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麗
審美判斷指對美術作品和現實中的審美對象進行感知、評價、判斷與表達。審美判斷是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主要內容。《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版)》要求:“感受自然美,了解美術作品的題材、主題、形式、風格與流派,知道重要的美術家和美術作品,以及美術與生活、歷史、文化的關系,初步形成審美判斷能力。”“遵循學生的成長規律、審美規律和美術學習規律,有效利用各種美術課程資源,向學生提供感悟美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體驗、分析、比較、聯想、鑒別、判斷等方法,積極開展探究、討論和交流,鼓勵他們充分發表感受與認識,努力提高他們的審美品位和審美判斷能力。”那么,初中美術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呢?
一、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
對于初中美術課堂的建設,我們應該讓學生們擁有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并以學生為主體,在學生們的身后將其引導到美術課堂中去。由于學生眼中的世界與教師眼中的美術世界并不完全吻合,隨著以后年齡的增長才能發現每張畫面深入的內涵,教師要在學生學習中培養并提高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也讓學生們在學習中也可以陶冶情操,體會到美術欣賞中與以往不一樣的教學氛圍,讓他們領悟作品的內涵,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目的,也讓學生慢慢的在美術學習中提高審美判斷能力。例如:例如,在教學《藏書票》一課時,可以嘗試著讓學生們自己動手去做,做完之后讓學生之間相互點評分析結合書本中的按例,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從中操作,感悟藝術,也可以通過自己的理解去創作,用自己的審美價值去看待藝術,通過與其他學生的相互交流,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
二、明確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
美術教師只有明確了美術課的教學目標,才能更加清楚每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同時使學生知道自己應該在課程里學到什么知識,培養學生對美術作品的審美判斷能力。美術教學的目的是以課程目標為中心,通過學生的學習,使其在累積美術知識的同時提高審美意識與能力;根據學生的特點揚長補短,逐漸使學生形成適合自己個性的學習習慣和方法。學習美術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應熟悉各種學習方法,能夠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準確地判斷出最適合學生的方式,處理好學生在溝通、交流中的問題。學生要在美術學習中通過方法、知識、能力以及取向、情懷、價值等多方面因素的整合,切實提高審美判斷能力。學生在確立個人的學習目標后,通過大量觀摩、鑒賞古今中外的名家著作,與作者形成心靈溝通,這有助于學生理解畫家和畫作的深刻含義,提高審美判斷能力。
三、了解審美心理,提高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
初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判斷能力,教師的講授不能像對小學生那樣一味地進行思想的灌輸,將“美”概念化,刻板地指明什么東西好看,中學生正處在青春叛逆期,教師越是強調什么東西好看,什么事物美,學生會越是不屑一顧,甚至還會產生抵觸情緒。因此,我們要對學生的審美心理特點有所了解,從而優化初中美術教學的效果。初中生的審美對象涉及自然、社會、藝術等多個領域,他們已經能對抽象的形象背后隱藏的深層次的思想感情有所體驗,如顏色的冷暖,線條的剛柔等。同時,初中生除了能夠感知事物外在的美,還能夠感受到內在的美。比如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留白,西方繪畫中的黃金分割比例所體現出來的協調、精致等。作為全面發展教育的美育,在初中學階段的任務,是培養他們感受美、欣賞美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其鑒賞美和分辨美丑的能力,初步形成正確、健康的審美判斷能力。
四、觀察藝術作品,提高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
在藝術審美過程中,發現美是審美判斷素養的前提,所以視覺作為審美判斷的第一主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優秀的藝術作品可以讓學生直觀的感受到它的價值所在。在平時的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多多對周圍的事物或者一些藝術作品進行細致觀察,并敢于做出自己的評價。正如我們的生活就是由衣、食、住、行組成,服裝是我們離不開的基礎物品。例如,《學習服裝的色彩搭配》這一內容,教師可以用幻燈片的形式來展示服裝的歷史演變及藝術特點,例如威嚴、莊重的秦代服飾,凝重的漢代士兵鎧甲,質樸、保守的宋代服飾以及敦厚、繁麗的明朝服飾等等,讓學生直觀的感受服裝給生活帶來的精彩,體驗民族服飾的個性美,從第一主觀印象去判斷不同時代服裝的特色,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去用眼睛去發現美,培養自身敏銳的感官能力,從最基礎的過程去提升審美判斷能力。
五、多元評價方式,提高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
在平時的美術課堂教學中,我們應注重評價方式的多元化,不僅要有教師的評價,還要有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等多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從而促進學生對自我的認識,以及個性表現和創造思維的發展,不斷提高審美能力,有效實施審美教育。例如,教學《宣傳品的設計》后布置學生創作具體作品,進行作品展評時,可首先要求學生進行自評:創作的動機、成功之處、最美之處及不足之處。接著,小組間進行互相欣賞、交流心得,從色彩搭配、造型設計、圖文配合等方面對他人的作品提出自己的審美觀點,在此基礎上合理改進設計圖案。最后,教師再進行點評、歸納和總結。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學生個體間的評價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評價時往往會產生“不同凡響”的言論,造成課堂氣氛的“過度活躍”,具體操作時,教者不應訓斥制止,束縛學生的思維,而應靈活管理,給以該適度寬容,從而使每一位同學保留一份獨特的評價感覺,使每一份創作都能在科學的評價之中展現一種獨特之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
總之,提高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是與新的時代息息相關的重大課題。利用美術課程的學習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把審美教育提到一定的高度,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的未來文化藝術素質的提高,也是我們每位美術教師應該負起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