學情和學習語文的需求,對學生進行分層。而筆者理解的“分層”,并不是給學生貼上好、中、差的標簽,而是一種動態的分層。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筆者嘗試在一段時間內根據學生的語文基礎、學習態度、接受能力等,將學生分成三類:A類——基礎扎實、態度端正、領悟能力強、學有余力;B類——基礎和領悟能力一般、學習較為主動、自覺;C類——基礎薄弱、領悟能力低、學習積極性不高。為保護學生的自尊心,采取非公開的形式分層,同時引入適當的激勵機制,在一個階段的學習后根據學生達到的新起點,對其進行相應調整,從而激勵每個學生發揮潛能、不斷進取,為其自主發展提供空間。
1.容量分層,量力而行。在對學生進行分層后,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語文作業的量究竟多少為宜?這也是因人而異的,需要分層
設計。
筆者在實踐中是這樣操作的。從語文學科的特點出發,積累性的作業是必不可少的,這是學習語文的基礎。于永正老師說:“語文教學就是要強調記憶、積累,而理解是在積累的基礎上大腦自動調出、匹配與耦合的過程。”每接手一屆學生,筆者都注重訓練學生形成積累的習慣,每天都布置一些積累的作業。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在量的要求上也有所不同。A類學生領悟能力較強,要適當減少基礎性作業的量,使他們從重復、機械的抄寫練習中解放出來,增加閱讀、寫作性作業的量;B類學生保留一定的基礎作業,適當增加鍛煉思維的作業;C類學生學習有困難,則要減少作業量,留出時間讓其掌握基礎性知識。通過這樣的分配,能較好地促進不同水平的學生共同進步。
例如,在學完老舍先生的《濟南的冬天》后,筆者設計了以下幾項積累作業:①摘抄文中的重點詞語;②摘抄文中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的句子并加以賞析;③搜集關于冬的古詩詞名句并背誦;④借鑒文中的寫法,就家鄉冬天的風景,抓住特點寫一個片段;⑤推薦閱讀:《春風》《趵突泉》,體會老舍散文語言的特點。對于這五項積累作業,①②③項是關于字、詞、句的基礎性積累,基礎不牢固的C類學生需要完成;而B類學生,①②③項可適當弱化,需要增加第④項,訓練片段仿寫,提升能力;A類學生因學有余力,可進行閱讀拓展以達到提優的目的,④⑤項是必選項目,①②③項同樣可酌情減少。當然這個量的劃分并不是一層不變的,學生在完成必選項目后,也可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完成其他的項目。這樣,不同水平的學生量力而行,各取所需,完成作業不再是難題。
2.難度分層,各有發展。不同學生的領悟能力是有差異的,教師應該尊重認知的差異,找準不同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設計難易有別的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各有發展。
同樣以上述積累作業為例,筆者在分層設計時,除了考慮到量的區分,五項作業之間也是有梯度的。從難度上看,①到⑤項呈現了由易到難的梯度,達成的目標逐漸升級。①項是字詞的摘抄和記憶,達到識字的目標。②項是句子的積累,但不是機械地摘抄,而是有目的地選擇一些句子,并做賞析,有了要求,就增加了難度。對于初中生而言,欣賞文學作品,品味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因此這項任務面向全體學生。第③項是帶有拓展性的積累作業,要求背誦在一定程度上也使任務的難度增加。但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這個難度是可以接受的。因此筆者將前三項歸類為基礎性積累,滿足底子薄、學習能力弱的學生的學習需求。而第④項在難度層級上屬于中高難度,屬于提高性積累,涉及到語言的綜合運用,對B類的學生提高能力有一定的幫助。第⑤項則是發展性積累,難度系數最高。著重拓展能力較強的學生的閱讀眼界和思維,引導學生在群文閱讀中辨析、體悟特點。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來說,是由課內遷移到課外,留給其充分的空間閱讀和
思考。
除了積累性作業,在設計其他類型的題目時,也可進行適宜的難度分層。讓每個學生,尤其是后進生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跳一跳,摘到桃”,使他們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
3.形式分層,培養興趣。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版)提出:“重視學生讀書、寫作、口語交際、搜集處理信息等語文實踐,提倡多讀多寫,改變機械、粗糙、繁瑣的作業方式,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學會學習。”為增加學生實踐的機會,將作業分層設計為多種豐富的形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及興趣自由選擇,不失為分層作業的又一境界。
而作業形式并不是憑空設計,徒有花架子。要圍繞課堂教學展開,如散文教學,可配套設計“讀”和“寫”的作業,形式上也可分層設計:如“讀”可以設計成片段比較閱讀、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等,不同的形式對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A類學生可以選擇群文閱讀、整本書閱讀;B類學生可以選擇群文閱讀,也可以挑戰一下整本書閱讀;C類學生選擇片段比較閱讀,或挑戰群文閱讀等。而“寫”可以設計句子仿寫、片段仿寫、微寫作等,供不同水平的學生自由選擇。詩歌教學,可相應設計“讀”“背”“寫”的作業,形式上也可根據量和難度細致劃分。而教材中的綜合性學習板塊,則可以分層設計更多形式的作業,甚至可以通過語文活動的形式,讓不同層級的學生分組合作,完成相應的實踐任務。如統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文學部落”綜合性學習活動,可以嘗試布置“創立班刊”的作業,將學生分組形成編輯部,小組成員自行分工,合作設計各個板塊,激發學生的
興趣。
作業形式不一, 或指向于積累, 或指向于運用,都是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途徑。讓每個學生都能找到感興趣的一項或幾項并參與其中,何樂而不為?
三、作業評價的多元性探索
為了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還需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合理、有效的評價。基于學生的差異性,作業評價也要充分關注個體差異,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為此,筆者也嘗試了評價的多元化探索。
新課標指出:“評價結果的呈現方式除了等級或分數以外,還可用代表性的事實客觀描述學生語文學習的進步,并提出建議。評價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有利于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在評價方式上,筆者一直以來嘗試將“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力求較為全面地反映學生語文學習的水平及狀態。在批改作業時,教師首先要給出正確與否和等級的客觀評定,這是糾錯的前提。再根據學生作業完成的具體情況和個性特征,寫下一句或一段評語,描述其作業的閃光點及存在問題,并提出改正意見。
對于分層布置的作業,也要多把衡量的尺子,分層次進行評價。如對于學困生,教師要善于發現其作業中的閃光點,如書寫工整等,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在此基礎上為他們診斷錯誤,引導他們進步;對于中等生,以鼓勵為主,并中肯地指出他們作業中存在的問題,適時指導,并提出期望;而對于能力強的學生,評語可調動他們的競爭意識,對其提出更高的要求,防止驕傲、自滿情緒,激發創造力。
在評價的主體上,也可嘗試多元化。如將教師的評價與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結合起來,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同時也可讓家長參與其中,給出恰當的評價,讓學生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重視,從另一個層面上看,這也加強了家校溝通;學生的作業成果還可在年級或學校層面上進行展評,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
實踐證明,合理的作業分層設計,能較好地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學生自主發展的空間。總的來說,作業分層的實質是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作業設計的背后,需要語文教師的教育教學智慧。教學的思考無止境,作業設計有“慧”思,學生的學習才會更有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于永正.我怎樣教語文[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3]張雙琴.初中語文作業布置的有效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20(20):54-55.
[4]張振霞.語文作業“慧”設計[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9(6):33-35+81.
[5]賴俊明.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差異的調適探究[J].教學與管理,2011(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