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晨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育和生活之間的結合越來越緊密,生活化教學也受到了更多關注。歷史作為初中階段的重點學科,采用生活化教學能夠更好地拉近歷史和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歷史學習對于生活的意義和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本文對初中歷史生活化教學展開探究,以期提升初中歷史教學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初中歷史;生活化教學;教學探究
初中歷史教學中實施生活化教學,要求教師要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當中將教學內容和日常生活相結合,以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加強學科和生活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促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1 ? 教學理念的生活化
任何行為都受到思想影響,在教學中教師作為指導者和組織者,其自身的思想將會支配其教學行為,影響其在教學中使用哪種教學方法,制定何種教學策略,所以想要更好地落實初中歷史生活化教學,教師首先要改變傳統教學理念,將生活化教學理念引入教學當中。教師要從教學的內容和基本學情出發,制定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帶著教學理念去解讀教學內容,從生活化角度出發來講解知識點,探尋教材和生活之間的銜接點,從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出發,了解目前學生的歷史水平,讓學生能夠正確認知教學內容,幫助學生完成思維上的轉變,從原本的感性認知轉變為理性思考。從生活理念出發對教材以及學情進行分析,確定教學目標,基于新課改下的三維目標制定出更加符合現實情況具有生活化的教學目標,這正是生活化教學理念的體現。這一目標的制定不僅能夠讓學生打下扎實的歷史知識基礎,同時也能夠在理論知識學習中,將歷史經驗投射于生活當中,形成反思意識,以史明鑒,從而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樹立起正確的三觀,成為合格的新時代青年。
2 ? 教學資源生活化
教學資源是歷史課程中主要的知識內容,想要確保歷史教學質量的提升,教師就必須要為學生呈現出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讓學生能夠借由資源的獲取來開闊視野,所以教師要充分發揮出教材的作用。教材是編撰者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根據教學內容所精心編撰的,非常適合于初中生進行歷史學習,但同時教師也應該充分認知到教材并不是唯一的教學資源,它是資源的一部分,所有能夠服務于教學的內容,都應該被納入教學資源之內。比如網絡資源當中的視頻、圖片、課外書籍等等,只要是學生日常生活當中和歷史相關的內容,都能夠將其提取為教學資源,從而拉近歷史和生活之間的距離,更好地完成教學內容,踐行生活化教學理念,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來完成知識的內化。
首先,教師要從教材當中挖掘出與生活相關的教學資源。教材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運用的第一手教學資料,因此教師要認真研讀教材,仔細找出教材中和生活之間的銜接點,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體會到歷史和生活之間的關系。比如部編版教材當中有很多內容都是和學生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如秦始皇陵的兵馬俑,如今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旅游景點,造紙術為現今的生活提供了諸多便利等等。
其次,除了教材內容之外,教師也要從日常生活當中去挖掘和教學內容相關的教學資源。教材是根據教學大綱所精心編制的內容,可以說是整個知識點的濃縮,教師可以從生活當中去獲取教學資源,以擴充課堂內容,讓學生能夠走出教材和課堂的局限,開闊視野,增加教學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學生在接觸到教師所提供的從生活當中提取的教學資源時,也會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種從生活里去提取學習素材的能力。比如在“絲綢之路”的教學當中,教師就可以從學生日常所吃的食物中去探尋其來源,并且對其相關內容進行學習。
最后,教師還可以從社會中提取有效的教學資源。如歷史博物館等等,都能夠讓學生從冰冷的教材文字當中脫離出來,享受更加立體生動的教學資源,配合博物館內的專門講解人員,為學生提供更加專業的教學服務,讓學生從不同維度接收到更為豐富的歷史知識。生活當中有很多和教學相關的隱性內容,比如大熱的綜藝《國家寶藏》《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等,是很新穎的呈現方式,用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了原本枯燥的歷史知識,用科普的方法向人們講述一件件珍寶文物。教師在教學當中要善于挖掘生活化的教學資源,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于課堂當中所學內容的印象,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歷史思維模式,生成更多的學習智慧。
3 ? 教學方法生活化
就目前的初中歷史教學來看,教師最常使用的方式大多為講述法、問答法等,而想要更好地落實生活化教學,教師的教學方式也要趨向于生活化。
首先,在語言上要更加生活化。歷史具有一定的綜合性、抽象性,而歷史的這一特點又讓其充滿了更多矛盾。歷史本身豐富趣味的內容本應呈現出更多的魅力和趣味,但是也因為歷史講述的是過去發生的事,所以也造成了學生在理解上的一些障礙,容易導致課堂氛圍的枯燥,而教師應該發揮自己的教學智慧,吸取他人的優秀教學方法,不僅局限于課堂教學,也可以將教學的眼光放得更加長遠。
比如《百家講壇》是曾經大熱的一檔文史類節目,整個節目的布景非常簡單,和課堂教學非常相似,但是和課堂教學不同的是,《百家講壇》在沒有任何燈光渲染和攝影技巧的情況下,吸引了諸多觀眾去觀看,其原因就在于語言的魅力。《百家講壇》中的講師所運用的語言非常淺顯易懂,但同時也有著深厚的歷史韻味,聲調上抑揚頓挫,將原本抽象難懂的歷史語言變成更加生活化的口頭語言,這就是教學語言的生活化。所以教師應該從中獲得啟發,在課堂當中也使用類似的教學方法來避免晦澀的教學語言給學生所帶來的厭倦感,盡可能用學生能夠聽懂且感興趣的更貼合于生活的教學語言,增加教學趣味性,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熱情。但是教師要認識到采用生活化教學語言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教學質量,所以教師要有的放矢地使用生活化教學語言。除了語言上,在教學情境上也要注重生活化。由于歷史和學生之間有時間差,所以學生可能對當時的場景、人物的心境等無法很好地感同身受,而借助于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則能夠有效緩解這一問題,幫助學生融入自己的情感,更好地感同身受,借由情境上的烘托,讓學生仿佛置身于當時的場景當中,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體會。在教學當中,教師可以用情景演繹、影音播放、音樂渲染等方式來刺激學生的感官,幫助學生融入情境當中。比如在“百家爭鳴”的講解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成學習小組,每個小組代表不同學派,相互陳述各自的觀點來進行辯論,在辯論當中體會當時諸子百家在學術上的碰撞。
4 ? 學習方式生活化
在全新教學背景下,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成為教學改革的重點。在傳統的歷史教學中,學生常常用死記硬背、生搬硬套等方式來進行歷史學習。這種學習方法過于應試,學生常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去記憶知識點,對于歷史現象背后所蘊含的道理并不了解,這是有違歷史教學初衷的。所以教師在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指導下,要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法,利用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等方式來凸顯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教師一樣,學生的行為也會受到其主觀意識的影響,因此想要讓學生在學習方式上生活化,就必須要轉變其學習理念。通過歷史學習,學生能夠借由歷史積累經驗,更好地服務于未來生活,所以教師在教學當中要注重將所學內容引申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讓學生學會從歷史當中頓悟,反思自己的生活,借由不斷的訓練,讓學生形成將歷史與生活相結合的意識,更好地發揮出歷史的教學作用。
比如在“絲綢之路”教學中,教師可以詢問學生:你是如何理解張騫的?絲綢之路對于我們當下的生活有怎樣的影響?等等,讓學生能夠學會將歷史事件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思考。教師要讓學生學會通過結合自己的生活,完成對歷史的學習。
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出發來收集和歷史相關的內容,每個學生所收集到的內容都不同,有的是從自己所喜歡的歷史人物出發,有的是從自己喜歡的食物出發。由于出發點不同,思考的內容方向、最終得出的結論都各有不同,這也足以證明學生是有能力在生活當中去探究歷史的,所以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學習空間,讓學生發揮出自己的學習智慧,利用各種方式收集生活中的歷史內容。在教師的引導下整合收集到的信息,得出自己的結論,通過常態化的訓練,讓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歷史探究能力。
5 ? 作業生活化
初中歷史課堂中,作業通常作為鞏固課堂所學內容的一種方式,借由作業,教師能夠了解到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傳統的作業大多是以書本作業為主,雖然題型多種多樣,但是基本都是圍繞課堂中的教學內容來進行設計,所以學生只需要簡單對照教材就能夠完成,教師也試圖通過重復性的作業來加深學生對于知識點的記憶,但事實上,這樣也壓縮了學生思考的空間,導致學生只會死記硬背,而沒有借由歷史的學習形成良好的文化底蘊。所以在生活化教學理念指導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教師應該盡量避免題海戰術,而是要用生活化的作業來加強歷史與生活之間的結合,既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同時也提高了作業質量。
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出發,讓學生依據課堂中所學的內容來完成知識探究。比如對于初一的學生來說,教師應該盡可能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主來布置作業,所以在作業當中可以融合一些趣味因素,要求按照一定的規格來完成作業。比如可以觀看與歷史相關的影片、動畫,或者是在課余時間參觀歷史博物館,等等,觀看完之后寫下心得體會。在初二階段,要進階為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因此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方式圍繞與歷史相關的主題進行調研,整理調研數據來共同完成調研報告。在初三階段,學生即將進入高中,所以教師要做好初中和高中之間的銜接,加強對時政方面的學習,讓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也能夠關注社會熱點問題。
生活化的作業相比于傳統的作業來說,形式更加豐富,更能夠提高學生的完成熱情,并且讓學生能夠走出傳統作業的禁錮,利用作業去感知生活與歷史之間的關系,體會到歷史并不是發生于過去的遙遠事件,而是和現在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正是有了歷史才會有現在的生活。
6 ? 評價生活化
就目前初中歷史教學的評價方式來說,經常采用的是結果評價方式,教師通常會在學期結束時,用試卷測驗的方法來檢查學生在這學期知識的掌握情況,但是一次的考試成績并不能代表學生整個學期的學習狀況,有可能學生這一次考試出現失誤,而因為這一次失誤的成績而否定了學生整個學習過程的努力,這是一種不科學的評價方式。所以在初中歷史生活化教學當中,教師要改變傳統的評價方法,利用檔案袋評價法、表現評價法和總結評價法,三種方法相結合來共同對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以及結果進行綜合性評價。歷史教學最終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形成良好的歷史觀,學會以史明鑒,成為一個合格的公民。所以在歷史教學當中,教師要避免填鴨式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留心觀察自己的日常生活,收集和生活相關的內容,用手抄報、表演劇等方式來進行表現,以體現出歷史和生活之間的聯系。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這一過程當中的表現以及最后呈現出的結果來進行評價,并且將學生的這一作業收集到檔案袋當中,作為平時的學習記錄,結合學生在課堂當中的表現、小組合作當中的合作意識、在作品完成過程中所體現出來的創新精神等,來進行表現性的評價,再結合試卷測試來進行總結性評價。用豐富多樣的評價方法更好地凸顯學生的學習特點,不錯過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每一個閃光點,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歷史學習的樂趣。
7 ?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生活化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樹立生活化的教學理念,挖掘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認知,改變教學方式,轉變學生的學習方法,利用生活化的課后作業,結合生活化的評價,來更好地落實生活化教學,讓學生能夠樹立起將歷史與生活相結合的意識,從歷史當中進行反思,指引未來生活,通過歷史學習,幫助學生成為一名合格的公民。
參考文獻:
[1]舍蓉.淺談初中歷史中的生活化教學[J].智力,2021(23):91-92.
[2]彭梅杰.生活化教學理念于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實施探討[J].格言(校園版),2021(12):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