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是藝術創作的不竭源泉,對生活的體驗、感悟和理解是一個藝術家有所作為的必備條件,也是使一件作品能夠產生影響并受大眾喜愛的重要因素。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漫步于臨渙古鎮的街頭和茶館,時常會有很多的瞬間和純樸的形象吸引著我,我的腦海中便立刻生成跳躍的畫面。我用相機記錄了眾多平凡而又富于感染力的人物,他們生動而純真。臨渙茶館是一個非常具有鄉土氣息的存在,這與我的情感表達相契合,也許是出生和在農村成長的緣故,我特別喜歡這樣的場景和氣息。臨渙茶館是我感悟生活的重要載體,這里有質樸的身影,有濃郁的茶香,還有淳厚的面容,他們支撐起我藝術創作的生命和價值。因此這些年我畫了很多關于臨渙茶館的作品,在塑造和表達上,我想盡可能地擺脫傳統中國畫、傳統水墨的表現樣式,實現自己的追求,表現形式和方法也在不斷變化和完善。我時常久久凝視著畫面:我應該怎樣表達呢?我想從藝術和哲學的角度來思考這樣的問題,但是如何能夠做到呢?我又如何才能把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筆墨、視覺的現代性自然地結合在一起,從而使作品洋溢著精神的力量?石濤的“筆墨當隨時代”是我創作中遵循的基本要求,作為在現代生活中的人,展現當代生活的面貌、景象、社會發展,刻畫現代生活中人的生存、情感、困惑與彷徨以及快樂和生活的掙扎甚至是無助,或是特殊時期人們面對與經歷的痛苦和那些令人感動的場景、事跡,是我的責任和創作方向,建構出藝術作品的樸素而偉大是我畢生的追求。
創作是一個非常復雜的事情,需要我們具有豐富的知識結構和廣闊的視野,需要藝術家充滿熱情而又投入的工作。每一件作品的創作都猶如一場戰役,運籌帷幄、制定方略、調兵遣將,需要考慮方方面面的問題,在繪畫創作中需要思考自己的作品要表達什么,用那些素材形象,怎樣構圖,用什么樣的形式、手段、線條和色彩將其完成,表達作者怎樣的情感,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和意境,是否實現了自己的藝術追求等等。創作上借鑒別的藝術門類的語言元素是常有的事,有時是橫向借鑒,有時是縱向借鑒,有時是兼而有之,問題是如何借鑒,借鑒什么,怎樣與自己的創作相結合,這需要藝術家有見識、有膽識、有經驗、有能力。
談到創作必然離不開創新與創造性,無論是基于傳統的還是始于西方現代觀念上的,這是非常重要的。藝術家要梳理傳統的脈絡、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最關鍵的是要有現代意識和思維。在藝術這條道路上行走,我們要凸顯的是自己的面貌樣子,而不是生澀的嫁接或組裝。創新與創造是很難的,需要年復一年不斷勞動和探索,因為難才更需要勇氣,才更有意義。李可染先生曾說過:“傳統要尊重它,但有時必須突破它。”“用最大的功力打進去,用最大的勇氣打出來。”
藝術創作過程常常是痛苦的,埋頭思索,非一蹴而就,是自我斗爭、自我掙扎、逐漸蛻變、破繭重生的過程,同時創作過程也是快樂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天天看著他成長。每個藝術家的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映射著本人的生活經歷和生存體驗,藝術創作不能是干巴巴的嚼饅頭,要有表現、表達,要調出生活的味道、人生的滋味,一件高質量作品的誕生往往是藝術家的綜合能力以及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譬如在一片廣袤的長滿荒草的土地上,如果勞動者只有最簡單、粗鈍的工具,又缺少方法,該如何使這片土地煥發生機呢?但如果有了現代化的工具,有了方法,結果可能就是顛覆認知的。但一幅作品中元素又不能太多太雜,要既單純又豐富。我的繪畫創作思路總的說來是異于別人的,我想尋找和實現的是一種單純而厚重的充滿鄉土情懷的表達,單純的結構在黑、白、灰、赭等的對比處理下孕育著原始的動能和張力,色彩和筆墨在畫面上留下深深鈍鈍的痕跡,追尋一種精神的力量。德國藝術史家和考古學家溫克爾曼曾用“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來評價希臘藝術。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夠體現“樸素的崇高”,我所刻畫的形象具有樸素而又崇高的品質。
創作是連綿不斷的逐步深入的過程,茶館題材開啟了我創作的鄉土表現的序幕,也實現了我對鄉土情懷的進一步認識,城鎮、鄉村鬧哄哄的市場、集市,勞動的農民、忙碌的農民工等等,這些都是我要表現的,我的創作也必將沿著這條主線繼續下去,不斷拓展,不斷豐滿,不斷實現著。
張樹波 山東茌平人。2009年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中國畫水墨人物方向研究生,獲文學碩士學位。2017年9月至12月參加在國家畫院舉辦的“2017文化部全國畫院創作人才培訓班”。現為淮北市書畫院專職畫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淮北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兼人物畫藝委會主任,安徽省書畫院特聘畫家。作品20多次入選中國美協等舉辦的展覽,多次獲獎,作品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等。2021年入選首批安徽省優秀青年文藝工作者“551”選拔培養計劃。作品《中國古鎮臨渙茶館》入選國家藝術基金(一般項目)2020年度資助項目,已簽約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