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云
摘要:自我服務能力是發展幼兒獨立性的基礎,也是確保孩子全面發展的第一步。教師要從盥洗環節入手,指導中小班幼兒學會自我服務。教師要樹立生活教育理念,基于兒童觀、心理觀、過程觀設計活動策略,讓幼兒積極參與到盥洗環節。在指導幼兒提升自我服務能力的時候還要采用激勵法、游戲法、移情法等多種不同的實踐教育策略,適當滲透人際交流、規則意識、環保意識等社會教育內容。這樣才能讓幼兒關注細節問題,認識到學會自我服務不僅僅能完成日常勞動,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關鍵詞:盥洗環節;自我服務能力;幼兒教育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基本生活能力是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標志。盥洗活動是幼兒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包括洗手、洗臉、漱口等各種環節,對于中小班的幼兒來說,由于他們掌握的生活技能不多,家人也很少有意識地培養其自理能力,所以不少幼兒缺乏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這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采用創新方法讓幼兒學會自我服務,并增強他們的社會意識。
1 ? 革故鼎新,樹立生活教育理念
1.1兒童觀,尊重個體差異
教師要樹立生活教育理念,這樣才能更好地利用盥洗環節提升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生活教育理念認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要注重將教育和實際生活結合起來,注重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盥洗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天天都會遇到的問題,所以可以充分利用此環節,引導幼兒掌握方法,提升自我服務意識。教師在設計相關活動的時候首先要注意幼兒的個體差異。因為每一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他們的自主能力和創造性都有所不同,所以可以采用分組教學方式,幫助不同的幼兒解決實際問題。
在盥洗環節,有的幼兒懂得用洗手液洗手,還會在沖洗干凈后擦拭一下,但是有的幼兒卻只是簡單用清水沖洗,還會將水弄到衣服上。教師采用分批引導方式,讓那些不會洗手的幼兒觀察一下其他人的做法:“大家看一看,其他小朋友洗手的時候,是什么樣子的,自己和他們有什么不同呢?”幼兒注意到:“他們用毛巾擦手,我擦在衣服上。”“那么,擦在衣服上到底好不好呢?”“不好,這樣的話,會把衣服弄臟的。”“再看看,其他小朋友洗手的時候,分哪些步驟,是不是很仔細呢?你會像他們一樣洗嗎?”教師讓懂得洗手方法的幼兒指導不會洗的幼兒,在同伴的提示下,他們注意到不僅要洗手掌,還要洗手指,注意洗掉指甲中的污泥。
1.2心理觀,創設輕松氛圍
在設計盥洗活動的時候教師還要注意把握幼兒的心理特點,要避免用枯燥乏味的說教和呆板的模式化教學限制幼兒的想象力,而要創造一個輕松活潑的氛圍,讓幼兒樂于參與其中。
一名幼兒在上廁所的時候哇哇大哭,教師了解情況后發現原來是因為天太冷,幼兒穿的衣服比較多,她來不及脫褲子,就尿在了褲子上。在教師的寬慰下,該幼兒暫時放松了心情,但是此后卻一直都不上廁所,原來她害怕自己丟人,所以憋著尿。針對此問題,教師為其營造了一個輕松的小環境,讓她在其他小朋友沒有上廁所的時候去,有一個較大的私密空間。“你不要著急,一條一條地脫褲子,在穿褲子的時候,注意先穿內褲,然后將襯衣拉下來,再拉毛褲和外褲,這樣就能將小肚子包起來了。”幼兒一步步挑戰自我,終于解決了不敢上廁所的心理問題。
對于一些自我服務能力比較差的幼兒,教師要用積極的情感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要接納他們的不規范行為,少一些批評,多一些引導和幫助。這樣就能讓更多幼兒大膽地參與到活動中,也能營造類似生活的場景,體現了生活教育觀。
1.3過程觀,引導自主探究
注重過程觀,這也是展開盥洗活動的要點之一。教師要避免直接將盥洗的步驟和要點告訴幼兒,而要充分利用錯誤和矛盾觀點,把握住教幼兒生成資源,讓幼兒自主思考探究,找到更高效的自我服務方法。這樣幼兒也會用相似的方法探究生活中的其他問題,從而全面提升自我服務能力。
在洗臉的時候,很多幼兒沒有洗干凈,教師并沒有直接指導他們該如何做,而是用語言引導:“大家注意一下,盥洗室里有什么東西可以將我們的影子照出來呢?”幼兒觀察到了鏡子,有幼兒提出:“看鏡子里的我,是一個大花臉,臉上有很多臟東西。”此時其他幼兒建議:“如果我們能一邊照鏡子,一邊洗臉,是不是就能洗得更干凈了呢?”“可是,有的地方沒有鏡子,該怎么辦呢?”“我們可以讓小伙伴幫忙看一下,點一下哪里還有臟東西,這樣就能洗干凈了。”教師并沒有過多地干涉幼兒的探究過程,而是讓他們自主思考如何利用鏡子洗臉,如何幫助其他幼兒搞好清潔工作。
教師除了引導幼兒在幼兒園中參與盥洗活動,還要積極聯系家長,讓他們也動起來,幫助幼兒在家中繼續培養良好的盥洗習慣。這樣的教學注重過程觀,也體現了生活教育的特點。
2 ? 匠心獨運,創新實踐教育策略
2.1激勵法,形成自信人格
實踐教育通過組織引導幼兒參與實踐活動,進而提升幼兒的思想覺悟和認知水平。要提升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不能只靠紙上談兵,教師要采用實踐教育策略,激勵幼兒大膽地挑戰自我,如果他們多做、敢做,那么自然能形成自信的人格,最終提升自我服務能力。
教師發現一名幼兒平常會帶手帕擦手,但是漸漸地就不帶了,洗完手后會甩一下,將水甩干。“我發現手帕很容易就弄臟了,我不想用臟手帕擦手,所以我就不帶手帕了。”“那么,你可以試著挑戰一下自己,自己洗手帕,掛在盥洗室的欄桿上,下次擦手的時候,就又可以用干凈手帕了。”幼兒露出了為難的表情:“可是,我不會洗手帕啊。”教師組織幼兒參與到了“手帕變白白”活動中,讓幼兒分成若干小組,一起討論如何洗手帕。如有幼兒提出:“洗手帕的過程,一定和洗手是一樣的,要先將手帕弄濕,然后擦肥皂,再搓搓揉揉,然后沖洗干凈。”“我看見過媽媽洗衣服的樣子,我來試試看吧。”有幼兒自告奮勇,在他的帶領下,其他幼兒也參與到挑戰中,看著清洗干凈的手帕,他們都很開心,覺得自己挑戰了自我,同時,他們的自信心也提升了,遇到問題不會先說“不會”,而是先嘗試一下,遇到困難再找同伴商量,大家一起解決問題。
當幼兒出現錯誤或反常的行為時,教師要進行暗示、提醒、鼓勵,少一些責備,多一些引導,這樣才能逐步培養幼兒自信的人格,讓他們不畏懼挑戰,而是勇敢應對,大膽挑戰自我。
2.2游戲法,引導大膽嘗試
不少幼兒對于有趣的游戲很感興趣,所以教師也可以利用他們的這個心理特點,組織其參與到和盥洗有關的游戲活動中。在設置游戲的時候可以選擇處于幼兒最近發展區的活動項目,讓他們在大膽嘗試后戰勝自己的惰性和畏懼心理,贏得挑戰的成功。
為了讓幼兒在輕松的環境下掌握洗臉方法,教師組織幼兒參與到“照鏡子”游戲中:“幼兒兩兩一組,面對面站立,一個人做某動作,另一個人也要做相應的動作,看看誰的反應更快。”這個游戲很好地激發了幼兒的興趣,有幼兒提出:“我們在洗手洗臉的時候也要看鏡子,鏡子里的我們也會做出一樣的動作。”“如果我們的臉上臟了,那么在鏡子里的影像,也會臟的。”接下來,幼兒又將“洗臉”和“照鏡子”游戲結合在一起,一名幼兒擔當出題人,先在對方的臉上標注出臟的地方,然后兩人繼續“照鏡子”,出題人在自己的臉上指出臟東西所在的位置,對方則要用濕布在自己的臉上找到相應的部位,擦掉上面的臟東西,最后比試一下,看看哪一個小組尋找位置更準確。通過這個小小的游戲,幼兒學會了如何對照鏡子尋找臟污的位置,然后將其擦拭干凈,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運用相應的方法擦拭身體。
教師要積極觀察幼兒的游戲情況,如果發現某些幼兒畏首畏尾,沒有參與其中,則要加以引導。此外,還可以選擇一些能力較強的幼兒作為游戲活動的組長,利用同伴效應,讓更多幼兒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游戲活動中,最終掌握相關的技能。
2.3移情法,尊重勞動成果
移情法要求幼兒走出自我中心,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在盥洗活動中,教師也可以讓幼兒觀察保育員清理盥洗室的工作,想象他們的工作狀態,并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體會保育員的辛勤工作。這樣,他們在盥洗的過程中就會輕手輕腳,避免將臟水弄到地上,懂得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在盥洗活動中,有兩名幼兒非但沒有認真洗手,反而還打打鬧鬧,將水潑在其他人身上,讓其他幼兒都感覺很討厭,而且,盥洗室的地面也被弄得很臟。教師沒有直接批評,而是組織幼兒觀察保育員的工作,看看她花費了多少時間才將盥洗室清理干凈,之后再參與角色扮演活動,分別扮演小朋友和保育員,思考一下如果看到小朋友弄臟地面,保育員會怎么做。幼兒將自己的情感融入活動中:“小朋友,你怎么將水都弄到地上,這樣很危險,容易摔跤的。而且,你知道我有多辛苦才將地面擦干凈的嗎?”“可是,水很好玩啊,我覺得潑水很有意思。”“我們可以到外面的草坪上玩潑水游戲,在這里玩的話,容易摔跤。”在角色扮演中,幼兒模仿保育員的動作,發現不斷蹲下、站起十分辛苦,他們認識到盥洗室并不是自己玩耍的地方,如果能保持地面清潔,就能減少其他人的工作量。
結合移情法,幼兒觀察到了保育員的辛勤工作,認識到為了確保地面干燥,防止幼兒滑倒,保育員每天都要辛苦勞動。若有條件還可以讓幼兒也參與到力所能及的勞動中,親身體會勞動的艱辛,這樣他們不僅能提升自我服務意識,而且也會逐步懂得尊重他人。
3 ? 關注細節,滲透社會教育內容
3.1互相交流,嘗試人際交往
不少幼兒由于家長的溺愛,導致他們缺乏必要的勞動技能,自理能力較差,甚至會出現厭惡勞動、不思進取等問題,這樣不利于他們未來成長為社會人,會影響他們和其他社會成員的交往和溝通。所以教師要從小抓起,把握住盥洗活動中的細節,將社會教育內容滲透進去,提升幼兒的社會意識。首先可以讓幼兒在盥洗過程中相互交流,了解他人需要什么幫助,并試著幫助他們,這樣就能逐步提升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
一名幼兒在盥洗的時候因為沒有控制好水龍頭,將水弄到了身上,哭了起來,而其他幼兒看到他難受的樣子都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做什么。教師利用這個機會讓大家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小朋友的衣服弄臟了,應該如何幫助他呢?”幼兒和同伴交流:“你怎么了?為什么哭呢?”“我的衣服都濕掉了,該怎么辦呢?”“沒有關系,我用毛巾給你擦一下,然后我們一起去換干衣服。”幼兒學會了和同伴交流互動,了解他人的困境,并找到解決方法。還有幼兒試著了解對方為何會陷入困境:“為什么你會把水弄到身上呢?”“水流太大了,濺到我身上。”幼兒觀察了同伴的動作后提出:“我發現你在洗手的時候水龍頭開得太大了,而且手緊緊地按在水龍頭上,這樣就會造成水亂噴。你的水龍頭要開得小一點兒,手不要按在上面,這樣就會好多了。”在同伴的幫助下,大家都發現了自己盥洗時的錯誤動作,并找到了解決方法。
3.2遵守規則,培養文明習慣
在幼兒社會化成長的過程中,教師要指導他們逐步習得并掌握各種社會規則,這樣未來能更好地融入社會、適應社會。在盥洗活動中,教師引導大家思考要遵守哪些規則,并積極踐行,從而培養他們的文明習慣。
在洗手洗臉的時候,有幼兒沒有好好排隊,而是直接插到了隊伍中間,其他幼兒阻止其這樣做,反而被他推了一下。在發現這個問題后,教師組織大家參與主題活動,思考在洗手的時候要遵守怎樣的規則。有幼兒提出:“有的小朋友不排隊,還推人,我覺得他這樣做是不對的。”“除了要排隊以外,我們還要注意什么規則呢?”有幼兒回答:“我看到有的小朋友在盥洗室里打打鬧鬧,盥洗室地上可能會有水,所以容易滑倒,我覺得大家應該安安靜靜地排隊,不要跑來跑去。”在積極踐行的過程中,幼兒發現這樣參與盥洗活動果然能構筑更和諧的生活環境。最后教師還指導幼兒思考:“那么,大家覺得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有規則呢?”有幼兒結合生活經歷回答:“我覺得在乘車、買東西的時候我們也要排隊。”“我覺得需要排隊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我媽媽上次在銀行里取錢、在醫院看病的時候,也是排隊的。”幼兒逐步提升了文明意識。
社會學家班杜拉認為模仿是幼兒在行為習得中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協助幼兒制定盥洗規則,并讓他們關注優秀榜樣的行為,然后模仿他們的行為,自己也自覺遵守盥洗規則。之后,還可以由小及大,讓幼兒思考在社會生活中還有哪些規則,是否要遵守這些規則,這樣的活動不僅能提升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也能讓他們變得文明禮貌,掌握一定的社會規范。
《幼兒園工作規程》提出,幼兒園工作的主要目標是促進幼兒身體正常發育和機能協調發展,增強體質,促進心理健康,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結合盥洗活動,幼兒的實踐能力有所提升,獨立性和自信心都有所提高,這有助于他們未來更好地融入社會,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諸穎.種植活動中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J]. 求知導刊. 2021 (16):73-74.