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雯
摘要:《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對高段習作教學提出明確要求: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要達到“內容具體”則需要豐富的想象力,要實現“感情真實”則需要學生有情感共鳴。而閱讀教學與習作教學的連貫性,正是借閱讀培養學生想象力、以習作聯系生活真情實感,以此實現“內容具體、感情真實”,如此就需要將閱讀與習作教學相融合,借“解構、重組、聯比”三大策略予以落實。
關鍵詞:解構;重組;聯比
1 ? 解構,分析課文提升想象力
解構,是對不同課文內容進行分解、明確文章結構,借此讓學生發現其中所蘊含的不同人文元素、生活元素。想象力的培養與激發,是習作教學重點培養的語文素養,在閱讀教學中完全可以借助“解構”這一策略對學生進行針對性培養。具體實施則可以從“總體解構、重點解構”兩個方面,對課文內容進行解構分析,以提升學生的想象力。
1.1總體解構,搭建想象的框架
想象作文寫作時,不只是圍繞某一個點展開想象,還要從想象的核心,搭建想象的框架,進而開展豐富的想象,形成有血有肉的想象作文。總體解構,是由表及里對課文進行拆分,包括文字的總體框架、中心思想、文章中人物分析、文章發展方向等內容,讓學生借此了解文章的習作框架,在真正讀透讀懂一篇課文的同時,形成自己習作時的“想象框架”。
例如部編版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其習作主題是“把一個人的特點寫具體”,那么如何寫清這個人的特點?要寫哪些方面的特點?這就可以借助本單元的閱讀教學進行滲透。在本單元《他像一棵挺脫的樹》閱讀教學中,可以對全篇課文中主人公祥子的人物形象刻畫進行解構,讓學生從中發現文章想象的“框架”。可以從課文題目“挺脫的樹”這一核心想象點,去分解“哪兒像樹”,進而聯系到身上肌肉、臉上精神等方面的課文框架,解構其中高大、鐵扇似的胸、直硬的背等不同的想象點,讓學生發現作者的“想象方法、寫作方法”,那就是把這個人分解成“胸、背、脖子、疤”等不同點,借助不同的方法展開想象,從這些身體部位提煉出如樹一般的“高大、挺拔、直硬”等特點。
如此從課文題目開展的總體分析解構,不僅讓學生對課文形成由整體到局部的認知,還形成由中心到框架再到細節寫作的認知,在進行單元習作時,也懂得了“把人物分解為不同部位、對不同部位進行想象寫作”的方法,自然而然也就可以達成“把一個人的特點寫具體”的習作主題目標。
1.2重點解構,豐富想象的內容
想象作文中的“想象”,是從事物本體延伸想象到其他事物身上,那就不僅要有著“舉一反三”的能力,而且要善于發現不同事物之間的共同點,以此展開想象。重點解構,是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重點環節、重點要素進行細致解析,以此理解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為學生想象能力的提升提供基礎性依托。具體解構時就要讓學生針對重點元素進行“對比、挖掘”,明確不同事物之間的“聯系與區別”,以此真正理解“本體、喻體”的概念,再“熟能生巧”地去豐富多種想象內容。
同樣在前述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把一個人的特點寫具體”的主題寫作中,我們也可以對《他像一棵挺脫的樹》一文進行重點解構,使學生發現作者如何展開想象,豐富想象的內容。具體操作時,一是尋找重點解構點。例如對文章中將“祥子的胸”比喻成“鐵扇面”的句段進行重點解構,以此來明確本體、喻體之間的關系,豐富學生想象力。二是進行細致解構,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小組內展開想象,提出如下問題:“祥子的胸”和“鐵扇面”之間有什么共同點?還可以比喻成什么?燒紅的鐵炭、堅毅的高山可不可以?有沒有相似的點?同樣也可以對祥子的身材除了像一棵挺脫的樹之外,還可以將其想象成什么呢?三是學生討論解決問題,在這些問題的激發下,學生會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小組之間的討論中,發現二者之間的聯系,進而拓展其他想象。四是在重點解構之后,教師可引導學生將整篇課文中含有想象的點進行自主歸納,使學生可以對文章的想象手法有更加細化的認知。
如此四步走,從“一個重點”展開了細致解構,可以更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從而使學生可以在進行作文創作的時候更具優勢。在如此“重點解構”和“想象點梳理”后,“把一個人的特點寫具體”的習作主題便有了更加具體的想象方法、想象內容基礎。
2 ? 重組,自行創作激活想象力
重組,是學生就不同篇目、對這些篇目的不同元素,展開拆分、重組,在分解時全面深入認識篇目內容,在重組時則使不同事物與內容發生碰撞,激活學生的想象力。如此可以讓學生在具有“框架搭建、內容聯想”的基礎上,夯實素材選擇與組合的基礎,具體從“迎合習作挖內涵、巧妙組合促創作”兩個方面做起:
2.1分解:迎合習作挖內涵,細致分解拓展思維
語文教學的每個單元都對應著不同的“語文要素、人文要素”,以及相應的“習作主題”,課文教學與習作教學都服務于同樣的主題和要素,所以在課文教學中就要迎合習作的需求,去深挖課文內涵,進而形成有益于寫作的閱讀教學策略。分解的具體做法如下:一是從單元習作中,挖掘其中的特色與需求,進而明確閱讀教學的重點;二是觀察發現學生的年齡及興趣、認知特點,以此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向;三是尋找本單元課文中適宜進行細致分解的課文篇目,并進行細致分解;四是回顧習作內涵與閱讀教學,進行評價反思。
例如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分解中,一是明確方向。本單元習作主題是“變形記”,要求學生展開想象,把自己想象成另一種事物,進而寫出變形之后的生活。二是分析學情。看似比較開放性的內容,其實卻是學生習作的難點,因為他們可以展開“相對單薄的想象力”,能夠想出自己變成什么,卻無法更加細化具體到變成這種事物后的內容。三是確定篇目。對本單元課文嘗試深挖、分解,以使學生發現同一事物在不同視角下的影像。在分析多個篇目后,我們可以發現本單元《丁香結》一文有著較強的可行性。這不僅是一篇多角度寫景的文章,也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文章,課文描寫語句優美、文筆流暢。在對丁香結進行贊美的同時,也對丁香結的含義進行了描寫,使讀者對丁香結的隱性描寫含義有一個深度認知。
2.2組合:巧妙組合促創作,激活想象謀篇布局
迎合習作需求進行課文的分解之后,學生對課文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此時我們則可以進一步讓學生對這些元素進行重新組合,以形成不同韻味的文章,在激活學生想象的同時,形成想象作文謀篇布局的能力。組合的具體策略可以從如下兩個方面開展:一是分析課文特點,借全面細致的挖掘了解課文可供挖掘的元素;二是明確操作方向,從課文多種元素、不同特點出發明確操作的主要方向;三是進行全面實施,借“倒敘式重組、兩端延伸式重組”等方法策略予以落實。
例如圍繞“變形記”的寫作主題,學生懂得了如何從不同視角聯想到不同事物,可是如何讓他們布局寫作呢?我們則可以在課文教學中進行巧妙組合,讓學生借此提高想象作文謀篇布局的能力。具體步驟如下:
一是分析課文特點。《丁香結》一文,作者從丁香描寫至丁香結,又從丁香結描寫到解不開的愁怨,寫到“人生沒有愁怨、一帆風順,又會太過平淡無奇”,這是作者想象力的有效發揮,也可以成為課文重組的“基礎性素材”。
二是明確操作方向。具體可以讓學生在進行各知識點學習的過程中,將這幾部分內容進行認知,再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將上述內容進行隨意重組,這樣就會變成不同含義的文章,培養提高學生寫作想象作文謀篇布局的能力。
三是進行具體實施。首先,倒敘式重組的實施:引導學生發揮想象力,以倒敘的模式對這篇課文進行重組,開篇就描寫人的憂愁一件接一件,然后再由此聯想至丁香結,進而引出描寫丁香花的詩篇,然后作者可以走出戶外與丁香花互動,最后對丁香花的美景進行贊美。這樣的描寫方式會讓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覺,讀過后不好的心情會一掃而光,而且這種描寫方式與原文的意思大相徑庭。其次,兩端延伸式重組的實施:從中間開始進行描寫,逐步往兩邊進行拓展描寫,以一首描寫丁香花的詩篇作為作文的開始,然后描寫丁香花的形態和氣味,最后再描寫丁香花可以解開人們的心結,使人們感受到生活中蘊含的美。而這都是重新組合后產生的全新文章。學生在進行重組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激發了對寫作方法的想象,提高了學生謀篇布局的寫作能力。
3 ? 聯比,通過比較完善想象力
聯比,是一種對比的描寫手法。學生通過對比的方式對事物展開想象式描寫,在細致對比、尋找共同點、激發情感共鳴、尋找最佳方式的過程中,完善學生的想象,優選最佳的表達方式。具體可以從“文本內外、不同方式”聯比做起:
3.1文本內外聯比,引發情感共鳴
課內課外聯比,是將課內的知識與內容,與課外的事物相聯系、比較,以此拓展想象的方向和內容,完善想象力。具體操作時,要以“情感共鳴”為關鍵因素,挖掘學生生活背景下可以引發共鳴的事物,以此實現文本內外聯比效果的最大化。步驟如下:一是明確習作與閱讀教學目標與學生的基礎。結合文本了解習作教學、閱讀教學的基礎與方向。二是將文本聯系生活激發共鳴。把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文本內容有機聯系,形成知識與經驗的遷移。
例如部編版六年級上冊的“變形記”寫作教學,一是明確其教學目標與學生基礎。目標為:享受大膽想象、自由表達的樂趣;學生基礎則是:在《花之歌》課文教學中,有了“我是……”的句式基礎,如此展開的想象力應該更加完善、豐富。為了達到這樣的創作基礎,就可以在《花之歌》一文的教學中,將文本內外的事物進行聯比,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激發學生情感共鳴的同時催生想象。二是將文本聯系生活激發共鳴。在教學之前,讓學生聯系生活,想一想,你在生活中看到過花嗎?它們分別在怎樣的場景、以怎樣的方式出現?如此問題式引領,學生會從自身生活經驗出發,說出“花園里、路邊、家中”等地點,還可能聯想到“重大節日、紀念日”等,或者會聯想到“星星、火焰”等內容。在生活經驗被充分調動之后,再讓學生研讀文本內容,會讓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中“我是大自然的話語、我是星星、我是親友之間交往的禮品”等內容,也能在自己的“變形記”習作中充分聯系生活,激發真情開展創作,形成“情真意切”的創意想象作文。
3.2不同方式聯比,拓展想象觸角
不同方式聯比,是將不同的想象方式進行聯系、對比,讓學生發現不同的想象方式、不同想象視角,并對此進行橫向對比,發現不同方式與視角的優劣性,進而拓展其想象力,并在自己的習作中展開更加合理的想象。具體操作時,以“不同方式”的對比作為核心,再從如下兩個步驟開展教學:一是確定何時、何文需要不同方式聯比,結合不同課文內容、學生學情確定;二是借不同策略推進不同方式聯比,以此拓展學生視野,觸動他們的想象。具體如下:
一是確定不同方式聯比的文本。例如“變形記”的想象作文寫作時,學生往往思路受限,有的局限于“鳥、星星、小螞蟻”等具體的事物而不知如何縱向延伸,這是缺乏生活經驗的融入;有的則停留在衣、食、住、行等泛化角度,不知如何展開個性化想象,這也體現了學生的橫向思維拓展不夠。如在《花之歌》一文教學中,可以展開多方式聯比,給學生打開新的想象空間。二是借不同策略推進聯比。在《花之歌》一文教學中,讓學生細品文本,引領他們尋找課文的想象方式,從“大自然的話語、星星、諸元素之女、禮品”的多元素并列式想象,到從“清晨、傍晚”時間序列式想象,再到“在原野上搖曳、在清風中呼吸”的空間延伸式想象,到“微睡、醒來”等動態擬人化想象……多種方式的想象一經發現,瞬間便會激活學生的思維,他們也會基于生活經驗,基于對“想象事物”的了解,展開同樣的多方式、多視角想象,并尋找自己最喜歡、最擅長的一種,運用到自己的想象作文創作中,走出“思路受限”的局限,走向“豐富廣闊”的想象空間。
總之,小學語文高段想象作文教學,要以新課標為依據,將課文教學與習作教學進行有效貫穿,為達到“內容具體、感情真實”的教學目標,將課文進行“全面解構、有效重組、多向聯比”,以此為學生構建想象的框架、豐富想象的方式和內容,更激發他們生活經驗下的真情實感,以使學生探究出自己喜歡的方式,寫出“內容具體、感情真實”的想象作文,讓他們充分感受到作文的魅力。
參考文獻:
[1]王琳.寫作教學如何實現生活化[J].語文教學與研究,2020(12):80-81.
[2]馬苗.小學高年級習作教學指導的研討與實踐[J].小學生(中旬刊),2020(06):65.
[3]尚曉芳.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思維導圖的應用探討[J].知識窗(教師版),2020(05):37.
[4]蒲岳山,王淑霞.“真實”——小學作文的生命——農村小學習作教學中貫徹“真實”思想淺談[J].學周刊,2020(17):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