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康寧
隨著工作生活的壓力加大,越來越多的疾病呈年輕化趨勢,癌癥就是其中一種。本文就何謂骨腫瘤、引發骨腫瘤的病因及臨床表現、影像診斷方法、預防措施等進行闡述,從而讓大家更多地了解骨腫瘤。
1骨腫瘤
人骨腫瘤是指骨組織構成中形成的腫瘤,根據形成原因,可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及轉移性。骨腫瘤根據其疾病分類,又分為良性骨腫瘤、惡性骨腫瘤及瘤樣病變。其中,良性骨腫瘤包括骨軟骨瘤、軟骨瘤及骨樣骨瘤等,這類骨瘤可以根治,預后良好。但惡性腫瘤相反,有原發性的,也有繼發性的。原發性多以骨肉瘤、軟骨肉瘤為主;繼發性的有肺癌、乳腺癌等通過血液循環轉移到骨骼或者直接侵犯骨骼導致的,發展速度較快,容易擴散,且預后效果不佳,目前仍是骨科學、腫瘤學中的難點。
2骨腫瘤的病因及臨床表現
骨腫瘤同其他腫瘤一樣,發病的原因較多且復雜,一般是內在因素的影響先存在,從而引起外部特征的出現。內部因素主要從內分泌學、基因學等進行研究,而外部因素主要是受到化學物質的影響、內外照射的刺激、病毒性感染等。
2.1 骨腫瘤的病因
導致骨腫瘤的原因很多,且形成的因素是基因突變積累的發展過程,具有多層次、多階段的特點,常見的有遺傳、病毒感染、化學致癌物質以及物理環境導致的基因突變。骨腫瘤的發病率大約在萬分之一,良性的可能性多于惡性腫瘤,且與年齡有著密切關系,青少年患者多見骨肉瘤,成人多為骨巨細胞瘤。
(1) 受遺傳因素的影響,導致基因中帶有決定腫瘤表型的信息。隨著腫瘤細胞在身體中不斷地分裂、生長,其子細胞存在著異常表型,使得身體中正常分化的細胞逐漸朝著腫瘤細胞進行轉化。在這個過程中,其分子的改變影響著正常細胞的蛋白質功能。身體中的部分分子發生改變可以垂直遺傳,從而影響后代出現腫瘤。當然,還有一些基因并不會一開始就突顯出來,而是在后續生長過程中,受細胞復制、分裂的影響,從而在生命的晚期呈現出腫瘤的情況。
(2) 受到病毒感染導致骨腫瘤。雖然當前并沒有證據表明病毒感染與惡性腫瘤之間有著直接的病因關系,但根據臨床研究發現,病毒感染與人體中的某些惡性腫瘤存在著不可割斷的聯系,需要在后續臨床中進行深入研究。
(3) 長期接觸物理環境導致的骨腫瘤。常見的物理性致癌因素主要是電離輻射的高頻及短波、電子、質子及中子等影響。
(4) 受到化學因素導致的骨腫瘤。包括人工合成及天然的物質,常見的瀝青、粗石蠟、亞硝胺、染料等,對于誘發癌癥具有主導作用,且遵守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即在長期接觸上述化學物質的過程中,如積累到一定的量,就會引發癌癥。
(5) 日常飲食習慣的問題。不潔的飲食、發霉的食物等都會導致癌癥的發生。此外,工作生活壓力讓大多數人感到身體的疲憊,加之鍛煉少,身體免疫力低下,內分泌失調,增加了患癌的概率。
2.2 骨腫瘤的臨床表現
骨腫瘤主要會有以下癥狀:腫瘤迅速增長引發的疼痛及壓痛,局部出現腫塊及腫脹現象,甚至會限制關節的活動,引起功能性障礙及神經受到壓迫,甚至會出現病理性骨折。
(1) 身體出現疼痛及壓痛。腫瘤快速生長引起的疼痛會讓人難以忍受。一些惡性骨腫瘤是在局部產生疼痛,最開始為間接性、輕微疼痛,發展到后期就是連續性的劇烈疼痛,還伴隨著壓痛感。良性骨腫瘤在發生瘤惡變或者骨頭遭受到病理性變化時,身體上的疼痛會突然加重。
(2) 身體出現局部腫塊、腫脹。良性的骨腫瘤一般會表現出質地較硬的包塊,生長速度較為緩慢,按壓時并沒有明顯的疼痛,但是會被患者所察覺。如果出現局部的腫脹、腫塊,且發展速度較快,皮膚上出現血管增粗、增大等現象時,一般多為惡性腫瘤。
(3) 身體容易出現病理性骨折。骨腫瘤最先表現出來的癥狀就是病理性骨折,即使是輕微的外傷也容易引起骨折,是惡性骨腫瘤、骨癌轉移中最常見的并發癥。
(4) 關節出現功能性障礙、神經受到壓迫。一般來說,骨腫瘤會在臨近關節出發生疼痛、腫脹的現象,進而影響到關節的正常活動,導致其受到限制。在脊椎上的腫瘤還會對脊髓產生壓迫感,進行影響神經,出現肢體麻木、疼痛、無力感,嚴重的會導致癱瘓。
3骨腫瘤影像診斷方法
對于骨腫瘤的影像學檢查主要有5類,即普通的X線檢查、CT檢查、MRI檢查、放射性核素骨顯像、PET-CT檢查。
3.1 X線檢查
X線檢查是診斷骨腫瘤最基本、首要的檢查,不僅能夠檢查患者是否患骨腫瘤,而且對于骨腫瘤的病理類型、良性惡性也能有個初步的判斷,引導醫生選擇哪一種方式進行進一步的檢查。X線片檢查能夠體現出患者骨腫瘤的部位、病變大小、對骨質破壞的程度及類型、骨腫瘤的基質是否均勻等,甚至對于骨皮質的完整性、軟組織的腫塊等有一個詳細的了解。
3.2 CT檢查
進行CT平掃可以增強骨腫瘤骨質破壞的范圍顯示,讓醫生能夠準確了解骨腫瘤對患者身體的損害、了解軟組織腫塊的大小等,并且能夠對X線檢查進行補充,彌補X線片上出現的重疊、顯像不佳的情況,進而發現骨盆、脊椎骨等不規則部分出現的病變,更準確、更早地了解病情轉移的情況。
3.3 MRI檢查
MRI檢查又稱被為磁共振檢查,從外觀上來看,與CT檢查的設備很相似,且工作流程也大致相同,但兩者之間的工作原理卻截然不同。MRI具有較大的優勢,特別是針對中樞神經更加敏感,波及的范圍更明確,能夠為外科手術提供較為靠譜的數據支撐,并且對于人體沒有放射性的傷害。因此,在對骨腫瘤患者進行檢查時,可以采用這類設備,利用其高分辨率、多平面的優勢,對骨內、軟組織的范圍、腫瘤的實質性進行檢查,盡早發現其周圍部位可能出現的病變情況。正因如此,MRI檢查成為了惡性骨腫瘤手術前不可或缺的檢查之一。
3.4 放射性核素骨顯像檢查
放射性核素骨顯像檢查又稱為骨掃描,是利用放射性核素锝標記的弧甲基二膦酸鹽可吸附在骨骼的羥基磷灰石晶體上的原理,觀察骨骼局部血流及代謝的情況差異。其在診斷骨的良性、惡性的病變時,優于X線檢查3~6個月的時間。放射性核素骨顯像檢查主要是用于全身的骨骼檢查,判斷是否有腫瘤病變,并且能夠早期發現骨轉移灶,但假陽性率較高。
3.5 PET-CT檢查
PET-CT檢查,即正電子發射斷層-X線計算機斷層組合系統,是將PET與CT相結合,優勢互補,一次顯像就可以獲得病理的變化及形態學改變,進而更好地滿足影像學的需求,使“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逐漸成為現實。應用范圍為健康檢查、腫瘤診斷、治療的效果評價及檢測等,是目前全球最高端的醫學影像設備。在PET-CT檢查中,能夠對惡性腫瘤進行功能性檢查,包括骨頭、軟組織及內臟等,更有利于及時發現腫瘤,以及對腫瘤是否復發、轉移等進行判斷,且假陽性率更低。
4骨腫瘤治療
4.1 及時就診觀察
發現骨腫瘤相應癥狀時,應當及時就醫,進行細致的檢查。若確診,應積極配合治療,以外科分期為指導,進行放療、化療等治療,盡可能控制疾病,在切除腫瘤的同時,確保肢體能夠完善。對于良性骨腫瘤而言,治療相對容易,且預后較為良好;惡性骨腫瘤在發展和治療過程中都較為艱難,其發展速度較快,治療效果并不理想,且死亡率較高。
4.2 手術治療
對于骨腫瘤患者而言,手術是當前治療最基本的方法。根據患者疾病的具體原因,采取的治療方案也有所不同。有癥狀且生長較快的骨腫瘤,盡早進行手術,將其切除治療。切除時分為4種:一是良性腫瘤或者一些不能夠切除的惡性腫瘤,可以通過刮除的方式治療;二是通過邊緣切除的方式,沿著腫瘤的邊緣完整的切除,這類方式主要是應用在良性的骨腫瘤或軟組織腫瘤;三是對于惡性腫瘤、易于復發的良性腫瘤,可以采取擴大切除的方法。在距離腫瘤一定距離范圍內,將正常組織連同腫瘤完整切除,減少其復發、擴散的概率;四是根治性切除,切除范圍較大,將遠離腫瘤的正常組織和腫瘤一并切除,大多適用于不能夠保留肢體的惡性腫瘤患者,使其能夠存活下來。
4.3 化療
就目前臨床應用上,對于骨腫瘤主要有以下幾種常見的化療藥物,如甲氨蝶呤、阿霉素、異環磷酰胺、長春新堿、放線菌素。化療主要是在患者確診惡性骨腫瘤后的6~8周,手術前進行化療,之后進行切除手術,再進行4~6個月的化療,從而達到標準的治療模式,延長了患者的壽命。
4.4 進行藥物治療
對于骨腫瘤患者而言,骨質破壞是在所難免的,有的是由于骨細胞活性增強所導致。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可以采取二磷酸鹽類藥物抑制骨細胞的活血,從而使其能夠停止或者減緩破壞骨質。在臨床研究過程中,采用這類藥物進行控制治療,確實能夠讓某些良性的骨腫瘤、瘤樣病變消失。
4.5 其他治療手段
骨腫瘤的治療方式還可以通過放療、免疫治療等,通過多種輔助治療方法,讓患者的身體得到恢復。常見的有腫瘤壞死因子、重組人血管內皮抑制素等,對于人體機能有所增強,利用藥物去干擾腫瘤的生長,進而有利于骨腫瘤的輔助性治療。
5骨腫瘤患者的預后工作
腫瘤的良性、惡性與其分期相關,其預后工作需要格外注意。良性的骨腫瘤一般來說恢復較好,但惡性的骨腫瘤中的骨肉瘤、尤因肉瘤等預后較差。隨著治療技術的提升,早期診斷更為準確,且化療、放療的技術發展迅速,使得患者在治療后5年內存活率達到了50 %以上。需提醒,治愈后有復發和轉移的風險,需要患者在術后多加留意,調整日常的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加強身體鍛煉,提升自身的免疫力,減少復發的可能性。
6骨腫瘤的預防措施
由于造成骨腫瘤疾病并沒有準確的原因,也沒有具體的學術指出骨腫瘤的形成是受什么影響,因此根據可能造成的病因,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預防骨腫瘤疾病: (1) 從整體來說,保持身心愉悅,緩解生活帶來的壓力感,切勿煩躁,保持性格開朗,遇事朝著好的方向思考,將負面情況統統發泄掉。(2) 定期進行體檢,對于疑似癥狀的人群應當及時進行就診。(3) 加強體育鍛煉,調整日常的飲食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