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巍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學習方式,微時代在已然來臨。微時代在為教育教學帶來全新動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全新挑戰,微學習應運而生。微學習能夠滿足如今全新時代下碎片化學習的需求,能夠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給予學生更為個性化的教學服務。本文對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微學習展開探究,以期提升學生的信息綜合素養,提高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微學習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信息技術課程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在教學中更加強調對學生信息綜合素養的培養。將微學習應用于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革新,能夠充分凸顯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提升其學習積極性,使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成為全新時代下的高素質人才。
1 ? 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現狀
1.1教師方面
隨著教育教學的推進,信息技術課程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在無形中也為信息技術教師增加了很多課程以外的任務,這就導致教師分散了過多的教學精力,無法開展有效的教學研究,甚至有些教師本末倒置,忽略了課堂教學,導致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質量低下。小學作為教學的基礎階段,在這一階段的教學目的主要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其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而枯燥單一的教學方式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甚至會使學生對信息技術課程產生厭倦心理。部分學校并沒有配置專門的信息技術教師,很多信息技術教師都是由其他課程的教師代為任職的,導致其教學能力不足,知識儲備不夠,在課堂中只會照本宣科地對理論知識進行講解,限制了教學質量的提升。
1.2學生方面
小學生對于信息技術的熱情比較高,但是在課程教學中,學生又會屢次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師在課堂中和學生的互動不夠,以自身為主體對學生進行灌輸式講解,導致教學脫離學生實際。此外,在上機操作過程中,教師一個人需要面對全班學生,無法對其進行一一指點,導致學生積累越來越多的問題,造成學習障礙。由于教師教學方式比較單一,學生在課堂當中常常會出現走神現象,使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熱情不高。教師要轉變傳統教學方式,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利用微學習來提高教學和學生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緊跟時代發展潮流,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探索。
2 ? 微學習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優勢
2.1豐富教學方式,改善教學紀律
基于微學習的教學方式,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單一枯燥的教學模式,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學生能夠在其可接受的范圍內進行學習,從而提高學習熱情,更好地凸顯出自身優勢。依據微學習的特點,將其靈活應用于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能夠保證學生學習效率,減輕教師教學負擔,同時還能夠有效維護課堂秩序,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2.2完成差異性教學
微學習的對象是學生,所以其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方式等都取決于學生的自由選擇。但是由于小學生年齡比較小,自制能力還有待提升,所以教師依然要發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加強對學生的監督,在預習階段、教學階段和復習階段,給予學生適度的引導,從而保證學生能夠借由微學習來提升自主學習效率,探尋最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將微學習應用于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當中,能夠更好地實現差異性教學,滿足新課改下的教學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理解能力、性格特點等都有所不同,在同一課堂中,教師講解同一個內容,有的學生很快就能夠掌握,而有的學生則需要重復聽講多遍才能夠理解,但是通常情況下,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一周有1~2個課時,所以在教學任務比較重的情況下,學生需要在一節課內掌握較多的信息技術知識,這就造成了不同學生學習的進度有所不同。學習水平比較好的學生,很快就能夠掌握教師所教授的內容,而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則有可能跟不上教學節奏,這也在無形當中拉大了教學差距,影響教學效果。而將微學習應用于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當中,就可以讓學生依據自身的學習需求來進行個性化學習,從而保護學生的學習動力,提高其學習自信心,保障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2.3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
小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性格活潑好動,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強,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當中,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這一身心發展特點,利用微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形成良好的信息技術核心素養。
3 ? 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微學習的教學策略
3.1學生本位教學策略
教師在教學中要豐富教學方式,盡可能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課程學習,以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的被動學習狀態,讓學生能夠發揮自身作用,建立起完善的知識框架。通過教師的引導,能夠為學生明確學習方向,確保教學有序進行。只有真正讓學生參與其中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才能夠讓學生從知識學習上升為能力發展。在微學習中,教師應該從整體出發,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比如,教師結合熱門新聞、視頻圖片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和效率。
3.2代替性教學策略
所謂代替性教學,就是教師代替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處理,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能夠顯著縮短學習時間,降低學生學習難度,這一教學策略對學困生比較適用。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起明確的學習目標,處理學習內容,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安排教學順序,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在微學習中,教師可以事先準備好微學習的素材,并且在教學中為學生解答相關問題。雖然教師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學生,但是依然能夠體現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利用微學習中的教學資源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因此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對于學習水平有待提高或沒有及時掌握教學內容的學生,能夠讓其根據自身的需求結合微資源來進行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3.3小組合作教學策略
在小組合作教學中,學生通過組成合作小組來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并且根據小組的表現情況來進行學習評估,學生在小組中既相互聯系又獨立存在,組內的每個成員都有其負責的任務,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也要通過相互合作和溝通來共同完成學習目標。微學習中的合作學習,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團隊意識,利用微學習的多種方式為學生帶來不同的學習感受,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明確學習方向的基礎上進行小組合作,以確保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到合作所帶來的作用和意義,通過合作促進自身提高。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使用微學習,并不意味著要使用單一的教學策略,而是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綜合使用多種教學策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
4 ? 小學信息課程教學中的微學習設計
4.1設計原則
4.1.1以學生為主體原則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微學習最基本的原則是要堅持以生為本,教師的教學行為要以學生為主體來開展,最終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積累更為扎實的基礎知識,掌握正確的學習方式,靈活應用所學知識。教師要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問題,充分了解學情,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從其興趣愛好、個性特點等情況出發,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能夠感受到信息技術學習的樂趣。
4.1.2微原則
微學習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微,其核心落腳點也是微,微不僅僅體現于教學素材中的內容比較少,也不是單指微視頻的時間比較短,更加注重表現出的是微學習中的精準性和適配性。在微學習的設計過程中,教師要確保明確的教學內容和較短的教學時間,深度提取教學內容,將原本傳統課堂中的教學內容劃分為若干個相互串聯的微知識,用這種方式來幫助學生有規律地掌握所學內容,更好地把握知識之間的聯系,以提高微學習資源的精確性。教師要從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依據其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盡量將微學習的時間控制在5分鐘以內。
4.1.3針對性原則
微學習模式中,資源在教學中主要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教師要注重對教學問題的整合,并且依據教學反饋來構建微學習資源,從而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解答每一位學生的問題,提高微學習資源的針對性。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的教學精力有限,因此無法及時充分地在課堂當中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問題,而利用微學習資源,則能夠幫助學生得到問題的答案,盡可能為學生的學習掃清障礙,保護其學習積極性。
4.1.4趣味性原則
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微學習資源不僅僅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同時也應用于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環節。為了提升微學習資源在課前和課后的利用效率,就需要提高資源的趣味性。教師要用趣味性的資源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能夠主動在課余時間進行學習。教師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依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緊跟時代發展的腳步,選取更有趣的因素融合于學習資源當中,從而拉近學生和教學資源之間的距離,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出學習資源的效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但是教師不能一味追求微學習資源的趣味性,要有的放矢地對其進行把握,防止趣味性過強,而忽略了其本身的教學價值,對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影響。
5 ? 微學習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
5.1課前應用
為了更好地滿足新時代下的教學要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教學內容之間的聯系,教師可以利用智能終端設備對微學習資源進行設計。比如目前的智能手機功能非常齊全,完全能夠勝任微學習資源的設計和制作,因此教師可以利用智能手機來制作課前的微學習資料。教師可以將制作好的資料上傳至網絡社交平臺或軟件上,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需求下載觀看、學習討論,在學生利用學習資源進行預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預習時間,讓學生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對其進行思考和討論,然后再利用電子白板對其進行進一步講解。目前的小學生對于智能手機非常熟悉,因此利用智能手機來設計微學習資源,可以更好地迎合學生的興趣點,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能夠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5.2課堂教學環節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利用微學習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分割,將其制作成視頻進行分模塊教學。教師要在學生實踐的過程中利用微學習對學生進行適度引導。比如在設置動畫效果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凸顯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掌握微學習方法,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這節課的主要內容,讓學生能夠學會相關的方法和技巧。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用主動參與式、代替式和合作式等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集中注意力,從而引導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
5.3課后環節
在教學完成之后,教師可以將微學習的資源以及學生所制作的作品上傳到網絡平臺當中,讓學生能夠在平臺中下載相關的學習資源,分享自己的作品,促進師生和生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提高其自主學習水平。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組內互評,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評價方式,借由對他人作品的評價,反思自己的學習問題,做好查漏補缺工作,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對于學生在課堂當中沒有完成的作品,教師可以讓其帶到課下,利用課余時間來繼續制作,制作完成之后,將其上傳到網絡平臺當中,對其進行打分,學生如果沒有上傳,那么將會失去打分的資格。因此,在課后的微學習資源當中,應該要有課后作業、課堂的微教學資源以及學生的自我測評。小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掌握情況和評價方式還有待提高,所以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評價,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當中上傳相關的評價表,讓學生依據評價表中的內容來對作品進行評價。比如教師可以從主題、內容、創新、評價四個方面來設計評價表,要求學生查看作品是否貼合主題,內容的設計是否合理,作品是否具有獨特的創新性,并且從自身角度出發對作品給予評價和建議。
6 ? 結語
在小學信息技術課程中應用微學習進行教學,能夠從學生角度出發,依據信息技術的課程特點,為學生提供更加有針對性的教學,提高其學習興趣,改變傳統教學中過于注重理論知識教授的弊端,讓學生能夠從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中解脫出來,通過實踐探索和主動參與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水平,樹立起良好的團隊意識,促進其創新能力發展,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祝智庭, 張浩, 顧小清.微型學習——非正式學習的實用模式[J].中國電化教育, 2008,(2): 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