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的懷舊風潮,我堅定認為是專門針對70、80年代人的。當我們年輕時的物件、音樂、影像一樁樁一件件被拿出來懷舊、調侃、感慨的時候,標示著有些歲月,一旦錯過就不再。
本不想服老,又因為一直在學校教書,身上多少還保留著些上學時的書生意氣,可回到家里,孩子已經上小學,要為他的教育發愁,而遠在故鄉的親人老一輩有的已離世。生命的更迭,如花開花謝,待過誰!
反省自己的青春怎樣溜走:是年年反復的常規工作,是日日無休的瑣事生活,是根根見白的頭發和辦事越來越不從心的體力,還是日益關心糧食和健康、兒女培養的啰唆心態?
可是終究不甘心,我的歲月計量似乎還有另一坐標,就是工筆畫。當我回首往事時,那些曾經經歷的悲或喜全都模糊依稀,興趣寥寥,而哪一年畫了哪張畫卻歷歷在目,我能夠清楚地記起它們是怎樣取材起稿,制作過程又有哪些不經意的機趣和困難。我教學、寫文章、研究史論,一切都圍繞著工筆畫展開不曾偏離,一根筋,近乎偏執。工筆畫這動輒經年累月又極不出效果的畫種就這樣一張張積累起我工作十多年的時光。我時不時拿出自己的畫集,2017年1張,2018年2張,2019年1張,2020年2張,多年的功夫和酸甜苦辣,引以為傲的或讓我沮喪的原來好像也就只凝成了一本印刷的冊子。我時而滿足,時而失落似乎被掏得空落落。它們如此少,我總忍不住一數再數,偶爾多數出的1張2張會讓我欣喜不已。多么希望畫能再多一點,再好一點。現在時代變化那么快,人們的選擇那么多,也不知瀏覽者的眼光又能流連幾秒,心緒能駐足幾許,讀出的又是什么。
畫畫是一種語言,會了語言總想或總該講些什么,總有一些你不吐不快的,但是無法用其他方式表達恰好可以訴諸畫筆的東西。比如說對歲月、青春的感受,我訥于言,不喜煽情,但并非無知無覺。就像《飛花誤》系列里,那些用石蠟劃出的代表雨水的白色條痕,也象征著如水的歲月,劃過皮膚肌理,浸透全身,你清清楚楚可感,但又任它無可奈何流去,抓不住,卻留痕。《芳香之旅》系列選擇的八位女作家作品意象,她們的作品伴著我的成長,我就用這些意象代表著那些忘不掉的或喜悅、或惆悵、或思考,而這些都是為人父后對曾經年少青春的緬懷和告別。《霧都記·一個人的北京》懸浮起來的人物緊緊抱著玩偶透露著沒著沒落的不安定感,讓我們不安定的究竟是畢業后所來到的陌生城市?是生疏的職業?是沒有家庭的歸屬還是有老有小有工作偏偏難有自己的不停奔忙?這些工筆畫調子純美帶著抒情性和詩意,雖然畫的多是女性形象,但卻是我的情緒載體,替“我”言志,這種畫風也似乎成了我的風格標簽。
而就在最近幾年,我有些畫不出感覺,明明技法更加熟練,可選的形象又那么多,但似乎沒有了方向,我一度陷入困惑甚至是悲觀絕望。熟悉的工筆畫我竟一度不知該如何介入它。一位評論家對我說,老天給工筆畫家試驗和糾錯的機會并不多,因為它太費時間了,這也讓我焦慮。在經歷不斷選材、琢磨、試畫、等待后,當我畫完《踏莎行——風雨逆行人》后,之前從來沒想過我會畫這樣的題材甚至從沒有在一張畫中表現這么多人物,當自己跳出了舒適區之后,我重新有了底氣,也突然想明白了——二十幾歲表現純美、詩意、浪漫、青春,自然而然,當人到中年,所思所想所關注的當然要變,想表達的內容和情感自然也要變,留戀過去自己會不滿足,觀眾其實也不滿足。突破舒適區后就是見了新天,是敢于直面自己真實的生命狀態,有失去——是青春的那份天然,更有所得——是更廣闊的表現天地。當我一天之內畫出十多幅草圖,并覺得能夠繼續實現下去之后,心底傳回那份久違的踏實。
我希望以后的畫,能畫出日常中的偉大,平凡中的溫馨可貴,既然日益關心糧食和健康,隨心而畫,有何不可?年紀漸長,所幸自己不太愿意“裝”了,喜歡簡單直接。當你覺得自己沒什么了不起的時候,反而會放松一些。我計較,因為珍惜,不愿輕易浪費有限的美好和付出。
這幾天反復聽一首電影插曲:“有一首老歌,曾經陪著我上課,來自草蜢組合,叫做失戀陣線聯盟。有一個女孩,總是把歌名記錯,每次問我,都說成失敗者聯盟。也許你已經忘了,這個無心的過錯,卻在我心里,越來越深刻。我們再也沒見過,你現在哪里生活,是誰送你回家聽怎樣的歌。”淺吟低唱出一個應該和我同齡的人回味年少時的一段錯過,這份牽掛可能是他平凡頹唐人生中不多的甜蜜回味。雖然完全沒有同樣的經歷,但這樣的東西能讓我觸動。每一個人生都有溫情和落寞,每一個生命體驗都值得尊重和成全。
回首歲月,雖有遺憾,但不后悔。
本專題責任編輯:石俊玲
王鵬澂 本名王鵬,1981年生,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藝術學博士,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北京市青年骨干人才。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美術家協會理事,北京工筆重彩畫會理事,北京文藝評論家協會美術書法攝影委員會委員。作品參加第十一屆、十三屆全國美展,第三屆、第七屆北京國際雙年展,第四屆全國青年美展等國家大型美展20余次,出版《中國式表達:中國畫圖像系統建構研究》《芳香之旅:王鵬工筆人物畫輯》等專著8部。論文、作品發表于各類學術期刊百余次。獨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國家藝術基金青年創作人才項目、教育部社科基金等國家級省部級項目5項。2022年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主講“中國傳世名畫”系列節目,獲國家首批一流本科課程、彭年杰出青年教師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