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小林 詹育紅



[摘 要]運用CiteSpace軟件對我國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的研究現狀、進展與熱點進行可視化分析。分析結果表明:我國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研究的發文量呈現波浪式的增長趨勢,研究者主要在研究機構內進行合作,研究成果較為集中,研究熱點主要為大學校長、群體特征、勝任特征等。我國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的研究趨勢是:開展校長管理行為和效果方面的實證研究;分類開展校長研究;關注女性校長領導特質研究;建設全國性大學校長背景特征數據庫。
[關鍵詞]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知識圖譜;CiteSpace軟件;發展趨勢
[中圖分類號]G648. 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22)03-0100-06
Current situation and trend of research on the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visual analysis based on Citespace
QI Xiao-lin,ZHAN Yu-hong
(Wuhan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Wuhan 430065,China)
Abstract:Using CiteSpace software,the paper makes a visual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status,progress and hotspot of the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university presid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of the research on the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university presidents shows a wave growth trend,researchers collaborate primarily within research institutions,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relatively concentrated,and the research hotspots mainly include university presidents,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competency characteristic and so on. The research trend of the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is to carry out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behavior and effect of presidentsmanagement;carry out research on university presidents by classification;focu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leadership characteristics of female university presidents;construct a national database of the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Key words:the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knowledge graph;CiteSpace software;development trend
隨著人口學在管理學中的應用,管理者背景特征與企業績效、投資行為等的關系引起了學者們的極大興趣,逐漸成為公司治理領域研究的重點問題之一[1]。Hanbrick和Mason提出高階梯隊理論,指出不同背景特征,如年齡、性別、學歷、教育背景、任職時間、工作經歷等,對企業行為及經營績效產生較大影響,由此引起學界對管理者背景特征的研究熱潮[2]。高階梯隊理論同樣也被應用于高等教育機構的管理者—大學校長的研究。
一、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本研究使用陳超美博士開發的文獻可視化軟件CiteSpace(5. 8. R3),通過繪制國內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研究的知識圖譜,對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的研究者、研究機構、關鍵詞共現和關鍵詞聚類進行可視化分析。以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收錄的期刊文獻作為分析對象,檢索年限不限。以主題進行精確檢索,檢索詞為“校長”或“校長”和“特征”,不含“中學”“小學”和“中小學”,共檢索到443篇期刊文獻,從中選擇來源類別為“核心、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EI和CSCD”,共得到234篇期刊文獻,剔除大學介紹和案例、人物專訪和傳記、會議、書評等內容后,最終得到97篇樣本文獻,選擇Refworks格式對文獻進行導出。
二、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的研究現狀
(一)發文量時間變化趨勢
文獻搜索顯示,最早研究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的文章是1993年許曉東的《大學校長素質研究》,之后從1993年到2022年,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的相關研究在北大核心、CSSCI、EI和CSCD期刊上的發文量整體呈現波浪式增長,2015年、2016年和2021年均為研究最高峰(見圖1)。
圖1 ?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研究歷年發文量分析
(二)研究者和研究機構分析
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研究者及研究機構知識圖譜分別見圖2、圖3,其節點數表示研究者或研究機構的數量,連線數表示研究者或研究機構之間的合作數量。研究者圖譜總節點數為162,連線數為106,密度為0.0081;研究機構圖譜總節點數為128,連線數為55,密度為0.0068,可見機構之間合作不多,主要是機構內部的研究者進行合作。研究者較為分散:發文量最多的是王一濤,發文量為3篇;發文量為2篇的有詹宏毅、馮倬琳、郭俊、姜朝暉、耿有權、劉根正、方陽春、宣勇、李巧針、毛建青和谷麗。發文較多的研究機構主要有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浙江樹人大學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研究院、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等,發文數量都是3篇。發文量居前3位的期刊為《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復旦教育論壇》《高等教育研究》,發文量分別為7篇、6篇、5篇,發文量為4篇的期刊有《中國高教研究》《現代教育管理》《現代大學教育》《高教探索》和《比較教育研究》,發文量為3篇的期刊有《教育研究》《教育學術月刊》《黑龍江高教研究》。
圖2 ?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研究者知識圖譜
圖3 ?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研究機構知識圖譜
(三)研究主題分析
圖4為大學校長背景特征高頻詞共現知識圖譜,“大學校長”“群體特征”“領導者”等高頻詞的中心性超過0. 1,說明關鍵詞的連接非常緊密,是關鍵節點;詞頻在5以上的有“大學校長”“群體特征”“勝任特征”,這些均屬于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的熱點研究主題。
圖4 ?大學校長背景特征高頻詞共現知識圖譜
根據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突發性關鍵詞分析得到其關鍵詞圖譜(見圖5),發現突發性關鍵詞的突現性強度非常低,最高的“辦學理念”的突現性強度只有1. 95,“勝任特征”“民辦高校”和“領導者”的突現性強度都在1. 38~1. 52,說明研究熱度不高;但“勝任特征”出現時間相對較長,有8年的時間,其他三個關鍵詞均在3~4年。其中“領導者”是較新的研究熱點,從2018年開始,延續至今,說明大學校長作為領導者的角色引起了學界的關注。
圖5 ?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突發性關鍵詞(前4位)知識圖譜
(四)研究聚類分析
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可以顯示大學校長角色研究領域的研究前沿。使用LLR算法,生成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研究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見圖6),前7個聚類標簽分別是“大學校長”“校長”“大學治理”“校長遴選”“大學文化”“治校理念”和“主體性”。圖7展示了關鍵聚類的時間線知識圖譜,可以展示每一個聚類的發展變化過程。
圖 6 ?大學校長背景特征關鍵詞聚類知識圖譜
圖 7 ?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研究關鍵聚類的時間線知識圖譜
上述7個聚類可進一步分析歸納為大學校長群體特征、勝任特征和角色特征三類。
群體特征,由原聚類#0“大學校長”、#1“大學治理”、#2“校長”共同組成,包含79個關鍵詞,高頻詞包括“大學校長”“特征”“領導者”“美國”“民辦高校”。此類研究從大學校長素質研究開始,用問卷調查、扎根理論、履歷分析、實證研究、對比研究等方法,對校長的個體特征、任職特征、治校特征等各種特征進行分析研究。具體來看,1993年國內研究者開始研究大學校長素質、背景特征,后期逐步從研究型校長素質特征的應然研究發展為對某一類型高校校長的背景特征研究,學界逐漸認識到不同類型高校校長素質特征存在不同。2008年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研究開始使用實證研究方法,關注人口統計學背景、教育背景和學術背景,包括性別、年齡、政治面貌、學科、職稱、學歷、國外學習經歷等。2011年開始關注職業背景,并與企業高管背景特征進行比較。2012年開始比較全面地研究校長背景特征與大學績效的關系。高校校長群體特征的研究目的是發現中外同類型高校校長背景特征的差異、校長角色的演變,對選聘、培養國內高校校長進行思考和提出建議。此類主題的研究延續至今。
勝任特征,由原聚類#3“校長遴選”、#5“治校理念”共同組成,包含26個關鍵詞,高頻詞包括“勝任特征”“領導者”“女校長”等。2007年國內學者開始正式研究校長勝任力特征,包括領導力、影響力、創新力等,2012年開始聚焦校長專業化、職業化問題,以及構建各類型高校校長的勝任力模型,旨在對校長的選聘、培養提出更專業化的建議。此主題的研究也延續至今。
角色特征,為原聚類#4“大學文化”、#6“主體性”共同組成,包含25個關鍵詞,高頻詞為“個人特征”“角色”“認同”等,此類研究關注了大學校長角色定位與個人特征問題。目前此主題的研究還不是很多。
三、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的研究結論
通過分析1993—2022年中國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的研究文獻發現,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的關鍵問題包括個人特征、群體特征、角色特征、勝任特征、素質特征、人格特征、職業特征、權力特征等內容。其中個人特征、人格特征、素質特征屬于群體特征的一部分;職業特征、權力特征與校長這個職位有關,屬于勝任特征的一部分;角色特征與個人角色定位選擇有關,單獨列為一類。群體特征可以歸為校長這一類人本身具有的素質特征,勝任特征是擔任校長職位應具有的勝任力特征,角色特征則是校長基于個人的素質特征在職業角色選擇后顯現的特征。因此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研究可以劃分為群體特征、勝任特征和角色特征三大類。
(一)群體特征
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研究與管理者背景特征研究不同,極少研究團隊特征,主要研究的是個人背景特征。研究校長背景特征的文章大多不用“背景特征”,而用“群體特征”,研究對象絕大多數是各類公辦高校(含高職)校長,極少數是民辦高校校長。研究的維度包括人口統計學背景、教育背景(含學科專業、海外學習經歷)、學術背景和職業背景(含任職經歷、社會兼職、政治面貌、政治身份),更進一步的研究是群體特征與大學績效、排名、大學發展、國際化戰略、大學競爭力等的關系。研究范圍覆蓋各類型高校:公辦高校、民辦高校;本科高校、高職院校;一流大學、社區學院;英國大學、美國大學。研究方法主要使用實證研究方法和比較研究方法,目的是尋找大學校長群體特征中的共性,將中國大學與美國大學或世界一流大學的校長進行對比,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校長進行對比,從而發現我國大學校長或民辦高校校長在背景特征方面存在的不足,進而提出加強校長建設的對策。已有研究發現,在校長學術和職業背景以及女性校長方面,國內外、公辦和民辦高校存在較大的差異。
1. 大學校長學術和職業背景。中國學者主要對公辦重點高校校長背景特征展開研究,如“211工程”“ 985工程”及“雙一流建設”高校,也有少量面向師范類、高職、民辦高校校長的研究。白保中等從李清川的《中國知名大學大學校長訪談錄》中選擇排名前50的22位大學校長進行分析,重點研究了大學校長的個人信息(地域、學位、年齡)、專業背景與任職學校類型、專業背景、工作經歷以及獨特的經歷[3]。尚冠軍等和李巧針對“211工程”大學校長的研究發現,“211工程”大學校長的職業經歷比較單一[4],黨員身份的校長占絕大多數,理工類博士背景的校長居多,存在校緣關系等[5]。邴浩分析了大學校長教育背景與職業背景的變遷歷程,認為首批“985工程”高校的校長在博士學位比例、任教職學校數、職業經歷豐富程度、任職年齡及任期等方面,與2013年美國常青藤聯盟高校相比,已經沒有顯著差別,但在校友情結、海外學習比例、多校領導崗位任職、學科背景等方面還有較大差異[6]。白華對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校長進行研究后,發現校長的群體構成趨于“同質化”傾向,選拔范圍主要來自高等教育系統內部,以學術精英與高端人才為主,校長選任呈現出“土著”特征,職位的變遷路徑比較“唯一化”[7]。張海生等將“雙一流”大學校長與中國近代大學以及世界一流大學的校長進行對比,發現“雙一流”大學校長在任職年齡、任職周期、性別結構、學緣關系、學歷結構、學科歸屬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劣勢[8]。除了對公辦重點高校校長背景特征進行研究之外,有少量學者還關注了不同區域高校校長的背景特征。王濤濤研究了廣東省80所高等職業院校校長[9];張銳等關注研究了海南省本科高校和高職院校的校長[10];全守杰等研究了江蘇11所重點院校、11所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非重點院校和22所無博士學位授予權的本科院校(不含民辦)的大學校長[11]。也有學者研究了師范大學[12]和公辦普通本科高校校長[13]。關于民辦高校校長群體特征的研究不多,真正研究民辦高校校長背景特征的是邱昆樹,他基于民辦高校校長背景特征、選聘途徑的研究,對完善內部治理結構、建立校長準入和聘用標準、培養教育家型的校長、辦行業特色型高校等給出了政策建議[14]。有些研究者是在研究其他主題時涉及了校長的背景特征。比如:在研究民辦高校校長辦學思想和自主權涉及任期,王彥才發現民國時期私立大學校長有較長的任期,相應地大學校長也有較大的辦學自主權和較高的奉獻精神[15];申政清等認為,當前的民辦高校校長任期較短,自身作用發揮受到限制[16]。有學者在對大學創辦者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發現董事長及其家屬兼校長在校長來源中占比較高。王一濤研究了民辦高校的創辦者,發現18.9%的創辦者任校長或兼董事長、或兼黨委書記、或同時兼任三職,其子女擔任校長等重要職務的現象日漸增加[17]。
2. 女性校長。李素敏等總結出20位歐美世界一流大學女校長的領導素質特征,即學術恒久斐然并具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創新的辦學理念、杰出的籌款能力、出眾的協調合作能力、極具女性關懷和親和力的人格魅力[18]。國內研究者還未將性別因素作為一個主要的分析范疇和內容來對待,較少專門研究女性校長。大多數的研究表明校長主要是由男性擔任,如馬春波等對雙一流大學校長的研究、張應強等對公辦普通高校校長的研究、申政清等對民辦高校校長的研究,均得出類似結論。王飲寒等對1166所普通本科高等學校的7796位校級領導的簡歷進行整理分析,證實了女性領導擔任正職少、副職多的縱向隔離現象,認為女性教育與學術背景偏低、國際化經歷不足等問題制約了女性領導的發展[19]。
(二)勝任特征
勝任特征的研究一般基于大學校長應該具備的素質和能力,對照勝任力特征模型,發現某類高校校長群體特征的不足,進而提出選拔和培訓校長的建議和對策。
1. 校長的勝任力模型。戴瑜認為勝任力研究是20世紀80、90年代英美等國教育管理的研究熱點,旨在尋找學校管理者勝任工作所需的能力和行為表現[20]。劉新軍等認為行業特色型大學勝任力由21個勝任特征構成,涵蓋人格特性、教育思想、管理能力、發展能力和行業影響力5個維度[21]。谷麗等提出研究型大學科研校長的8個勝任特征,涵蓋個性與職業素養、職業知識與技能和行為模式3個維度[22];方陽春等提出專業化大學校長勝任特征由7個范疇構成,即校長自我管理與發展素質、規劃學校發展、優化內部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專業學科建設、內部關系與保障,以及外部關系與保障[23]。王云蘭等認為目前的大學校長勝任力評價還不能真正反映校長的勝任力水平,需要從多位利益相關者視角來科學評價校長[24]。
2. 校長選拔方式。張東嬌提出構建基于勝任特征的校長遴選體系[25];賀國慶認為,西方大學校長在中世紀主要是在學生或教師群體中選出,或者由學生和老師共同選舉產生。近代大學形成了歐洲大陸模式、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模式、美國模式等三種模式[26]。2017年關于美國大學校長的調查發現,15%的大學校長來自高等教育以外的地方,即為無學術背景、無高校任職經歷的非傳統型大學校長[27]。王文利認為,21世紀以來,非傳統型大學校長興起的原因來自美國高等教育競爭導致的大學校長遴選標準的嬗變,非傳統型校長有其獨特的領導優勢,也面臨較多的挑戰[28]。邱昆樹等在研究民辦高校校長特征的時候,發現校長的產生途徑包括舉辦者兼任或家屬擔任、校外聘任或內部培養[14]。張海生等提出適當延長校長的任職周期,注重優化校緣結構和地緣關系,充分考慮學歷資格和海外背景,增加具有人文學科或社會科學背景的校長比例[8]。王一濤針對民辦高校創辦者接班人的選擇問題,建議盡早規劃接班人的選擇,通過公共化的方式選擇接班人,政府可設定接班人的門檻以及完善民辦高校法人治理結構[17]。
3. 校長培養體系。Jamie D. Levy指出許多專業培訓項目和專業證書項目為非籌款專業人士提供了優秀的培訓,包括印第安納大學籌款學院的籌款管理證書[29]。Sydney Freeman Jr. 和Frances K. Kochan認為籌款是一個校長沒有做好準備的領域[30]。美國教育委員會(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2017年的美國大學校長研究發現,校長的主要時間耗費在財務管理、籌款、管理高層團隊、董事會關系和注冊管理方面[27]。周柯介紹了美國校長的培訓經驗:以參加者的實際需求為導向,目的明確、內容多樣、形式多元;培訓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定期以研討會的形式培訓校長會給大學帶來什么樣的影響,第二種是提高大學校長的領導力和管理技能,第三種是為了大學校長適應校長崗位的需要進行培訓[31]。張東嬌提出構建基于勝任特征的校長培訓體系;國內曾經有大學的教育學院舉辦過校長班,面向校長、副校長或者高校重要職能部門的處長,培養教育領導與管理的博士[24],但更多的是通過舉辦“高校黨委書記校長專題培訓班”進行校長的培訓。
(三)角色特征
角色特征在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研究中屬于相對較小但較為重要的熱點。它主要研究校長角色與個人特點的關系。俞婷婕發現澳大利亞大學校長要扮演的是多重、復合型的角色,所以大學校長最基本的個人特征及屬性應該是高校管理的資歷與經驗、學術成就和聲譽、個人影響、與政商界合作的經驗、海外經歷及國際視野[32]。孫家明等認為大學校長作為管理者和領導者會在行為上產生角色沖突,其行為主體、行為結構、行為導向和行為目標都會呈現不同的行為特征[33]。關于角色特征的研究雖然很少,但是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學校類型更加復雜化,大學校長角色特征的研究會越來越重要。
四、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的研究趨勢
(一)加強大學校長的管理行為和管理效果研究
在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研究標準化、全面化和持續化的基礎上,用實證研究方法開展不同背景特征對管理行為、管理效果等方面的影響研究。管理行為包括校長領導力、治校策略、沖突管理等;管理效果包括大學競爭力、任期績效、風險控制等。類似研究既可以使用定量研究,也可以采用深度訪談等質性研究方法。無論是定量研究還是定性研究,都能進一步深化大學校長背景特征的研究,也能對高校內部治理產生促進作用。
(二)分類開展校長背景特征研究
根據不同高校類型分類開展校長研究,有助于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校長選聘、培訓等建設工作。“十三五”期間國家對高校的分類主要為研究型、應用型和職業技能型三大類,這也是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機構的基本布局。不同類型的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不同、招生層次不同、發展目標不同,因此對校長的角色定位、職責任務等要求也隨之不同。未來校長不應該是全能型的校長,而更應該是專業化的、適合于學校分類定位的校長。鑒于校長角色定位和期待不同,未來應該更多地圍繞校長角色所需的勝任力特征開展校長建設。
(三)關注女性校長領導特質研究
進一步關注、研究女性校長的領導特質及其在高校領導與管理方面的成就。盡管女性校長在高校校長中仍占少數,但不管是企業界女性高管、政界女性領導者還是高校女性校長,都是非常值得關注的群體。女性領導者有著不同于男性的領導特質,在決策風格、管理行為、沖突管理、工作家庭平衡、職業生涯發展等方面值得進一步研究。
(四)建設大學校長背景特征數據庫
可借鑒國外經驗,建立統一的大學校長數據庫,以更好地對全國性大學校長進行研究。高等教育學會或第三方權威機構可以建立標準化、全國性和持續性的數據庫,促進大學校長研究的基礎數據更加具有統一性、全面性和及時性特征。標準化的數據庫意味著對校長背景特征的全面覆蓋,包括人口統計數據、學術背景、職業軌跡等;全國性的數據庫要包括對全國各類高校的全覆蓋,對校長任職高校名稱、類型等進行統計;持續性的數據庫是指每隔一段時間需要進行數據收集和更新,因為基于時間的變化,校長會發生更迭,如退職退休、調入調出、晉升降職等,數據持續更新會讓數據庫更具使用價值。
[參考文獻]
李焰,秦義虎,張肖飛.企業產權、管理者背景特征與投資效率[J].管理世界,2011(1):135-144.
HAMBRICK D C,MASON P A,Upper echelons:organization as a reflection of its manage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4(9):193-206.
白保中,陳小麗,朱世武.中國大學校長的群體特征及治學理念[J].中國科技論壇,2009(10):110-114.
尚冠軍,郭俊,李凱.中國大學校長職業背景研究:以115所“211”大學校長為例[J].教育學術月刊,2011,(11):6-9.
李巧針.我國重點大學現任校長群體的特征分析與思考:以“211工程”百所大學為例[J].高教探索,2016(3):34-40.
邴浩.從教育背景與職業背景變遷看我國大學校長職業化進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6):1-4.
白華.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校長任職的實證分析與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9(4):40-46.
張海生,許園.“雙一流”大學校長的群體特征、比較劣勢與優化策略[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 (2):63-71.
王濤濤.關于公辦高等職業院校校長群體特征研究:基于廣東51所公辦高職院校微觀數據分析[J].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2):90-95.
張銳,陳濟.海南省高校校長群體特征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3(12):51-52.
全守杰,朱玉山.建設高等教育強省進程中的大學校長背景特征:基于江蘇本科院校的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7):80-85.
柏美屹,朱萃.中國師范大學校長群體特征研究:以36所師范大學校長為例[J].江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93-98.
張應強,索凱峰.誰在做中國本科高校校長:當前我國大學校長任職的調查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6(6):12-25.
邱昆樹,王一濤,石猛.我國民辦高校校長群體特征及其政策啟示[J].中國高教研究,2016(8):74-79.
王彥才.民國時期我國私立大學校長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4):62-68.
申政清,王一濤,徐緒卿.我國民辦高校校長群體特征的實證研究[J].高教探索,2017(4):106-112.
王一濤.我國民辦高校創辦者群體特征及其政策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4(10):56-62.
李素敏,駱微微,牛蒙剛.歐美世界一流大學女性校長群體領導素質特征透視[J].現代大學教育,2016(3):59-66.
王飲寒,喻愷.我國高等學校中的女性領導特征調查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5(3):21-26.
戴瑜.英美校長勝任力研究綜述[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6):13-17.
劉新軍,許放.我國行業特色型大學校長勝任力模型研究[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10):60-64.
谷麗,丁堃,胡煒,等.基于勝任特征模型的研究型大學科研校長評價體系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8):111-115.
方陽春,賈丹,宣勇.專業化大學校長勝任特征模型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5(6):50-53.
王云蘭,楊強.三維評價視角下的大學校長勝任力模式探索:基于潛在剖面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21(7):41-47.
張東嬌.基于勝任特征的校長遴選與培訓體系[J].教育研究,2007(1):86-89.
賀國慶.大學校長與大學發展[J].教育研究,2013(3):135-140.
Summary profile-American college president study [EB/OL]. [2021-01-15].https://www.aceacps.org/summary-profile/.
王文利. 美國高校非傳統型校長任職經歷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20.
LEVY J D. The growth of fundraising:framing the impact of research and literature 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J]. New Directions for Philanthropic Fundraising,2004(43):21- 30.
FREEMAN S JR,KOCHAN K F. Academic pathways to university leadership:presidentsdescriptions of their doctoral edu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octoral Studies ,2012,7:93-124
周柯.我國大學校長職業化實現路徑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2.
俞婷婕.澳大利亞大學校長的角色定位與個人特征:基于“八校聯盟”的分析[J].復旦教育論壇,2014(3):24-30.
孫家明,廖益,趙三銀.從教育管理者走向教育領導者:大學校長角色定位研究[J].教育導刊,2019(8):5-10.
[責任編輯 張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