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洲飛 釋清仁

《新戰爭論》(外國軍事名著譯叢)
釋清仁 彭洲飛/主編
【以】馬丁·范·克里韋爾德/著
釋清仁 彭洲飛 謝 峰/譯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22年9月
《新戰爭論》(More on War),是世界著名軍事思想家馬丁·范·克里韋爾德(Martin van Creveld)近年來研究戰爭的一部力作,英文原版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2022年9月,《新戰爭論》中文版由世界知識出版社出版。
克里韋爾德,1946年出生于荷蘭,現為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他在軍事歷史、軍事思想和戰爭戰略領域研究成就斐然,著作等身,先后出版30余部專著并被譯為20多種語言,聞名遐邇。他也是繼孫子、克勞塞維茨之后第三位著作被列入美國軍官必讀書目的外國軍事家。
《新戰爭論》在框架結構上由導言、十一個章節和展望三大部分構成。
第一部分導言,主要闡釋寫作緣由和最終計劃。克里韋爾德認為,當前軍事理論遭遇的最大危機是從公元前400年前的修昔底德到現在的無數軍事家,大都被歷史遺忘掉了。他認為,只有中國孫子、德國克勞塞維茨能幫助人們理性認識把握戰爭,并探索思考這兩位大師囿于時代應該回應而未回應、應該解答而未解答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而列出“軍事理論危機”具體表現,努力為人們創造一幅認識現代戰爭變化的“地圖”。
第二部分主體,重點闡釋論述六大方面主題,主要包括戰爭原因和目的,戰爭與經濟、法律和科技,軍隊建設,戰略藝術,戰爭形態以及非對稱戰爭。(1)關于戰爭原因和目的,他認為,“戰爭不是個體活動,而是集體活動”,戰爭的爆發源于多重綜合因素。(2)關于戰爭與經濟、法律和科技,他認為,戰爭可以加快經濟發展,也可以導致經濟衰退。軍事科技創新必將推動軍事變革,掌握技術優勢就是掌握制勝權。發動戰爭的權利聚焦解決兩大根本性問題:一是誰有權發動戰爭;二是如何使發動的戰爭成為正義之戰。(3)關于軍隊建設,他認為,高質量的軍事訓練、科學的組織形態、有效的領導管理,一定能釋放出強大戰斗力。(4)關于戰略藝術,他重點闡釋了八對戰爭辯證思維:保持目標與靈活機動、保存實力與消耗實力、集結與分散、戰役與機動、直接接近與間接接近、突破與包圍、進攻與后退、強項與弱項。(5)關于戰爭形態,他重點探討海戰、空戰、太空戰、網絡戰與核戰爭等戰爭形態。他嘗試用傳說中的海怪利維坦、黑熊和飛鳥,比喻制海權、制陸權和制空權作戰,并預測這三者的未來發展趨勢。作為終極武器,核武器不僅影響戰爭性質,也改變戰爭的原因和目的。他高度肯定無人機作戰的未來前景。網絡戰是一個嶄新的戰爭領域。(6)關于非對稱戰爭,他重點論述,“強的一方對弱的一方,或弱的一方對強的一方”的非對稱戰爭?,F實中,強弱雙方軍事沖突,改變了對戰爭的傳統認識,影響了勝敗的定義。
第三部分展望,主要闡釋戰爭的變與不變,對未來戰爭景象進行了暢想和追問。他認為,軍隊組織形式、戰爭與經濟關系、戰爭與科技關系在現代戰爭中發生重大變化。
《新戰爭論》是關于21世紀戰爭理論的通俗、綜合、現代的軍事思想讀物。本書的鮮明特色,一是思想深刻,啟迪性強。本書大膽提出“軍事理論危機”,并對此進行了開拓性的思想追問,深邃的見解觀點和科學的思維方法給人啟迪。二是戰史豐富,信息量大。本書所引用戰史戰例豐富多彩,縱橫古今中外,跨越2500余年,上百個軍事人物和經典戰役在這里相互輝映,共同構筑起人類戰爭思想的恢宏圖景。三是語言通俗、普及性廣。本書試圖用簡單、非技術性、非專業的語言,闡釋抽象的戰爭思想和軍事原理。
《新戰爭論》也存在一定的研究偏見和認識誤區。例如,克里韋爾德雖然極為尊崇中國孫子及其《孫子兵法》,但對發生于中國的戰爭(特別是近代中國人民反抗西方列強的戰爭)認識并不全面深入,非對稱戰爭章節的某些論述也存在研之不深之處。
(本文為譯者序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