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宏蕾

2021年5月14日,廊坊市大廠回族自治縣政務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指導市民辦理業務。此前,北京城市副中心與河北廊坊“北三縣”政務服務“區域通辦”啟動(王曉/ 攝)
“每天早上9時4分乘坐從江蘇昆山南站出發的高鐵,17分鐘后到達上海虹橋站,再乘地鐵20分鐘,步行幾百米就可以到達公司打卡。”王亮在上海市區一家科技公司工作,定居江蘇昆山。得益于長三角城市群的快速發展,王亮從上海出發,半小時內可以到蘇州、昆山、嘉興,1小時內可到杭州、無錫、常州。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建設工地上,十余臺挖掘機正同時開挖作業。作為“軌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支點,這里將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完善副中心功能布局上發揮重要作用。
天津港北疆港區的集裝箱碼頭上,70多臺智能運輸機器人正自如穿行,42臺自動化軌道橋次第排開。
粵港澳大灣區東側,對標美國硅谷與波士頓地區等全球知名創新區域的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正不斷推進,逐步構建起一條連接廣州、深圳、東莞的“一廊十核多節點”科技創新經濟帶。
這些發生在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的火熱生活與建設場面,正是中國城市群協同發展的縮影。
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城市群發展最為成熟,這三大城市群作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肩負著加快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使命。
非凡十年,城市群是實現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載體。2021年3月,“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以促進城市群發展為抓手,全面形成“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19個城市群推動我國城鎮化空間格局不斷完善。
“隨著中國城鎮化建設不斷加速,城市之間的交流聯系也日趨密切,以城市群為核心的空間發展格局已基本形成,同時將城市群作為主要載體來實現大中小城市及小城鎮協調發展也已成為被普遍認可的城鎮化道路。”上海財經大學長三角與長江經濟帶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學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在我國城鎮化發展進程初期,曾經對以大城市發展為主還是以中小城市發展為主的路徑產生過分歧。”華東師范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曾剛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一段時間內,中國城鎮化的發展方針為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嚴格控制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發展規模。
2006年,“十一五”規劃是政策思路轉變的關鍵節點。在城鎮化推進的實踐中,中心城市引領帶動作用越來越重要,政策開始向擴大中心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城市規模,推動城市群內各城市協同發展的方向傾斜。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副會長肖金成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十一五”規劃提出城市群戰略。“將城市群作為推進城鎮化的主體形態”,這就將大都市和小城鎮兩個角度統籌起來,并強調三大城市群的支撐作用——“已形成城市群發展格局的京津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區域,要繼續發揮帶動和輻射作用,加強城市群內各城市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增強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
自此,“城市群”成為中國城鎮化發展的關鍵詞。
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發布,同年國家發改委辦公廳《關于開展跨省級行政區城市群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下發,拉開了跨省城市群規劃的序幕。
在國家層面,城市群規劃進入加速期,多地城市群規劃如雨后春筍般出爐。
在“十三五”規劃之前,僅有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被列入國家戰略規劃。2016年3月,“十三五”規劃對中國城市群格局明確定調,遵循了“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構建‘兩橫三縱城市化戰略格局”的基本戰略方針,對城市群的戰略布局進行了更詳細的規劃,提出打造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并在全國范圍內規劃19個城市群,我國從“一群城市”邁入“城市群”的新型城鎮化思路逐漸清晰。
19個城市群分別是京津冀、長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哈長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海峽西岸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山西中部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寧夏沿黃城市群、蘭西城市群、天山北坡城市群、滇中城市群、黔中城市群。
從規模和發展目標看,19個城市群包括5個國家級城市群、8個區域性城市群和6個地方性城市群。從空間布局看,19個城市群在我國四大區域內均有分布,包括東部地區5個、中部地區4個、東北地區2個和西部地區8個。
“隨著進入我國五年規劃范圍內的城市群總量的擴大,城市群的層次界定也越來越清晰。”曾剛說。
2022年8月,深圳鹽田國際集裝箱碼頭作業現場。拖車快速有序通過閘口,堆場高效作業,數以萬計的集裝箱在緊張有序地被裝載上船,發往全球各地。
地圖上的“不遠處”,廣州南沙港四期碼頭,擁有北斗導航無人駕駛智能導引車化身靈活搬運工,根據大數據中心調度指令,來回穿梭碼頭堆場和泊位運送集裝箱。2022年集中出貨的旺季已經來臨。
作為世界上通過能力最大、水深條件最好的區域性港口群之一,粵港澳大灣區的九個港口——深圳港、廣州港、東莞港、珠海港、惠州港、佛山港、中山港、江門港、肇慶港在繁忙的珠江口“串珠成鏈”。

在廣東省廣州市,人們通過廣佛線地鐵站閘機進站乘車
據廣東省交通運輸廳數據,廣州港、深圳港、珠海港、東莞港四個位于珠江兩岸的港口已邁入億噸大港行列,區域港口吞吐量位居世界各灣區之首,一個世界級港口群正加速形成。
同樣在8月,一場熱鬧的長三角“科創朋友圈”派對在湖州德清莫干山舉行。
來自嘉興的一家復合材料公司,在2022年度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拍賣會現場以200萬元拿下“真空隔熱板的產品結構設計與性能研究”技術。“有了新技術成果加持,就有望解決我們公司新產品研發難題,大幅提升產品性能、滿足最新節能需求。”該復合材料公司負責人蔡中磊認為“不虛此行”。
搭橋、跨界、破圈……從最初的1.04億元,到2021年的10.23億元,再到2022年突破50億元,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技成果拍賣會成交額呈現井噴式增長,這正是長三角城市群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科創要素加速集聚的結果。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
2021 年 3 月,“十四五”規劃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為依托,以人為核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發展戰略。
“規劃將全國城市群分為了優化提升、發展壯大、培育發展三個梯隊,涵蓋到全部城市群區域,其中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為重點發展世界級城市群,逐步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網絡化城市群。”肖金成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發展至今,19個城市群以占全國25%左右的面積,集聚了70%左右的人口,創造了全國85%左右的GDP。”張學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面積為5.59萬平方公里,超過了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和英國中南部城市群。
“從全球范圍來看,當前中國城市群經濟占比優勢顯著,其中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和京津冀城市群發展最為成熟,有望發展成為世界級城市群。”肖金成說,這三大城市群作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肩負著加快我國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使命。
地處蘇州的科越醫藥有限公司負責人在當地完成注冊并登錄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足不出戶就可以直接預約所需的科研裝置或者對接所需的科研基地。
根據2021年3月天眼查發布的《新發展十年——中國城市投資環境發展報告》,城市間正呈現“抱團”協同發展之勢。
通過這個平臺,科越醫藥找到了上海藥明康德新藥開發有限公司,獲得了抗體、化合物測試試驗等服務,不僅有效縮短了新藥的研發周期,還降低了研發和投入的成本。
據統計,截至2022年5月底,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已集聚長三角區域的重大科研基礎設施23個、大型科學儀器40150臺(套)、國家級科研基地315家、科技人才20余萬、2429家服務機構,1.57萬余條服務項目、國內外標準160余萬條。
這意味著,所有長三角企業都能“手指輕點、一鍵獲取”區域發展的科技紅利。
“隨著國家對城市群的定位逐漸清晰,城市群內各地關聯也愈發緊密。”肖金成說。
“與‘十三五規劃相比,‘十四五規劃中部分城市群的名稱更加細化、精準,城市群發展的空間范圍更加明確。例如,海峽西岸城市群改稱為粵閩浙沿海城市群,為科學界定城市群的范圍提供了依據,一定程度避免了城市群盲目‘攤大餅式的發展。同時,也為未來對成熟型、培育型和形成型城市群進行準確分類、制定差異化和針對性的發展規劃打下基礎。”張學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19個城市群既覆蓋了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也涵蓋了中西部內陸地區,面對東西差距、南北差距仍然客觀存在的現實,頂層設計的思路更加明確:通過培育城市群帶動區域協調發展,分類引導大中小城市的發展方向和建設重點,形成疏密有致、分工協作、功能完善的城鎮空間格局。
“從‘十三五規劃的發展壯大到‘十四五規劃的優化提升,充分反映出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發展的成果及其對我國城鎮化總體空間格局的戰略影響。”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陸軍說,“城市之間不再各自為戰,而是協同發展。”
這種看法得到了數據的佐證。根據2021年3月天眼查發布的《新發展十年——中國城市投資環境發展報告》,城市間正呈現“抱團”協同發展之勢。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和長江中游五大城市群為例,城市群內投資集聚效應明顯——十年來,逾60%企業投資流向其所在城市群,超50%的被投資來自于其所在城市群。
“協同發展”正是京津冀城市群的關鍵詞。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雄安新區。作為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后又一具有全國意義的新區,雄安新區設立5年多來,京津冀地區在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大氣污染防治、區域交通一體化等諸多協同發展領域有了明顯進展。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投運,推動北京形成“雙樞紐”格局;京張高鐵開通運營,京哈高鐵全線貫通助力“1小時交通圈”越來越廣;津冀兩省市組建港口聯盟,天津港2021年集裝箱吞吐量超過2000萬標準箱;京津冀三地實現了38條公交線路跨市域運營,線路總里程2700余公里,日均客運量超過27萬人次,服務范圍輻射環京十多個縣市。同時,京津冀交通“一卡通”與全國288個城市實現互聯互通,下一步將推進向雄安新區延伸覆蓋。
“在區域發展的實踐中,城市群之間的聯動協調發展早已有端倪,新型區域合作已形成點線面相結合的發展體系,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等區域重大國家戰略間的聯動格局也初具規模。”張學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成渝城市群、長江中游城市群和長三角城市群的協調發展串聯起了長江經濟帶發展,正在謀劃的鄭洛西(晉陜豫)高質量發展合作帶聯系起了黃河流域的關中城市群與中原城市群,中原-長三角經濟走廊建設拉近了中原城市群與長三角城市群的互動合作。
“隨著中國進入城市化下半程,城市群迅速崛起,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正步入新階段。與以往的城市單一發展相比,城市群在拉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上的優勢和重要作用明顯。”中國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分析,作為城市化發展的高級形態和更具經濟效益的區域發展模式,城市群的發展不僅將重構中國經濟新版圖,也將重構區域競爭新格局。
“從目前我們國家的發展情況來看,現在區域競爭的格局是重要城市群之間的競爭。主要是三大城市群引領,九大城市群支撐,其他更多城市群參與的、全方位的競合發展新格局。”倪鵬飛說。
2015年,備受關注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印發,確定了“功能互補、區域聯動、軸向集聚、節點支撐”的布局思路。京津冀城市群邁開了歷史性發展步伐。
如今,京津冀城市群的數字經濟規模居東部三大城市群之首。隨著數字技術與各產業的融合創新,京津冀城市群的各項產業都在發生積極變化。
2017年7月,《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在香港簽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
如今,粵港澳大灣區以不到1%的國土面積創造出全國12%的經濟總量,成為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孵化器、眾創空間數量全國最多,發明專利有效量居全國首位,“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在全球創新集群百強排名中蟬聯第二名。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

上海市松江區的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規劃展示館外景
綱要發布近三年來, 已有138個政務服務事項在長三角地區41座城市跨省市通辦。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的38項制度創新成果,已開始向全國其他有條件的重點地區復制推廣。
“當下,城市群已成為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重要空間載體,加強新型城市合作、搞好‘城市群經濟也成為構建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新動能。”張學良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伴隨著城市群的發展,空間集聚已經從‘產業聚集轉向‘城市聚集。這種以城市集聚為特征的城市群發展模式不僅是指各類生產要素在城市群的集聚,更重要的是這些要素能在城市群范圍內實現高效流動和優化配置,這也是城市群經濟的要義。”張學良說,“十四五”規劃確定了 19 個城市群的城鎮化空間格局,也讓如何發揮城市群經濟的新動能變得越發迫切。
“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價值鏈、創新鏈、產業鏈突破城市邊界,在城市群與其他區域內進行延伸與布局形成空間鏈,這是一個普遍現象。在城市集聚中,各個城市間的相互作用和聯系會形成一種互為空間溢出的外部性,推動城市間集聚經濟的共享。經濟主體不僅能夠獲得本地區集聚的好處,還可以享受其他城市的市場和技術外部性,獲得更大的規模效益和分工收益。由此,集聚經濟從地方化經濟、城市化經濟走向城市群經濟。”張學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