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如華
初中數學教學的關鍵點在于如何利用好時間促使學生在課上全面地理解教材知識,自主運用概念和公式、定律。而在新課改實施以后,教師也可以通過一些能夠提高教學質量的途徑確保學生數學學習的有效性,進一步促進初中數學教學工作的高效進行和順利完成。
一、利用情景教學法增強數學教學的趣味性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在基礎知識的教授方面沒有太大的難度,主要影響教學質量的是學生這個主體因素。部分學生很難通過對基礎知識的認知來拓展自身的邏輯思維,導致自身學習數學知識存在被動性,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做不到主動學習,導致其數學學習成績和效率不高。針對此種情況,教師可以利用情景教學法進行課上引導,幫助學生轉變數學學習理念,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是一件收獲知識和快樂的事情。數學與生活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伴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發展,“數學生活化”成為新時期教師執教的重要理念。生活教學簡單來講就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地將數學知識還原到生活中,基于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設計各項教學活動。這樣做不僅與初中數學教學、素質教育的各項要求相符合,還能夠為整體教學水平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讓學生在分析、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過程中,真正感受到這一學科的魅力。教師在講解初中數學知識時,也要圍繞學生的實際生活設計相應的教學內容,希望學生能夠通過生活化的教學情景,增強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大部分學生的主要問題是對教師所講解的內容認識不足,所以教師在教授學生相關數學知識時,需要從學生日常生活入手,在課堂中設計生活化的教學情景和教學內容,從而契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并有效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
如在“與三角形有關的線段”這節知識的教學講解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線段,然后再對三角形當中的線段關系進行講解。這樣學生就能夠對知識產生基本的認知,并逐步進入相應的知識學習情景當中。其次,讓學生在這個情景當中想象不同三角形之間有哪些并不存在的關系,幫助他們逐步形成推導和認識線段關系的邏輯思維。最后,通過引導學生理解知識的解題過程,促使他們完成有趣的、拓展個人思維的習題練習,進而避免整個教學過程中出現影響學生學習狀態的環節。
二、應用生活化教學提升學生的主動意識
很多學生在課上完全依賴教師對他們的指導,有時會出現嚴重的“溜號”現象。這時教師不方便與學生進行深入的溝通,只能提醒他們盡快進入學習狀態中。但是如果大多數學生都這樣學習的話,那么初中數學教學質量就很難得到保證,因此教師要應用生活化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更好地樹立主人翁意識,使他們能夠具有學習數學知識的主動意識和學習能力。
如在“多邊形及其內角和”這節課的講解中,很多學生在聽課時,只會跟著教師的提問和教材中的解題步驟完成需要計算的部分。如果當堂提問相關概念,學生只會照著教材閱讀,缺乏理解知識的主動意識。教師可以拿出生活中常見的一個多邊形物體,為學生演示如何確定角的存在,并判定這個角屬于內角還是外角。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理解課堂涉及的基本概念,再為學生講解例題的解題步驟,使學生充分建立學習思維,促進學生數學學習上的不斷進步。
三、結合各個教學環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課堂中,教師把教授知識當成唯一的目的,使學生成為聆聽教師講解的“容器”,而不是主動完成學習任務的主體,那么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如今提升數學教學質量的一個重點。結合初中數學相關要求,教師要根據課堂中的導讀教材內容和引導使學生完成習題演練環節,進而提升他們的主體地位,促使初中數學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并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數學的效率。
如在“全等三角形”這節課內容的講解中,教師首先要帶領學生認識“全等三角形”這個概念,以及什么樣的兩個三角形符合全等的條件,注重體現學生自主認識數學邏輯的主體地位,增強他們對習題部分解題能力的學習需求。其次,在講解知識的環節中,讓學生在習題演練環節中深入探討那些自己無法理解、不能獨立解決的實際問題。最后,再根據學生課上學習的基本情況,對每道題的答案和解題思路進行簡單的描述。同時要求他們對自己聽不懂的知識點進行提問,在此過程中為學生補充在課上沒有提到的解題方法,使學生逐步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進而學會自主處理學習中的問題,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四、實現科技教學法在教學環節中的高效應用
初中數學教師在利用教學工具方面,應當重點考慮具有科技性的技術設備。此類設備的應用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學習探索數學知識的重要方法,另一方面也讓他們充分感受到數學思維在生活中的合理運用。這樣可以通過提高學生個人學習積極性的形式,增加高效數學教學環節,進而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初中階段正是學生成長發育的黃金時期,性格特點比較鮮明,通過運用信息技術活躍教學課堂,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更好地投入初中數學學習中,以此來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效率。同時運用信息技術能夠實現初中數學教學趣味化,通過動畫、實踐等方式展開教學,不僅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主動參與,進而促進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的深度融合。
如“軸對稱”這節課主要是幫助學生認識什么樣的圖形屬于軸對稱圖形,為學生呈現出極具美感的數學世界。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引導學生對一些圖形是否存在軸對稱關系進行探究,讓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結論。之后,將一些軸對稱圖形放在一起進行對比,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畫出輔助線,幫助學生直觀、形象地理解軸對稱現象。
五、把師生互動教學作為講解知識的基本途徑
學生能否理解數學知識與教師是否對他們進行了必要的學習引導有直接關系。因此,通過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來提高初中數學教學質量是一種基本思路,可以很好地幫助教師完成對學生學習生活的引導。一方面有助于教師拓展課上教學內容,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理解教師所講解的知識點。
如“勾股定理”這節課內容,需要學生認識直角三角形的三條邊存在固定的關系,可以通過推理來驗證相關的命題。而教師在課上所講解的知識點,也就在于命題的推理和計算過程,十分考驗學生個人的邏輯思維和反向推導能力。教師要避免給學生太多負面的心理暗示,多給予學生積極、正面的引導。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紙上畫出三角形,明確它所對應的邊和角的關系。教師可以利用拼圖的形式引導學生證明圖形中各條邊的關系,讓他們認識到在直角三角形中勾股定理可以得到驗證。這種師生互動教學的形式,延伸出對命題的驗證和解題思維,使教學基本思路得到清晰的表達。
六、有效開發初中數學課外活動內容
對大多數學生而言,在課上面臨的挑戰會讓他們對知識產生強烈的探索心理。而課堂教學比較固定的模式很難讓學生達到預期的心靈體驗。教師可以開發一些課外活動,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質量。因此,教師在新課程改革理念下,設計初中數學教學環節時,需要緊密結合數學學科特點找準融合實踐的關鍵點,并以此為出發點向外進行擴散、融合。數學學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實踐性與探索性,教師通過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引導學生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究,讓學生能夠有所學習、有所成長,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落實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所以,教師要踐行深度融合的理念,合理地設計初中數學教學環節,并抓住融合實踐的關鍵處來驅動學生展開學習。
如在“函數”這節課的講解中,教師要從函數的取值范圍入手,幫助學生認識函數對自變量的存在意義。教師運用多媒體技術演示圖象的變化過程,讓學生懂得如何確定自變量的取值范圍。教師可以據此開發觀察物體運動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實地測量確定某一函數的運動范圍,清晰地認識和分析函數的實際意義。學生再根據函數中自變量和它在圖象中的變化趨勢,高質量地完成相關公式和函數變化規律的學習,進而實現自身數學學習上的不斷進步。
七、結語
初中數學教師要充分把握每個時機,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促使學生高效地學習。同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運用知識等方面的引導,使課堂教學能與其他的教學方式相結合,共同開展數學教學和習題演練等關鍵環節,幫助學生完成理解知識和邏輯推理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