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龍
今年暑假,我閱讀了《讓教育回歸人性》等幾本教育專著,從中知道教育需要探索,教學需要反思,也了解到當前教育教學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深刻思考,需要正本清源,所以專家呼吁“讓教育回歸人性”。之后,讀完《核心素養與課堂教學》這本書,又引起了我的深刻思考,讓我深入反思課堂教學,從而獲得了關于“核心素養”的新認識。
《核心素養與課堂教學》這本書,主要介紹了“核心素養的意蘊”、“核心素養的特征”、“核心素養生長的奧秘”和“核心素養養成的課堂教學策略”這四部分內容,即著眼于核心素養理念下的課堂,關注學生生命的幸福、生命的品質、生命的成長,有效促進學習與素養、學習與生命的轉化。看完此書,我不僅受益匪淺,還啟發著我對教育教學的思考。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核心素養的角度出發,在教學中培養學生應具備的關鍵能力,擁有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品質,健全的人格,引導學生向善向美而生,直面生命,促進生命,提升生命。
讀完這本書,我思索一個問題:什么是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每一個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關鍵能力和價值觀。那么,基于核心素養的課堂教學,不只是課程內容導向學生的核心素養,同時也是教師的核心素養導向學生的核心素養。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與學生學是互為因果、相得益彰的雙向交流。可以這樣說,教師有什么樣的核心素養,就會培養出學生什么樣的核心素養;反之,學生具備什么樣的核心素養,則會造就出教師什么樣的核心素養。因此,教師必須努力提升自身的核心素養。
作為一線執教者,如何在課堂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呢?對于這個問題,我首先經過一番沉思默想,接著走進2022年版(新修訂版)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然后回顧近幾年我的教學實踐的情況,最后再次反思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關于課程實施的總目標,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學習,學生逐步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簡稱“三會”)。至于課程實施的教學建議,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五點:第一,制訂指向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第二,整體把握教學內容;第三,選擇能引發學生思考的教學方式;第四,進一步加強綜合與實踐;第五,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融合。其中,第一點強調:教學目標要體現核心素養的主要表現,處理好核心素養與“四基”、“四能”的關系;第二點強調: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注重(教材)具體內容與核心素養之間的關聯,還要注重內容主線與核心素養發展之間的關聯。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必須有機地結合課程內容,選擇合理的方法與手段,通過有效的途徑實施教學方案,全方位培養和整體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最終達成數學教學(課程實施)的總目標。
針對當前教學現狀,我認為我們要還原教學的本色。所謂教學,就是教師按預設目標的教與學生憑已有經驗的學,也即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雙主”活動。眾所周知,前者為主導,后者為主體,不可主次不分——重教書而輕育人。因此,我們要從興趣與愛好、需要與動機、欲望與自覺、習慣與毅力、志向與恒心、教法與學法等六個方面反思教學,總結經驗教訓,改善教學現狀,提高教學效率。總而言之,我主張教學要返璞歸真,還原教學的本色。因而,我們必須重視并謹記葉圣陶先生的話:教是為了不教,教師的教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
近幾年,我任教三、四年級數學,每個學期都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效果優良。三年級數學上冊(華師大版教材)教學內容,包括混合運算、觀察物體、加與減、乘與除、周長、乘法、年月日和認識小數。在數學教學中,我避輕就重,避易就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使學生循環反復,螺旋上升。與此同時,我注意到學生出現如下幾個方面的狀況:由于一些學生對基本概念和知識要點不熟悉,而影響到學習觀察物體和年月日的相關內容;由于一些學生對乘法口訣不熟練,而影響到學習乘與除、乘法的運算;由于一些學生對運算順序與公式法則不掌握,而影響到學習混合運算、周長和小數的運算。尤其是應用題教學,有些學生未能弄清楚數量之間的關系,往往解決問題出現了許多錯誤。因此,我在教學中教其不知,解其所疑,教會思考,發展智力。尤其是解決問題時,我總是引導學生尋求多種途徑與方法,發散思維,一題多解,舉一反三,使學生融會貫通,觸類旁通。通過應用題教學,不僅讓學生知道了所以然,還讓學生知道了所以然而然。
上《吃西瓜》(華師大版教材)這節課時,我在教學中大膽嘗試,刪繁就簡,取主舍次,把課前集體備課中的一些問題,進行整合或者刪除。首先,整合大問題:大熊和小熊一共吃了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大熊比小熊多吃了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這個西瓜還剩下幾分之幾?其次,刪除小環節:課之始講一講豬八戒吃西瓜的故事;課之中比較整數與分數的加減法有什么不同;等等。這樣做,就可以節省時間,把重點講解透徹,把難點加以突破,既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也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這節課,通過探究和解決吃西瓜的幾個問題,最終使學生掌握分母不大于10的同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在應用題教學中,我始終堅持因“材”施教,因“題”而導,激活發散思維,開拓解題思路,啟發和引導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教學,使學生思維活躍,解題方法靈活,教學效果頗佳。總之,在三年級數學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同時側重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提高教學效果,我采取精練多練的措施,并通過有效的途徑與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了鞏固教學成果,凡是單元測試成績不及格的學生,我都要進行補差輔導或加強訓練,最終達到了全面提高教學實效之目的。
最后,筆者引用的幾句教育名言,集中反映了教育本義的實至名歸的核心內容。第一句:教育即生長,生長就是目的,在生長之外別無目的(杜威);第二句: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西塞羅);第三句:忘記了課堂上所學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愛因斯坦)。依我個人之愚見,真正的教育就是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兩種能力:一是快樂學習的能力,二是自主學習的能力。換言之,這就體現了教育目標——不僅要讓學生愉快(喜歡)學習,對所學的知識充滿興趣,還要讓學生學會(善于)學習,能把所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由此可見,我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讓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