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超
摘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一環就是文化建設。以習近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發揚馬克思主義精神,繼承了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以馬列主義為指導著書立言宣揚文化建設思想,基于人民大眾與科學,文化建設適應民族需要,秉承著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原則,黨員在文化建設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同時在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上進一步發展,在建設方向上文化建設由服務民主革命轉向社會建設,在建設內容上以五四精神為基調夯實文化建設,文化自信豐富發展,在建設方法上文化建設媒介依托現代網絡,推進輿論宣傳,使得新時代的國家文化軟實力得以提升,更好地樹立文化自信,也推動馬克思主義文化建設思想邁向新的階段。
關鍵詞:習近平;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繼承發展
中圖分類號:D9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4.002
“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文化建設思想一定是有靈魂的思想。毛澤東思想作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其中的文化建設思想對新時代建設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繼承發展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學以致用,有助于推動社會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譜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篇章。
1習近平對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的繼承
習近平對于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的繼承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1以馬列主義為指導著書立言宣揚文化建設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理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世界歷史上的一筆寶貴的歷史遺產,對于國家制度的建設影響與作用自然不言而喻。而中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對馬列主義的學習和重視程度自然更加需要擺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中國共產黨就是受到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在列寧主義的指導下,不斷吸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同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第一次會議開幕式上強調,指導我們黨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自建黨建國至今,馬克思列寧主義一直指引著一代又一代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一代又一代的國家建設者不斷邁向一個又一個新的時期。
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正是在馬列主義的指導下,在深入的發掘并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構成并不斷完善的。“中國共產黨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的靈魂。”習近平作為新一代黨中央的領導核心,依然堅定不移的將馬克思主義思想作為我們黨的指導思想,號召全黨積極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并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立足點,發展出了新時代的文化建設思想。
在以馬列主義為指導的情況下,毛澤東與習近平都以著書立言的形式將文化建設思想保留下來,并成為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170余年前,《共產黨宣言》的誕生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而《毛澤東選集》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也是我們黨和國家一百年歷史中的寶貴結晶,亦是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的共同財富。著書立說的形式進行的文化建設,不僅可以完整保留中國共產黨和國家各個歷史階段的智慧與經驗,同樣的更加直觀的使人民群眾看到黨和國家文化建設思想的內容,內涵與意義,從而使文化建設思想深入人心,融入民族,深入群眾。
1.2基于人民大眾與科學,文化建設適應民族需要
“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指明了什么是新民主主義文化,應該怎樣建設新民主主義文化,那就是要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而這些文化建設思想被我們堅定繼承,適應民族需要,講求科學,深入群眾,依然是當今文化建設思想的重要精神。
首先,文化建設要具有民族性。將社會主義文化與新民主主義文化相融合,同時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吸收,將我們國家的文化發展為我們獨有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這就是新文化。毛澤東著重強調了必須將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與民族的特點相結合,只有經過了一定民族形式的文化建設,才會有用處。習近平同樣強調新時代的文化文藝工作者必須要有崇高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要將文化建設與國家前途、民族命運僅僅結合起來,同時,“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傳統文化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時代特征,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文化,所以在積淀著優秀文化的同時也會產生糟粕。在新時代進行文化建設,就要有“揚棄”的繼承,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將傳統文化進行創造的繼承與發展并與現代文化相融合,從而推動文化建設進一步發展而不失民族的特性。
其次,文化建設要具有科學性。“它是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主張客觀真理,主張理論和實踐一致的。”注重科學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支撐點,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性是需要繼承并學以致用的,所以,我們必須尊重歷史,不能割斷歷史。現代社會的文化建設依然以科學性為重點。現代的社會是科學的社會,現今的時代是科技大爆炸的時代,一切講求科學,理論聯系實踐,才能推動國家的發展,民族的復興。正如文化建設中的重要部分——國家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把握好馬克思主義的資源,深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把中國實踐總結好。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要具有批判性,這也正是馬克思主義最難能可貴的精神品質。
最后,文化建設要具有人民性。文化是人民民主的文化,是大眾的文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深刻認識到文化建設必須要深入大眾,為了實現這樣的目的,文字需針對群眾加以改革,言語也要接近群眾。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他指出:“我們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文化工作者必須有為人民服務的高度的熱忱,必須聯系群眾,而不要脫離群眾。”社會主義的文藝本質上就是人民的文藝,習近平依據我們黨的歷史經驗,繼承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并提出了“人民需要文藝”“文藝需要人民”“文藝要熱愛人民”的文化建設思想。
1.3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員在文化建設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堅持中國共產黨這一堅強領導核心,是我們一次次迎接挑戰,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根本保證。文化建設一定是人民大眾文化的建設,毛澤東曾指出:“真正人民大眾的東西,現在一定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只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文化建設才可以進行下去,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不會有現今文化建設成果的誕生。同時,在文化建設中黨員一定要發揮先鋒模范作用,為民眾引導方向,作為文化建設的典范,身體力行,才能動員人民大眾,動員社會力量進行文化建設。
“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文化建設必須要毫不動搖的堅持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習近平繼承了毛澤東的文化建設思想,要不斷加強黨對文化建設思想的全面領導,旗幟鮮明的堅持黨管文化建設,黨管意識形態。隨著中國共產黨員的增多,中國共產黨的規模日益龐大,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更加突顯出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黨員,首先要積極學習思想文化知識,起到帶頭作用。同時,黨員一定要深入群眾,影響身邊的人民大眾。極為重要的是,黨員也要作為橋梁,聯系黨與群眾起到溝通作用。黨員作為中國共產黨的組成部分,堅定不移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身作則,中國的文化建設事業才得以蓬勃發展。
2習近平對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的發展
習近平對毛澤東文化建設思想的發展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2.1建設方向:文化建設由服務民主革命轉向社會建設
在毛澤東領導的民主革命時期,文化建設具有很強的政治傾向性,文化建設多服務于民主革命。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中央蘇區成立,毛澤東當任主席,同時在文化建設方面進行了工農蘇維埃文化建設活動,并以共產主義教育為核心從而形成了蘇區文化,其總方針中提到了文化教育為革命戰爭與階級斗爭服務。抗日戰爭時期形成了抗日文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其中就包括了文化上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戰成為當時文化界的主題。隨后延安文化逐漸這一先進的文化形態逐漸展露頭肩,并在延安整風運動后得以完善形成。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領導集體,將文藝工作與政治活動相互結合,兼具藝術性與政治性,更是將政治性置于首位。
隨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社會主義文化逐漸成為文化主流。而進入平穩發展時期的中國,文化建設也進一步發展。相較于著重服務于政治與民主革命,新時代的文化建設更多的是追求社會的發展與建設,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及“四個自信”的深刻闡釋與文化自信的重要地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文化建設思想的涵蓋面越來越廣,內涵也不斷地充實豐富。從政治性轉向社會建設的方方面面,是時代的進步,是社會的發展,也彰顯著文化建設思想早已從新民主主義文化過渡到了社會主義文化階段,收獲越來越多的現代文化成果。
2.2建設內容:以五四精神為基調夯實文化建設,文化自信豐富發展
作為中國資產階級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一種表現形式,五四運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發揮了舉世矚目的作用。推動了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學生群眾和民族資產階級陣營壯大,這一文化革新運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具有開拓性的地位。與工農群眾聯合也使得中國革命的道路更加寬闊,最終迎來了新的中國。毛澤東總結了五四運動的規律,并指出了青年運動的方向,為文化運動指明了道路。
新時代的五四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青年作為當時運動的主角,在新時代文化建設中他們依然是主角。“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主題,新時代中國青年運動的方向,新時代中國青年的使命,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同人民一道,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樹立遠大理想、要熱愛偉大祖國、要擔當時代責任、要勇于砥礪奮斗、要練就過硬本領、要錘煉品德修為。新時代的青年有著更為廣闊的社會前景和大有可為的時代機遇,辭去了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挑戰的同時,新時代青年要做好準備迎接新的挑戰,拜金主義、享樂之風、極端個人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思想正在侵蝕這新一代青年人,五四精神的豐富發展正為新時代青年人保駕護航,與時俱進的文化建設思想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介紹了中華民族,文中對于民族文化的自信溢于言表。泱泱大國,人口眾多,歷史悠長,中華民族刻苦耐勞,酷愛自由又富于革命傳統,是“一個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和優秀的歷史遺產的民族。”。新時代的中國繼往開來,文化自信的內涵豐富發展。建黨百年來,中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不僅是擁有廣闊土地,悠久歷史的國家,也是科技大國、經濟大國并走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路上,各個領域的蓬勃發展,各行各業的百花齊放,使得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有了更深刻的體會,有了更廣闊的視野以及更強烈的信心。
2.3建設方法:文化建設媒介依托現代網絡,推進輿論宣傳
“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隨著現代科技的飛速發展,文化建設的媒介種類變得越來越廣泛,手段也越來越繁復多樣。新民主主義時期的文化建設更多的依托在報紙、雜志、書籍等方式。新時代的文化建設媒介主要依托于網絡媒體的搭載。互聯網作為高效的信息交互平臺,“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但同時,由于其具有便捷、自由的特性,“雙刃劍”的屬性需要“對癥下藥”,良好的言論會帶來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會不斷推進文化建設的發展。但相反的是,自由的空間會給無底線的言論有可乘之機,這就會造成安全隱患,帶來不良的輿論導向。在現代網絡推進輿論宣傳的同時,加強網絡安全的治理,是文化建設需要面對的新的課題。就此形式,攻堅克難,新時代的文化建設仍會不斷發展。
包括網絡這一媒介,新興媒體對于文化建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則是文化建設面臨的又一緊迫課題。迎接挑戰抓住機遇,把握趨勢總結規律,推動縱深發展是時下提出的新的對策。相信只要冷靜分析,理智判斷,新時代中國的文化建設發展會越走越遠,越戰越強。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6]沈永福.努力學習踐行馬克思主義文化建設思想[J].紫光閣,2018,(05).
[7]龍應臺.文化是什么[N].中國青年報,2005-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