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清

摘要: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運用故事教學法,能順應小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起到正面提升法治教育實效的作用。經過摸索,課題組總結出適合小學低年段教學實際的“4S”故事教學流程。
關鍵詞:故事教學;低年段;法治教育
古人云:“閱讀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苯陙恚瑥V州市大力開展書香校園活動,這使我們看到一個有利于法治教育的契機,即在小學低年段(一年級和二年級)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利用故事教學法促進學生法治意識、法治習慣等的養成,以此提升法治教育實效。
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在強化意識形態、國家安全的同時,特別強調學生道德規范和法治意識的培養。教材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大量運用了故事元素,在正版和副版版面中都有大量插圖構成故事。故事中包含大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同時也有不少與法治教育主題相關的內容。引導小學生通過故事來了解法律知識,培養法治觀念,這樣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增加學生的法治體驗,提升法治教育的實效性。
1 ? 小學低年段法治教育的目標定位
目前的法治教育還不夠健全和成熟。按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的要求,推動法治教育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任重而道遠。關于學生在法治意識方面,現行課程標準中有明確要求。課程目標要求教師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幫助學生建立規則意識和法治觀念,初步樹立民主意識,崇尚公平與公正。
所謂“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因此,我們明確了小學階段的法治教育目標,其設定不只是讓學生停留在單純的法律知識和規則條文簡單識記上,而是要以道德為基準,將法律的規范作用和道德的教化作用相互融合,以此來促進小學生樹立起良好的道德意識和法治觀念?!暗滦小焙汀胺ㄖ巍边@兩個核心雙向滲透、相輔相成,共同完成“立德樹人”的育人任務。
2 ? 關于故事的選取
與語文課和英語課上的故事教學有所不同,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引入故事教學,故事本身并非教學的主要元素,故事的選擇及用故事的方式也存在不少技巧。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故事種類繁多,如繪本故事、生活經驗故事、英雄模范故事等等。當今時代飛速發展,優秀的動漫故事資源豐富,在小學教學時,教師也可考慮選用動漫故事以豐富教學。在故事教學過程中,首要的是選擇合適的故事。唯有貼合法治教學目標,且具有積極教育意義的故事,才能真正起到加深理解、強化影響的正向推動效果。故而在選取故事方面,需要注意以下三點:
2.1故事要適合學生特點
在選擇故事前,先要掌握小學低年段學生的心智發展特點:他們有好奇心和模仿欲,卻難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所以在引入故事對低年段學生進行法治課程教學時,要注意選取情節不要過于復雜的故事;同時呈現故事的時長一般控制在3~5分鐘講完最為適宜。因為情節過于復雜或時間過長,小學生的記憶效果就會降低。
2.2故事要契合法治教學目標
道德與法治課程目標不是傳授理論知識,而在于向學生傳遞道德和法治方面的觀念,讓學生崇尚高尚美德、建立良好法治意識,最終指導和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所以在運用故事教學法進行低年段法治教育時,在借用課本故事、巧用繪本故事、展示生活故事、滲透哲理故事、引入童話故事時,所選故事一定要契合法治教學目標。故事或源于學生的真實生活,或適當改編,具有比較強的生活感,以使學生產生共鳴,引發其對當中蘊含道理的思考和理解。
2.3故事設計和呈現應注意“三性”
故事教學中應注意故事設計和呈現體現趣味性、典型性和創新性。教材中有許多插圖和故事,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運用具有趣味性和典型性的故事,在呈現方式上有所創新。運用故事教學法,通過故事的“三性”,能架起學生與教材之間的橋梁,幫助學生融入生活,在生活情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法治教育。
3 ? 小學低年段法治教育中故事教學的范式
在運用故事教學法時,首先,在故事選擇上要圍繞主題甄選或改編長度合適的內容;其次,在講故事后需要結合生活引出探究話題;最后,引入故事是為了引導學生進行道德思辨,進而指引他們的行為。
經過摸索,課題組構建了基于故事教學法的“4S”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理念:即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發現(Search)、篩選(Select)、探究(Study)和解決(Solve)問題;總結出以下適合小學教學實際的教學流程:“呈現故事,發現問題——代入角色,篩選話題——探究生活,德法思辨——解決問題,踐行法治”。
3.1呈現故事,發現問題
故事運用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無論是在課前導入、課中深化,還是在課后延伸環節,都講究一定技巧。有趣地呈現故事,方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當前教學信息技術發展迅速,教學方式也更加豐富、靈活。在課堂中引入故事,傳統人手一本的紙質書籍較難實現?,F代網絡上繪本資源比較豐富,教師可以從網絡下載合適的故事短片或動畫。除選用網絡資源外,教師也自己下載、改編、制作能夠展示故事內容的幻燈片,或者以微課形式錄制故事,在課堂上向學生展示。相比紙質故事書,呈現故事時運用多媒體手段展示,圖文并茂、聲像豐富的形式,也更容易調動課堂氣氛以及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故事呈現方式多種多樣,如故事動漫、故事改編、木偶劇場、角色扮演、創作繪本故事等。教師可以選取適合的方式呈現故事,豐富和延伸學生閱讀。
由于低年級學生年齡小,不可能一下子發現故事中存在的法治問題,那教師就需要在教學中善于創設故事情境,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啟發其對法治問題的發現,更好地引領低年段學生透過主題探討和延伸活動教學,內化許多社會化的替代經驗,發現生活中的問題,學習理性地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如執教二年級上冊“這些都是大家的”一課時,教師創設了“公物吐槽大會”情景劇,學生對表演很感興趣,能迅速感知學校公物的“現狀”,發現生活中容易被忽視的問題。原來學校的公物正受到破壞,原來自己不經意的動作就成為破壞公物的“兇手”,這也為下一環節反思自己平時的行為做好鋪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對待公物的價值觀。
3.2代入角色,篩選話題
學生閱讀故事后,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入話題,引導探究。低年級學生有時可能提不出問題,需要教師提出法治問題。教師可以圍繞目標、結合故事提問,比如“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你見過類似的事情嗎?”“如果是你,遇到這樣的情況你會怎樣做?”等,讓學生代入故事角色對接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對于學生發散性的發言,教師要有意識地聚焦有關教學目標的話題,圍繞重點開展活動。
如設計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不拖拉”一課時,教師采用繪本故事《拖拉鬼的生日派對》,講述了多納因為做事拖拉,導致辦不成生日會的故事。為了引導學生感悟拖拉帶來的后果,教師在講述故事時,不斷引導學生代入角色,“假如你是多納,你因為拖拉導致蛋糕烤煳了,買不到氣球了,心里感覺怎么樣?”學生在代入角色的過程中不斷思考拖拉給生活帶來的影響。教師在講完繪本故事后還會引導學生講述自己的故事:“你有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呢?當時你的感受是什么?”學生在繪本故事的引導下打開記憶的閘門,從多納的經歷中回望自己生活中曾有的經歷,思考拖拉帶給自己的種種不利,從而下定決心改變拖拉的壞習慣,樹立正確的時間觀念,培養自己的程序意識和規則意識。
又如教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安全地玩”時,教師先向學生介紹了漫畫人物“游戲王”安安,又聯系校園生活創設安安在教室和同學玩木頭人游戲,因不注意安全扭傷了腳,要在家休息一周的故事。 正當同學們感同身受時,教師問道:“游戲是開心的,可究竟是什么原因讓他們失去了笑臉呢?誰知道?”這樣就打開了學生的話匣子,學生紛紛講述了自己對游戲時間、游戲地點和游戲方式的不同看法,調動學生學習怎樣安全地玩的興趣。
3.3探究生活,德法思辨
對小學低年段學生來講,抽象的規則和深奧的法律是很難理解的。而以學生熟悉的生活為切入口,搭建學校、生活與法律三者之間的橋梁,則會讓學生更容易感知規則和法治的重要性。所以,閱讀故事后,我們都會結合學生實際生活精心設計若干思辨性問題,引導學生通過兩難選擇、小組思辨、續編故事等形式,以達到在道德和法治兩方面自我教育的功效。
同樣以“安全地玩”教學為例,隨著故事情節的推移,教師結合教材中的故事《捉迷藏》,通過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出示動畫:安安和壯壯在家玩捉迷藏躲進衣柜的故事,讓學生發現這一居家玩耍行為的危險性。然后通過配音輔助引導學生思考:安安提醒的話有道理嗎?玩捉迷藏游戲可以藏在哪里呢?從而喚起學生審視危險行為,引發對玩耍安全的進一步探討。學生通過聯系生活經驗和小組探究分享,不難明白居家玩耍同樣要遵守安全第一的規則,提高安全意識和規則意識。
在故事教學中,為了更好地讓故事情節和學生生活經歷融合,還可以采用續編故事的形式。教師在講述故事時,可按教學需要只呈現某一部分的故事片段,留下故事結局、人物命運、主角選擇等懸念,讓學生通過續編故事的形式,思考人物不同選擇所帶來的不同命運或結局。如執教二年級上冊“大家排好隊”一課時,教師改編了一個安全小故事:媽媽帶著雙胞胎姐弟歡歡和熙熙坐地鐵去長隆動物世界,在站臺等車的人很多,心急想快點兒上地鐵的姐弟倆會怎樣做呢?會好好排隊,還是利用小身材巧妙插隊、向前擠?不同選擇的續編,能反映出孩子面對生活情形的不同傾向和做法。而教師通過引出不同的故事結局,則讓孩子清楚地看到遵守社會秩序和規則的重要性。
3.4解決問題,踐行法治
在學生原有生活經驗基礎上解決問題、踐行體驗是法治教育的關鍵。同樣,讓學生從小知法、懂法、培養法治觀念、規則意識,并從內心認同、踐行,便是法治教育的根本。教師在設計教案時,可盡量在課后環節布置相關主題的踐行體驗任務,讓低年段學生和家長完成親子活動,并在活動中踐行體驗,鞏固所學。
如教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家人的愛”一課的最后環節,教師讓學生聽《奶奶的孤單》音頻,向學生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保護法》,讓學生明白尊老愛老不僅是我們的傳統美德,老年人的權益還受到國家法律保護。課后延伸環節,教師布置了“貼心寶貝”行動任務:為家里的長輩們做一件力所能及的暖心事。借著“貼心寶貝”行動卡,讓學生在原有生活基礎上,踐行所學到的新方式去表達對長輩們的愛,實現了從知道道理到實踐。
再回到“安全地玩”一課的教學中,在教學最后環節,通過漫畫角色“安安”對學?!鞍踩O督員”進行了歌頌,讓學生明確守規則、保安全是《中小學生守則》的要求,并提出課后任務:做校園安全有心人,發現身邊的危險記錄下來,一起來評選“小小安全督察員”。通過教育引導學生依法行使權利、珍惜自身合法權利、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同時培養學生敢于同違法違規行為做斗爭,從而鞏固學生的安全和規則意識。
4 ? 結語
經教學實踐證明,“呈現故事,發現問題——代入角色,篩選話題——探究生活,德法思辨——解決問題,踐行法治”的“4S”故事教學范式,把故事作為貫穿課堂的組織線索,用故事引起法治教育話題和學生探究興趣,并在課后活動中踐行法治體驗,能提高小學低年段法治教育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周鳳.中華傳統美德故事融入小學低段課堂教學的途徑與策略——以小學低段道德與法治和語文課堂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研究,2019(24):13-15.
[2]王愛芳.小學道德與法治故事教學創新設計[J].小學教學研究,2018(06):13-14.
[3]王蕾.淺談故事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運用[J].教育觀察,2017,6(24):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