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海燕
所謂“課堂教學”,是指課堂上由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魯子問等,2006)。課堂教學何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具體的進步和發展”(同上)。概言之,有效課堂教學是指教師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使用恰當的教學策略以盡量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盡可能大的教學效果。
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可從五個“有效”入手:
1、教學設計的“有效性”決定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設計教學時,教師應完善教學中各環節,教學內容要疏密相間,節奏要緩急交錯。有效的英語課堂教學導入,要具備“三要”:一要有針對性和目的性;二要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三要有創新性和趣味性。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另一個關鍵是合理地安排課堂教學中時間的使用率,有效地處理好課堂教學節奏。
2、充分預知學生的認知水平,精心設計“有效”教學任務。《新英語課程標準》強調和倡導任務型教學途徑。教師應根據課程的總體目標和教學內容創造性地設計任務,促使學生通過思考、討論、交流等多種形式,達到學習和運用語言的目的。在設計任務時,教師應盡量使任務貼近生活,讓學生有感而發、有話可講,讓其有機會運用語言交際。
3、積極創設示范空間,“有效”獲得學生輸出。有效的輸入才能有有效的輸出。輸入需要教師施以合適的教學策略,運用恰當的教學媒體,清晰緩慢地為學生積極創設輕松的示范和引領空間,同時也給學生足夠的內化時間,最終達到預設的理想的高效課堂。
4、主動尋求生生互動的契機,創設“有效”的交際情景。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尋求生生互動的切入點,讓教學環境生活化、情景化,讓學生切實感受在生活中使用語言的快樂。教師可將對話內容稍作改動調整,使主題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這能切實提高課堂效率。
5、給課堂留余地,讓學生“有效”感知英語。教師在課堂上,各教學環節都應適當的“留余地”,讓學生有自我體驗的過程和感受英語的機會,讓學生參與課堂,體驗英語,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才能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教師必須考慮這些影響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各個因素,并在教學中要學會反思,把學生如何學放在首要位置。成功的課堂是讓學生去經歷、去探索、去發現,去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創造的歡樂。在課堂上,學生在語言知識、情感體驗、拓展視野等方面都有所獲得,這才叫做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