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梅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努力引導學生用數學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使學生有一雙能用數學視覺觀察世界的眼睛,同時又有一個能用數學思維思考的頭腦。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怎樣才能用心“點亮”常態課堂,讓數學學習得以真正發生,相信是我們每一位小學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
一、 培養數學情感的重要性
一位數學教師如果只是單純傳授知識而去上課,從不關心、愛護和研究自己的學生,即使他們的課講得再好、教學水平再高,教學效果也是難以預測的。首先要從教材出發,正所謂,數學來自于生活,到生活中去,那么學生的積極性就有了點燃的火種。其次,教師要加強自身的情感修養。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自身的數學情感深深地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因而教師自身的數學情感的加強與提高是必要的。把自己的真實的情感,融化在教育教學中,自然而然地感染給學生,這樣才能使學生受到無形的激勵。
二、 尊重個性差異, 聆聽課堂上不同的聲音
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尊重差異,尊重每一位兒童的獨特性與多樣性,老師經常以“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還可以怎么想?”等啟發性話語與學生對話,并注意延遲判斷學生的反饋。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會回報我們許多的“驚喜”,真正的了解學生思維過程,還會得出不同的解題方法。數學知識一定是學生能想清楚,不是老師講清楚!
案例:鼓勵“后進生”的解答方法。教學“用除法解決問題”時,練習:“有兩包糖,一包10塊,另一包11塊。平均分給三個人,每人吃幾塊?”,讓學生練習并解答算法:(10+11)÷3=7,這跟老師在課前預設的一樣,方法簡潔、準確。可是有一個班上“后進生”卻用一下方法解答:10÷3=3……1;11+1=12;12÷3=4;3+4=7。看著算式也就明白了他的想法:先把第一包糖平均分成3份,每人分3塊,還剩下1塊;再把剩下的這塊糖和第二包合起來,一共12塊;然后,第二次平均分,每人分4塊;最后,把兩次平均分的結果加起來,就是7塊。于是就鼓勵這個孩子說說自己的想法:“在家里分東西,從來都是這么分的,一包沒吃完,不能打開第二包。”聽完這些話。我對他也大加表揚:他善于把生活經驗上升到數學學習上來;他對于“余數”的認識是正確的,甚至“高人一籌”;敢于表達自己“不太簡潔”的真實想法,真是勇氣可嘉!
三、堅持“兒童立場”,從學生思維出發
學數學是一個思維整理的過程,從學生現有的知識出發,引導學生掌握新的數學知識,需要老師深厚的數學功底,首先老師本身要會、要懂數學背后知識本質。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往往是帶著自己的經驗進入學習的,而教科書編排的內容都是“以舊引新”,為此,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學會站在兒童的角度,從兒童的視角思考問題,才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思考。
案例:例如教學“認識余數”時,教師創設了“把10塊糖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的生活情境。教師想的是“每人分4塊,還剩下2塊糖,無法再平均分給每個人了,就會剩下來,余數由此產生。”但是,出乎老師預料的是,實際教學中學生卻認為所有的糖都能分下去,根本就剩不下來。學生是怎么分的呢?“剩下的2塊糖,可以“咬”,可以用小刀“切”分。”……哪來的“余數”呀?最后老師只好尷尬地“霸王硬上弓”:“這兩塊糖不能再分了,就得剩下來。”……之所以出現上述“尷尬 ”的場面,源于教師對兒童的經驗缺乏了解和研究,沒有站在兒童的視角思考問題。后來改進教學設計,創設了“用10根同樣長的小棒,獨立地搭大小一樣的正方形,能搭幾個?”學生發現“搭了2個正方形之后,還剩下2根小棒。”而這剩下的兩根小棒就是“余數”。調整后的教學師生互動變得更加和諧,同時也再次提醒老師們:一旦教學中出現“尷尬”場面時,千萬不要一味地責怪學生,而應該反思“是不是我們自己的教學設計本身有問題?”
四、整合所有教材,弄清數學背后的知識本質
忽視教學內容之間的“廣泛的聯系”,也是當前學科教學中至為要害的一個問題。新教材板塊多知識點零碎,每冊教材安排的單元多,涉及面廣,有的容量大,但是也有個別單元只有兩三個課時,學生剛剛學了一些知識,還沒深入進去,又要繼續學習下一個單元知識。學生對知識模糊,主要原因中有一點:教師對本身對知識不理解!教師們要對教材進行專業的研究,教材不是孩子的全世界,全世界是孩子的教材!打通教材的關聯,讓孩子更喜歡數學,愛上數學!
案例:例如教學《倍數和因數》時,我會在新教材中刪掉的內容給學生補上,例如:整除的概念、分解質因數(短除法)等。對用短除法求兩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沒有作全體要求,只要學生了解即可,然而,我覺得在教學中有必要對此進行學習,并多次練習加以鞏固。首先,學生在用列舉法找兩個數的公因數或公倍數時,容易遺漏,所寫的數也比較多,書寫麻煩。這對于學生找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不利。其次,教材中要求學生掌握的方法具有明顯的局限性,遇到大的數怎么辦?所以,我把對短除法的教學要求從了解提高到人人掌握。補充內容選自老教材,學生掌握了短除法,找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正確率明顯提高——很欣慰我的補充是正確的,也沒發現給學生增加什么負擔,學生完全可以接受。數學知識深度學習,讓學生在教學中自覺發展。
深度學習是在教師引領下的主動學習,它以內在學習需要為動力,以理解性學習為基礎,能夠將知識與已有的知識經驗建立聯系,并能夠將知識遷移應用到新的情境之中。案例:教學“簡單的周期”時,出示圖片:(幾種花盆的擺放)先按照圖片找規律,教師引導學生讀一讀、看一看、想一想,從左往右有序觀察盆的排列規律,再引導學生用“藍黃紅、藍黃紅…”或者“ABC ABC…”等多種表示方法的轉化和融合,促進學生形成“依次不斷重復出現”的本質認識。
教師必須做到學有專長、術有專攻,必須精通學科專業知識,有較豐富的知識儲備。才能透徹地理解教材,靈活地處理教材,準確地使用教材。才能有效地把學生的“要我學”為“我要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