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瑋 吳世景 閆薇 劉暢 姜亞琦


摘要:雜糧產業的發展對于農業資源的合理利用、食物種類的持續增加及農民收益的穩步提高具有重要意義。文章選取高粱作物作為雜糧產業的研究對象,運用定性與定量結合的方法對河北省高粱產業發展現狀進行分析,明確了當前高粱發展面臨的挑戰,并就此對河北省高粱產業未來的優質發展路徑提出綜合性建議。建議加大對高粱育種科研投入、科學引導產業規模化發展與高粱多用途開發的對策建議,以促進河北省雜糧產業的優質發展,同時助力我國鄉村振興。
關鍵詞:高粱產業;優質發展;發展路徑
高粱作為全球的第五大禾谷類作物,被廣泛種植。在中國,高粱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對于旱坡地單產與糧食總產量的提高都發揮過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高粱對糧食產量的穩定仍有重要意義。河北省高粱產業的發展不可忽視,20世紀80~90年代,河北省高粱種植面積與總產量均位于全國前5名,而當下隨著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與農民經濟意識的增強,種植高產作物已是大勢所趨,與水稻、玉米等作物相比,高粱等小農作物單產的提高并不顯著且收益較低。同時,由于進口高粱帶來的強大競爭力,種植高粱對于許多農民來說并非最優選擇,導致近些年高粱種植面積萎縮。
高粱產業涉及高粱生產、運輸、銷售等全產業鏈。國外關于高粱產業的文獻報道較少,國內也同樣對其缺少分析,但當下國內高粱生產研究正在不斷走向深入,各省的高粱研究人員已經針對其省內高粱生產的現狀對存在的問題和對策進行研究。河北省高粱生產的研究也有所增加,而對高粱產業現狀與前景分析的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本文將從河北省高粱種植面積和產量、不同地級市高粱發展模式及高粱產業發展潛能等方面進行分析,并明確當前河北省高粱產業發展面臨的挑戰,進而提出河北省高粱產業優質發展的路徑。
一、河北省高粱產業發展現狀
(一)整體種植面積及產量情況
河北省高粱的主要品種較為豐富,紅纓子、興湘粱2號及河北省農林科學院谷子研究所培育出的新型高粱品種:冀釀1號、冀釀2號與紅茅粱6號。冀釀1號和冀釀2號都為抗蚜粳高粱雜交種,紅茅粱6號為糯高粱常規種,均可運用于白酒釀造。但不可忽視的一點,雖然河北省的品種研發在持續進行,但同山西等雜糧大省相比,河北省研發成效仍待提高。
2014~2018年河北省高粱種植面積在0.20萬~1.28萬hm2,總產量在0.71萬~4.32萬t,其種植面積與產量都在2016年達到最低值,而后有所回升,2018年的0.98萬hm2相比于2016年增長了近5倍(如圖1),這與河北省各市縣的新品種高粱推廣及南方部分酒廠需求增加密切相關,且國內的白酒與食醋產業正在不斷轉型升級,市場對于能夠進行優質釀造的原糧需求不斷增加,因此,高粱種植優勢在不斷凸顯,河北省高粱種植面積與產量有望在接下來的幾年中實現穩中有升。
(二)不同地級市高粱發展
高粱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種模式,對當地農戶的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其中滄州和衡水的種植模式在河北省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根據統計數據分析,滄州高粱種植面積在2014~2016年變化明顯,由于滄州黃驊靠近天津港口,受美國進口高粱影響較大,導致滄州高粱種植面積大幅度減少,同時總產量減少。而近年來,滄州市以滄縣建豐農機為首的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雜糧種植,其中高粱以其抗旱耐澇、易于管理且售價較高的特性被廣泛種植,2019年合作社種植高粱達80hm2。“冀釀2號”是合作社的主要種植品種,所產高粱不需經過晾曬,可直接銷往貴州等地酒廠,因其產出高、質量優,且價格適中,深受市場歡迎,為廣大村民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除上述合作社生產模式外,“科研+企業+基地+農戶”的模式也得到大力支持與推廣,衡水的高粱產業得以迅速發展。國家谷子高粱產業技術體系積極扶持河北阜城阜星科技現代農業園區發展高粱產業,通過“科研+企業+基地+農戶”模式,2019年阜城的高粱從零散種植發展到5000hm2以上。以崔廟鎮為中心,按照“六位一體,八統一分”的經營模式,帶動當地抗蚜糯高粱綠色生產基地發展,2019年高粱的產值達到14000元/hm2,純收入在9500元以上,帶動農戶增收,為鄉村振興作出突出貢獻。
通過以上分析發現,河北省部分地區已經實現了當地高粱產業化發展。但仍需注意,此類產業化發展模式并不廣泛,需要進一步采取措施來完善并加以推廣。
(三)高粱產業發展潛能
河北省的高粱產業在政策指引下,市場與用途等多方面都有較大的潛能,具有充分的發展空間。
在政策方面,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指出,在本階段,我國農業將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保持糧食播種面積穩定作為主要目標任務,持續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強調實現農民收入增加與有效供給保障,使脫貧攻堅成果得到持續鞏固。然而,當前中國面臨著大宗種植作物在現有生產規模與生產方式下經濟效益普遍較低的困境,包括高粱在內的雜糧產業發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此種缺陷,尤其在遇到惡劣的天氣或環境時,高粱比小麥、玉米等作物產量更為穩定,為糧食供應提供新的選擇途徑。
河北省高粱現主要以原糧加工為主,然后將其供應到南方酒廠,隨著人們的消費水平不斷提高,高粱的消費由以釀造為主要用途向青貯飼料與籽粒飼料用途、能源用途、食用、帚用及造紙業等多用途漸漸發展。
首先,由于鄉村振興戰略和健康中國戰略的深入推進,人們對畜禽產品的需求增加。我國天然草地面積雖大,但優質草地比例不高,牲畜承載力不足的問題日益突出。此時,飼用高粱的出現和推廣可以緩解這一巨大壓力。河北省作為畜牧養殖的大省且適合高粱種植的地區廣泛,若大力種植飼用高粱,將為河北省畜牧業提供更優質的飼料,對整個社會和生態環境起到積極作用。
此外,河北省對于甜高粱品種的種植將為生物質能源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在相同的播種面積下,河北省甜高粱的生物質產量遠高于玉米,是玉米的 2~3倍,若大力開發甜高粱種植產業,將會節約大量耕地來為生物質能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持,從而破解河北省生物質能產業發展的瓶頸。在這方面,有些省和地區已經做出了優秀示范。甘肅、遼寧、山東等地區創建了大規模的甜高粱種植基地,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甘肅省武威地區為例,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與幫助下,加強了技術支持、推廣了訂單農業,全市于2013年便促進了3580hm2的甜高粱種植。當年,全市累計種植面積超過6667hm2,平均生物產量超過90t/hm2,且種植甜高粱的農民每公頃純收入可達玉米的兩倍。由此可見,種植和推廣甜高粱,不僅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同時能夠為生物質能源產業發展提供機遇。
二、高粱發展面臨的挑戰
高品質高粱育種的科研與生產水平落后、缺乏產業發展方面的積極引導及高粱用途單一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制約了高粱產業優質發展,限制了高粱生產者經濟收入的進一步增加。
(一)高品質高粱育種的科研與生產水平滯后
河北省高粱育種的研究相對落后,育種事業規模一般較小,品種培育不足限制了產業發展。河北省高粱在遺傳轉化、基因編輯育種等基礎研究方面與其他省市地區有較大差異,原始創新動力不足,限制了突破性品種的培育。尤其當下,河北省高粱面臨著品質與適口性、抗倒伏、抗鹽堿與抗危害性品種的難題。
就甜高粱培育發展而言,國家高粱改良中心河北分中心近些年選育出了能飼1號、能飼2號與冀甜3號高粱新品種3個,編寫的《鹽堿地能源高粱生產技術規程》得到了地方認可。這些研究結果表明,河北省在鹽堿土地的高粱品種與生產技術的培育上取得了一定進展。但是,相對山西省的晉雜甜高粱等品種,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河北省培育出的新品種高粱綜合糖量低等問題還有待進一步解決。因此,要發展高粱的育種業,必須在科學研究和生產的基礎上進行。
(二)缺乏產業發展方面的積極引導
高粱屬于雜糧作物,對于地區的經濟影響較小,因此,政府對于高粱種植任務的考核并不十分重視。但近些年,隨著人們膳食結構的調整,人們對于雜糧農作物的需求不斷增加,且現在釀造業依舊處于轉型發展時期,市場對于高粱等雜糧的需求也在加大。政府部門雖對高粱等雜糧的種植與生產更重視,但由于經濟政策相對滯后,各地對雜糧等農作物的投入在實際實施過程中缺乏精細化管理,并未達到預期效果。現今,農戶自行種植的地區未實現集約化、機械化及科學化的系統種植方式,造成了高粱種植的組織程度較低、產量低與效益差等問題。
(三)高粱用途單一
當前,河北省對于高粱的用途主要限于釀造業方面,而在其他如能源、飼料與食品加工等方面的產業較為稀少,且由于相應技術能力較弱,也僅能夠進行部分粗加工。如針對食品加工,加工后期的產品往往會因資金原因造成宣傳力度不足,最終使其產品在市場的占有率低,這往往會直接影響農民對高粱的種植積極性,這也是當前高粱種植面積不廣的原因之一。同時,高粱種植戶因為銷路單一,越來越多的高粱種植戶選擇放棄高粱種植,而投向其他產能較高、效益較好的大宗作物種植中,更有部分農民選擇離開農村進入城市打工,導致土地被荒廢,這也造成了高粱產量大量縮減。因此,高粱的多用途開發問題亟待解決。
三、河北省高粱產業優質發展路徑分析
根據河北省雜糧現有的資源條件、生產力發展水平及當前河北省農業推出的系列相關政策,提出加大對高粱育種的科研投入、科學引導產業規模化發展與高粱多用途開發的對策建議,進行可行性路徑分析,逐步實現河北省高粱的優質可持續發展。
(一)加大對育種的科研投入
在育種方面,要建立現代育種體系,實行多樣化育種。可以借鑒大宗作物育種經驗,探索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在選擇品種時,可參考全國不同高粱栽培示范區的氣候、水、肥、熱條件,加強區域間的橫向聯合和技術引進,在高粱育種的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點突破,如重離子輻照誘變技術。同時,注重跨區域人才交流,實現“走出去”與“請進來”的有效結合,加快關鍵技術突破進度。
河北省高粱發酵、提取和利用技術基礎也相對薄弱,因此不能作為科研機構或個體企業的獨立開發項目。要實現統一規劃,多部門聯動發展,提前制定相關行業和產品的技術標準和市場準入標準,促進科研成果盡快轉化,形成以經濟利益驅動的健康有序發展模式。
(二)科學引導產業規模化發展
對于產業規模化,建議通過集約開發、管理、經營的模式,將土地集中起來,進行科學規劃、種植與管理,建設當地的高粱規模化種植基地。在此過程中要注意做好溝通工作,進行統籌規劃。尤其針對有龍頭企業的地區,更要做好相關規劃,通過經濟效益與政策扶持的配合來調動企業與農戶的積極性。采用“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加快土地流轉速度、集約經營管理,通過訂單生產與合同收購等方式將高粱的種植收獲、加工與后續銷售有效銜接,降低整體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在發展過程中,將技術人員進行合理分配,實現專人負責專區,同時,加強在水、肥、收獲前等處理環節中對農村基層站的教育、培訓與技術支持,將生產技術知識傳授給當地農民。此外,要與科學研究院所做好相應對接,積極開展不同品種高粱的機械化播種與收割。同時,與生產企業對接能夠確保農戶的高粱收購,達到雙贏的效果。
(三)高粱的多用途開發
針對高粱的多用途開發,首先,積極提升兩個傳統的高粱產業——陳醋釀造業和白酒釀造業;其次,加快培育并建設三個新型產業的步伐——能源業、飼料業與保健食品業;最后,迎合現代發展趨勢進行再創新,如充分利用高粱觀賞性強、高粱文化與白酒文化悠久的特點,打造秋季高粱觀賞節,做強文化旅游推動高粱產業,實現三產融合發展。可以學習內蒙古巴林左旗當地的做法,大力發展高粱休閑體驗特色產業。同時,進一步加強食用高粱產后加工業,開發多樣化特色高粱食品。此外,山西汾陽與四川瀘州建立白酒文化博物館的特色模式也值得借鑒,通過此種模式能夠為當地高粱產業的發展創造機會。
參考文獻:
[1]陳悅,石玉學,曹嘉穎,王艷秋.中國高粱生產回顧、現狀及展望[J].國外農學-雜糧作物,1998(01):24-29.
[2]劉猛,劉斐,趙宇,夏雪巖,李順國.河北省雜糧生產現狀及生產布局展望[J].農學學報,2021,11(03):93-100.
[3]楊豐力.高寒地區燃料乙醇原料甜高粱高產高糖栽培技術研究[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0(01):110-112.
[4]張富強,李凡.河北省發展甜高粱種養加工產業的資源潛力與發展策略[J].時代經貿,2019(20):78-79.
[5]郝豐園.小作物釀出大產業——高粱崗位體系專家張福耀訪談錄[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0(17):28-31.
[6]王偉仁.山西省高粱生產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太原:山西農業大學,2017.
[7]焦少杰.中國釀造高粱遺傳改良與加工利用黑龍江省年高粱育種工作回顧與未來研究方向[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基金項目:2020年河北省河北農業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雜糧消費行為及影響因素——基于河北省的調查”(編號:s20211008608);河北省特色農產品優勢產業發展研究“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HB18GL050);河北省二期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雜糧雜豆產業經濟研究(HBCT2018070301)。
(作者單位:郭佳瑋、吳世景、閆薇、劉暢,河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姜亞琦,河北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