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競
摘要:科技發展使計算機的應用不斷普及,其覆蓋面涉及當下的各行各業。為更好地融入社會,參與社會的發展進步,在各中小學逐步開設了信息技術課程,以培養符合現代社會的應用型人才。同時,在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中,亦為教育教學提供了新的資源方向——微課,這就使信息技術課程成為時代的直接體現與教育培養的踐行者,任課教師更需緊隨時代潮流,將微課應用于課程教學,以其教育優勢推動信息技術的教學發展。
關鍵詞:微課;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教學應用
信息時代的迅猛發展使信息技術逐漸成為新時代人們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在中小學課程教育當中,信息技術作為重要的學科。其地位不斷提升,使得現代教育更加關注并重視這一課程的教學工作。為切實提升課程教學效率,彌補以往的教學不足,教師則可將微課引入課程教學,充分發揮其價值,并貫徹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以促使學生能夠在微課的輔助下更好地學習,深化掌握應用技能,從而切實達到課程教育目標。
1 ? 微課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1.1調動學生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較為強烈的好奇心以及對于新鮮事物的熱忱。同時,信息技術作為智能設備,學生對其有著較強的探索欲及探究興趣。因而在微課教學中,教師則可進行進一步教學優化,促使學生在微課引領下更有興趣地展開課程學習,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以及知識探索欲。在此過程中,教師一方面可為學生呈現多種形式的信息技術知識,使其在廣闊的領域內逐漸形成信息技術知識的探索,在對于信息技術知識的深入了解中,實現學科興趣的不斷增強。比如,教師可將信息技術的研發過程以微課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進行觀看了解;或者將信息技術的“奇妙”之處進行整合并呈現給學生,引領學生在感悟科技的同時,激發其信息技術的學習與應用興趣。在多種形式的微課應用下,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教師可將微課的設計制作進行優化創新,以趣味形式吸引學生眼球,并融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讓學生在其感興趣的事物中逐漸提升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從而為其課程的高效學習奠定良好基礎。因此,微課的利用對于學生興趣的培養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同時,需要教師認真對待微課的制作,包括形式上以及內容上,以促使學生在更好的學習體驗中不斷提升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
1.2縮小學生間的差距
從科學的角度而言,作為獨立的人,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長及學習基礎都有所不同,特別是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學習,不同地區的小學開設的信息技術課程各有不同,或是內容教材的選擇上有所差異,或是開設的年級各不相同,甚至部分小學暫時未設置信息技術課程。如此一來,當學生步入同一中學時,在學習信息技術時,則會存在不同的學習基礎及學習能力,如若采用以往常規式教學手段,則難以滿足并適應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而通過微課的有效應用,則能夠較好地彌補這一缺憾,教師可通過不同等級的微課教學設計,給予學生不同的微課內容,讓學生以更為適應的方式展開學習,從而有效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微課的一大亮點在于其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且具有可循環播放的性質。因此學生可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在課余時間自主展開微課學習,通過反復播放,直至掌握課程中講授的內容。這樣的形式,使得學生都能夠在課前有效掌握相同的知識點,不僅有利于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也能夠使學生間的差距逐漸減小,對學生的心理發展有著較好的影響效果。
此外,教師還可在課程之外,借用微課設計專題式、系列化的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如計算機理論、word文稿、excel表格等等,并上傳至校園網或專門的小程序,進而讓學生能夠結合自身實際進行課外自主選擇性學習,以不斷增強自身的基礎技能,從而更好地接受和學習新知識,使得課堂教學效率不斷提升。
1.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通過微課的有效利用,學生能夠在微課的觀看中實現自主學習,同時,對不了解的知識內容,能夠反復播放,從而逐漸掌握并了解知識內容。因而應用微課輔助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能夠有效推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使其在更新鮮、趣味的直觀化課程教學下主動學習,促使其更好地發展自身學習能力,不斷增強自身素養,有利于發展其終身學習意識。此外,微課的優化設計還能夠促使學生更好地鞏固課程知識。技術性操作難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遺忘,特別是當學習具有復雜原理及操作性的知識點時,如程序的設計等,則難以通過常規化記憶進行掌握。而微課具有重復性觀看的特點,當學生遺忘時,則能夠通過再次觀看學習,進而喚醒相應的知識點及操作步驟的記憶,在不斷的反復觀看學習中,逐漸實現知識的有效鞏固與掌握。在此過程當中,教師可設計專門性的知識點總結類微課內容,讓學生能夠在更為系統化的微課學習中,將各類知識點有機銜接,從而更好地掌握知識構架,使得信息技術的知識不斷深化。因此,在應用微課教學期間,學生亦能夠借助微課實現自我學習與自我鞏固,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及學習習慣都能夠有所幫助,有利于學生信息技術的全面發展。
2 ? 微課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路徑
2.1應用于翻轉課堂
信息技術的本質在于學生能夠應用這一技能進行計算機操作,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簡言之,這一學科重在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在教學時,教師需合理分配理論與實踐占比,同時,明確這一教學培養目的,結合時下教育理念,將學生轉變為課堂的主體,以促使學生能夠真正有效地融入課堂學習,在切實操作練習中,獲得技能的有效提升。對此,教師可融合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通過將課堂教學有效翻轉,讓學生在這一課堂形式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在有效參與中獲得知識的深化學習。首先,需要明確教授課程的知識點內容,進而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規劃相應的預習內容,以更為符合學生學情的微課內容進行設計,再將設計制作好的預習型微課資源分享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結合微課內容以及教師給予的學習任務單進行自主學習。這樣,在課堂教學時,學生則能夠具備基本的理論及概念知識,更好地進行學習,既能夠提高教學質量,又能夠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其次,在課堂教學期間,教師需要將課堂內部的“節奏”進行翻轉,即讓學生主宰課堂,使其能夠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展開自主學習,而教師作為引導者,統籌把握課堂節奏、適時給予學生相應的輔助,以促使學生更好地完成課堂學習任務。在此期間,教師可為學生明確課堂學習目標,并組織學生展開合作學習,促使其能夠在多人合作中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比如,在教授“excel表格”時,教師可在學生認識表格的基本功能后,進一步設計表格制作的具體任務,如“將100組數字求和”等,讓學生結合課前預習的內容,進而與小組成員共同探索,在合作交流與反復嘗試中逐漸探尋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最后,在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環節結束之后,則可由教師進行總結歸納,同時讓各小組學生進行成果展示,以圓滿完成翻轉課堂教學。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的地位不僅獲得了有效轉變,同時,還能夠促使學生在微課應用下實現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提高,為學生的課程學習發展提供了較好推力。
2.2應用于分層教學
由于學生是不同的個體,而個體間的能力水平各不相同,因而在教學中無法以點代面地進行整體性教學。以往采取這樣的教學形式,往往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且無法普及至每個學生,導致部分學生形成了無效學習,久而久之,對待課程學習的態度則愈加隨意,造成了不良影響。另外,盡管現代信息技術已全面普及,但并非所有的家庭都必備計算機,因而部分學生無法在課余時間有效地進行實踐練習,甚至還有的學生從未接觸過計算機。如此種種,足以說明學生的學習情況存在差異。教師需轉變統一式的教學形式,可采取分層教學模式,將微課應用其中,為學生創設并制作與之學習程度相適應的課程內容,以更為貼合學生發展的形式讓學生展開學習。這樣,既能夠滿足于各類學生的學習需求,也能全面關注所教授學生的整體發展,有效實現教學的科學性以及普適性。例如,在學習“PPT演示文稿”時,教師則可結合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微課分層設計,進而將對應的微課內容分享給學生,讓學生依據微課內容展開學習并完成微課中制定的任務目標。比如,針對能力與基礎較差層級的學生,教師可設計PPT文稿的基礎插入操作的課程,如藝術字、圖片等,并要求學生能夠有效掌握和運用;針對能力基礎一般的學生,教師則可依據課程標準進行微課的制作設計,要求學生依據標準完成任務即可;而對于具有一定能力基礎的學生,教師則可為其設計具有挑戰性、綜合性的學習目標及微課內容。如此一來,則能夠有效改善以往學生的“吃不飽、不夠吃”等現象,使得各層級學生都能有效學習并完成學習任務,從而不斷提升學習效果,增強其信息技術的學習信心與興趣。
2.3應用于情境教學
微課的形式與多媒體有些相似,但卻比多媒體更具靈活性。通過微課的教學應用,教師還可借助其視頻特點,為學生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更具熱情地融入其中,有效參與課堂學習與討論,從而實現能力與興趣、知識與技能的綜合提升。一方面,教師可借助微課為學生搜集更多且豐富的可視化資源,在拓寬學生視野的過程中,融入知識與技能,調動其自主創作與實踐操作的欲望。比如,在PPT演示文稿設計教學中,教師可通過互聯網資源搜集、整合與剪輯制作,為學生呈現不同主題的PPT文稿形式,如家鄉的介紹、明星的介紹、項目的匯報等等。在多種主題且具有豐富創意的PPT范例中,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夠獲得良好啟發,進而更加期望實踐操作,以促使學生更有動力地進行實踐練習,促進其技能的有效發展與提高。另一方面,教師還可為學生創設案例式情境,比如,某個企業在開展會議時,分別為各個部門提出了工作任務要求,并要求其盡快完成。在學生觀看這一情境案例視頻時,除了將課程內的知識與情境有機銜接進行講解之外,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展開情景模擬,將學生劃分為各個“部門”,如行政部、會計部、人事部、工程部等等,并將微課案例中的數據、任務要求適當進行調整,進而分別發放至“各個部門”,要求其在一定時間內合作完成各部門的“工作任務”。通過這樣的方式,課堂在微課情境帶動下更具活力與趣味,學生的積極性更為高漲,使得實踐練習的過程不再枯燥,任務難度在情境的氛圍下有所弱化,從而更好地實現信息技術教學過程的優化提升。
2.4應用于合作討論
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同樣需要教師與學生的有效互動,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學引導作用,引領學生更具針對性地討論知識內容,以輔助學生更好地解決課程學習中的重難點部分,幫助學生更好地汲取和掌握相應知識內容。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借助微課,為學生設計并展示各種類型的實操現象及問題,進而引領學生依據微課中展示的實操案例展開合作討論,共同分析其中的知識點、操作步驟、方法技巧等等,使其能夠在討論中逐漸深化重難點知識的掌握與理解,從而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的學習效率。例如,在“PPT演示文稿的制作過程”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實操微課播放,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思考如“大家覺得他的操作有什么問題嗎?有什么方法技巧能夠更好地進行操作嗎?具體操作的步驟應該是怎樣的?如何操作能夠更好地美化作品?”等問題,如此一來,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不僅能夠更具方向性地思考并展開學習,還能夠進一步深化提升其自主學習的效果,使學生的課堂參與有效實現,課堂氛圍在相互交流中逐漸熱烈,從而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有效完成教學任務,進一步促進教學效率的整體性推進。
3 ? 結語
微課的特點為教學提供了諸多便利,可將其應用至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對于學生的學習發展有著諸多積極影響,促使學生能夠更有效率地掌握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并能夠不斷地提升其學習興趣。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發掘多種課堂形式,與微課形成有機鏈接,充分發揮微課的教育優勢。同時,教師亦需要注重微課制作的科學性以及有效性,從根本上強化微課的教學質量,以全方位推動信息技術的教學發展,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效。
參考文獻:
[1]曹麗.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激勵教學法的有效運用[J].學周刊,2021(33):87-88.
[2]董偉.情境教學法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的應用研究[J].學周刊,2021(32):29-30.
[3]申佩.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游戲化教學的應用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1(29):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